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反思实施新策略
2022-11-20张大伟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
张大伟 (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
一、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创新活动形式
近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其他学科一样,开设比较到位。各年级学生都能按照学校、年级组的统一安排,有序如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但是,每周要开展二次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达三十多次,在活动形式上,做到次次吸引学生难度较大。为此,如何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被创新性的活动形式所吸引,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如何丰富活动内容
这几年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都由学校自主开设。在开设课程时,学校一般会根据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实践水平,与学校年度活动安排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设相结合,以班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各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能结合学校、年级、教师、学生实际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但是,大部分活动还是在学校内进行,活动内容也与各科综合实践紧密相连,校本味浓,校园化足,在校外开展的时间少,次数少,活动内容在社会面上拓展得还不够广阔。为此,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上,如何拓宽活动渠道、丰富活动内容,值得我们探索。
(三)如何优化评价机制
近几年来,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绝大多数中小学也出台了评价制度,完善了评价机制。除了从综合实践活动次数、学生参与度、活动效果等方面对承担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价外,还从学生综合实践成果和综合实践调查报告展示以及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表的填写、综合实践活动图文影像资料的展出或收集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应该说也切合实际,起到了应有的评价作用。但是在对教师与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在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激励性评价和活动结束后的成果宣传、推广评价,形成客观、全面、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社会的积极性,聚合各方力量,形成共振效应,让各方的价值和力量都能在影响力的扩大中得到体现和勃发。
(四)如何获得社会支持
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和实施,离不开家庭、社区等方面的支持。尽管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存在孩子升学方面的压力,家长并没有全身心地为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在内心深处,还担心综合实践活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表面上支持,实际行动上没有付出。社区或其他一些社会部门也对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持冷漠态度,尽管没有明确表示不理解、不支持,但是在安全措施的保障上、现场秩序的维护上、设备器具的支持上,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为此,如何在走出校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支持,也需要进一步思考、争取。
二、课程开设目标定位和遵循原则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标定位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设置的国家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由学校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开发,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总目标定位于学生能从个体、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其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遵循原则
1.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自主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上,由地方统筹、学校开发,体现学校层面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二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引导学生从个体、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及鲜活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万万不可越俎代庖,更不能搞“一言堂”,而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在实践,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体验,才能从中收获知识、获得感受、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增长智慧和才干。
3.开放性原则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创造,往往会受到时空的局限。由课堂到课外,把所学学科知识应用到更广阔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不受课堂的限制,不拘于校园的生活,面向更广阔的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形成并逐步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三、课程实施问题解决和创新策略
针对近几年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课程开设目标定位和遵循原则,可以通过创新活动实践策略,尝试解决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优化评价机制、获得社会支持等问题。
(一)灵活设计活动形式,求得活动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综合实践活动有没有吸引力,从学生的感官需要出发,要注重活动形式的灵活选择或创新设计。活动形式选择或设计好了,通过第一印象就能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开展一次“爱心连接你我他”的综合实践活动,选择或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还能吸引周围人的光顾,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活动海报的宣传、活动过程的卡通提示等,形式选择新颖独特了,甚至于渗透了组织、管理者的创新才智。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对活动的期待感、参与积极性和活动新鲜感。
(二)切实丰富活动内容,求得活动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初中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和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相结合,切实丰富活动内容,既能让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又能把教育效果突出出来。例如,组织学生走进工矿企业、基地机构、场馆展厅等,开展社会参观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单位、机构的运转运行情况,社会建设、发展的历史、现实、未来,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再如,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考察活动,通过走进街道社区、乡间村里,学习考察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内容,增强学生体验,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还如,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夜幕下的小广告、“中国式”过马路等方面的调查,结合学生所学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的学科知识,对一些热点问题或需要关注、解决的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产生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以此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周密布局活动过程,求得活动的体验感和收获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好奇、好动的特点有利于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获得相对应的体验感和收获感。无论组织何种主题的活动,不管是开阔学生视野还是掘深学生感知,都需要周密布局活动过程,设计、安排好活动环节。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社会公益活动时,就要周密布局活动过程,像走那条路线敬老院、哪几个孩子为哪几位老师献爱心、献什么、怎么献等,都要把一个一个的活动环节设计好,安排好。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做得顺畅,体验深刻,收获满满。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也要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以达到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实践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