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域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校本策略*
2022-11-20苏涛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
苏涛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这是宋代大词人秦观的《行香子》中的句子。桃花、李花、菜花都不是名贵的花木,但丛聚而生,有别样的色彩缤纷,将小小的园子映衬得春光无限。一所学校也是如此,看似一个个简单、普通的个体,一旦形成动力整体,便成为一个强大的动力系统,让其中的人和团体都迅速地成长起来。这就是群体动力学对教师专业化的作用。
群体动力学,创始人是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不是简单的人群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个系统。所谓“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精神能源”,这是一种能够将成员团结起来的群体“凝聚力”,因此,群体中个体的活动相互影响,加之与情绪的综合,就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
教师专业化成长则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可持续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化成长包含了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两个层面,无论哪个层面的教师团体,都带有文化的印记,都富含人际交往关系及其意义。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成长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因此,群体动力学视域下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群体中个体受哪些环境影响可以促进其专业成长;二是群体与其个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实践中,前者的作用更大,或者说二者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影响”,因为同伴也是一种环境。
那么要如何形成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群动力呢?我对以下几种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为共同愿景而奋斗
共同愿景是学校一个长远的经得起推敲的未来,而这些可以从学校的办学目标、校训中获得。如,南京三中的校训就是老校长陶行知先生在创办这所学校时亲定的“实”字:德性宜笃实,知识宜富实,身体宜健实。这样的校训直接引导了学校120年的办学目标规划以及校风、学风、教风等一系列校园文化的形成。基于这样的愿景,学校在内涵发展的核心指向上,在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选择上,在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向上都围绕这个愿景在布局,而身在其中的教师也就在奋斗中将集体愿景变为了个体愿景,也就塑造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
让一名教师跟随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奋斗,其归属感很重要。只有教师将自己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才能为之奋斗。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校的发展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学校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都可以促成这种归属感的形成。一名教师从毕业到就业再到专业成长,所处环境的改变不会太多,即使现在普遍的流动、支教形式,其实也是群动力影响的一个方面。因此,一个学校的自身发展状况对一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再以我校为例。学校通过校史学习、学校五年规划及发展目标、“我的成长故事”教师版文集、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等形式确立共同发展愿景并为之奋斗。近2年,我校3人被评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3人被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5人评为区优秀青年教师,3人在省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17人在秦淮区中考学科教师专业基本测试中获一等奖(2020年因新冠疫情暂停了一次)。
二、精准化实施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是学校的常态工作,但恰恰是常态,有时反而成为临时性、任务性的安排。
校本研修的核心词是“校本”和“研修”。校本研修必须从校情出发,结合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修安排,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研修,是学习、钻研、磨炼、修为,是通过研究而达到道德、涵养、造诣素质方面的一种状态。
如何找准校本研修的定位呢?校本研修要做到精准化,就要明学情。人们常说,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其实反过来也成立:什么样的学生也就铸造了什么样的老师。在学霸遍地的学校,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必然突飞猛进;在困难学生相对较多的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专业发展也必然更胜一筹。但在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教师学科专业与教育管理能力的发展必须是齐头并进的,只是因校情不同略有侧重而已,但目标都是一致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研修也必然以此为目标,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的精准化,是指校本研修的内容精准、安排精准、收效精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仍以我校为例:新教师从进校第一天起,就被要求依照学校的“青蓝工程”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按具体要求完成各项研修内容,学校给每位新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师傅,及时对新教师给予指导。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做到一年合格转正、三年胜任教学、五年有所建树。对中青年教师也有“精英计划”,由市优青、市学带引领,组建不同层级的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同伴作用,推动已有一定成绩的成熟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学校已有正教授级特级教师、“苏教名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市级先进教研组6个。此外,学校还构建了科技课程、体育课程、艺术课程、心育课程、非遗课程五个系列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课程开发和实施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研究。目前,学校每学期能开设三十多门校本课程。近三年,学校有3门课程获得南京市精品课程一等奖,6门课程获得南京市精品课程二、三等奖。
三、扩大教科研项目的引领拓展效果
教师的发展需要着力点。除学校层面的推动外,教师自身也需要一个着力点、一个帮扶团队。这时教科研的项目就是最好的引领,不仅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而且可以推动教师自身去研究、去实践、去体会、去探索、去创新。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不断改进和提高,逐步形成一套个性的教学特色,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科研研究是没有闭门造车的,必然要有实践、思考、再实践、最后总结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极佳路径之一。以我校一位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成长经历为例:该教师从参与一个课题开始,为进行课题研究开设了公开课,因为有了公开课的磨课经历,撰写了案例分析,用课后反思完成并发表了一篇论文;又因为课题研究需要开设了校本课程,编写校本课程教案;然后主持了一个课题,组成了一个课题团队,更广泛地进行教学研究,专业能力快速提升。其间,获得了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所指导的学生社团也获得南京市十佳社团。是教科研项目的引领使她一步步获得专业进步,一步步成长起来。而且在她的影响下,同组的两位教师发展也极其迅速:一位教师获得南京市中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9年指导校社团在南京市中学生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另一位教师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南京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20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当然,教师专业化成长还有其他策略。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在学校特定的范围和文化中生成和发展的,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共性的。通过探究共性的因素,寻找符合学校发展需求、适宜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方法和策略,形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群动力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个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生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合作共赢。教师自己也就在一簇簇、一丛丛的普通桃花、李花、菜花中收尽美丽春光,引来“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