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学科的课程性特征多维度提升教师水平

2022-11-20杨子忠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格育人学科

杨子忠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

一、从课程本质功能出发,明确“为什么教”

赫尔巴特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学科作为一种课程其本质功能就是育人,这种育人功能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涵养其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必需的关键才能和必备品格,这就需要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具有育人意义。其实学校开设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这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话题”为单元的设计编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亲情歌吟、逆流勇进、品行善恶、伟岸人格、生命礼赞、性灵愚慧、慷慨正气、凌云壮志等单元,主题反映的就是学科的课程功能。它更多的彰显“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也就是关注育人的问题,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目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以此来指导教学,知道为什么要教这门学科,为什么要教这一课,才能弄明白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心中才会有育人目标,才能通过自己所教学科来实现育人目标,否则就会犯只会教书不知育人的错误。

我们也应该思考——学科作为课程,它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要立德树人,而培养核心素养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这里的“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因为人格比成才更重要。有人说,是才智造就了科学家,可爱因斯坦却说:错了,是人格!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那就必须要利用学科的课程功能从培养学生的爱心做起,使他们爱父母,爱学校,爱祖国,使学生成为一个富有爱心,懂得尊重,主动学习,有自制力,还要有责任感的人,绝不单单是培养学习能力掌握知识技能,这就是你要成为“人师”还是“经师”的区别,真可谓大教教“心”(人格),小教教“经”(知识)。有位名人说过“人格就是发动机,人格不完善,天生跑不远”,无疑也强调了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性,尽管我们还一时成不了“人师”,但核心素养却让我们知道了努力成为“人师”的方向在哪里。

二、从课程目标功能出发,把握“教到什么程度”

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强调个体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创造性运用学科或跨学科知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是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只有站在学科系统内容编排设计的高度,研究各学段、各学年、各学期教材编排的核心内容,才能弄清楚围绕核心素养“教什么”的问题。即思考每一单元(章节)该让学生重点学习些什么,掌握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清楚了“教什么”的问题,紧接着就要明确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要准确把握教学的宽度与深度,才能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点,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最终成效。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则来自教师对学科标准的反复研究,对教材结构的了然于胸和对授课内容的胸有成竹。教师也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准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学习,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使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学得更多、更快、更好和更深。

三、从课程资源开发入手,掌握“怎样去教”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课程理应随着其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即呈“动态课程”,不能成为凝固的、一成不变的知识课程。因此,课程改革提出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教材”,而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空白”,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这就需要每位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材的开发与创新,而且还要充分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做好课程的延伸与拓展,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品格。

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课程是实现其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为此,我们只有积极利用并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实现其价值追求。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课程资源,挖掘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课程资源。如调查收集当地的水土、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资源;搜集整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文化遗产、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人文环境资源;还要利用科研机构、图书文化馆、媒体网络、视听媒体、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及时给学生介绍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如嫦娥四号、919大飞机、北斗导航、深海蛟龙、生物工程、新材料能源等课程资源,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研究的热情;还要充分挖掘学校图书网络、实验实践等各种活动蕴含的丰富课程资源,通过这些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使其吸收丰富的、新颖的和大量的前沿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科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其次,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使交流更加及时开放,为我们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再也不能错误地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应该更多的关注课程的实施,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四、从课程宗旨理念出发,学会教时“如何关注‘异’”

首先,核心素养的宗旨就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学生都是有发展潜力的人,也是有差异的人,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了落实学科课程目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育部出台了学科《课程标准》,其实质也就是为了明确“教到什么程度”,很明显该标准并不是该学科最高的学习目标,而是对全体学生在某个学段某项学习内容应达到的最低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说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这样的标准。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总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家庭教育背景、社会环境因素、已有认知水平等的影响,无法达到学科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有部分学生远远超过了学科标准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心中有课程标准,眼中有个体标准,才能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才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次,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重新认识差异。在多元智力理论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形成个体之间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个体各种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的。其本质是智力组合不同,呈现出智力区别,是智力类型的差异,而不是真正的差别,更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差生”,只是在他们身上,某种智力相对表现较弱,相应的那门学科表现较弱而已。因此它给我们带来了众多教育启示: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是一种人才资源,更是一种社会财富;二是要有科学的人才观;三是要注意发现智力差异,挖掘个体潜力,进行分类培养;四是要采取多元评价。

总之,教师只有从学科的课程角度出发,思考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胸有成竹地设计教学,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循序渐进地提升自我,才能在教学相长中逐步成长,在关心群体中关注个体,也才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使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人格育人学科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