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汉字藏,识字故事始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识字教学例谈
2022-11-20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张蕴佳
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 张蕴佳
一、教材分析
《古对今》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对韵歌,展现了从古至今、四季轮换、昼夜交替、万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在诵读中既能体会到对韵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对韵歌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本形式。
《古对今》也是一篇识字课文,借助了对韵歌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如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构字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以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对于《古对今》这篇识字课文,教师还可以参考《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蒙学读物,将识字教学与经典诵读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二、案例描述
(一)以识字为骨架,关注兴趣和方法
统编版教材识字教学的理念是“多认少写,识写分流”。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识字为骨架,创设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情境和方式,充分发掘文本所提供的多样化识字途径,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以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1.汉字溯源,字理识字
片段一:认识“古”
师:刚刚同学们书读得那么好,有一个古文字忍不住跳出来和你们打招呼了,你们认识它吗?猜猜它是谁。(出示“古”的甲骨文)
生:古。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古”?
生:它和我们现在写的“古”字很像。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古”字就成了我们今天这个样子。(课件展示“古”字演变)
师:那“古”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呢?
生:“古”的上面是一个“十”,下面是一个“口”。但我不知道“十”加“口”为什么就是“古”字。
师:其实,“古”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十”表示数量很多,很多过去的事情,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只能听别人说,所以下面是一个“口”字,合在一起就表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事情。
片段二:认识“寒”
师:送走了凉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季来了,跟我一起读“严寒”。
师:请你们先看看“寒”这个字,“寒”这个字下面也有两点,这两点就是由冰变来的。你们瞧,“寒”这个字的古文字也非常有意思呢!(出示“寒”的金文)谁来猜一猜,古人笔下的“寒”字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上面笼罩着的部分特别像我们现在的宝盖头,表示房屋,房屋里面好像有个人站在两块冰上,特别冷。
师:是呀,“寒”这个字在古时候的样子就像是屋里有个人光脚站在两块冰上,瑟瑟发抖,即使将茅草裹在自己的身上,还是非常非常冷,这就叫_______________
生:严寒。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识字写字的启蒙阶段,因此,笔者在教学“古”字和“寒”字时,先引出这两个字的古文字,结合汉字起源,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避免了机械识记的误区,不仅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趣味性,而且赋予了识字教学更为深远的意义。】
2.以简驭繁,系统识字
片段三:归类认识“暑”“晨”“暮”“朝”
(师指导第一小节)
师:老师把四季给你们带来了!这个词跟我读“春暖”,“春”字和“暖”字里面都有一个_______________
生:日字旁。
师:是的,春天的太阳照得我们暖暖的,难怪“春”字里有一个“日”呢。温暖的春天过后,是炎热的夏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字,酷暑的“暑”,请你们看看“暑”这个字,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日”,热得就好像头顶一个大太阳,脚底还踩着一个太阳,热吗?
生:热!
师:特别特别热,我们就称之为_______________
生:酷暑。
(师指导第二小节)
师:老师从这一小节中找了三个字,(出示“晨”“暮”“朝”)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个字里也都有个“日”字。
师:没错,大家都知道,“日”可以表示太阳,那这三个字,我们就请太阳公公帮我们辨认吧!
师(课件出示动图):早晨,太阳才刚刚升起,农民伯伯就拿起锄头去田里干活了,这个字就念_______________
生:晨。
师:工作了一天,太阳公公把自己藏进了草丛里,所以,“暮”这个字的偏旁是_______________
生:草字头。
师:“朝”这个字也很有意思,左边有升起的太阳,右边还有月亮呢,为什么呢?原来天蒙蒙亮的时候,太阳公公从草丛里探出了脑袋,这时候,月亮姐姐还舍不得下山呢!这就叫作_______________
生:朝。
师:你们瞧,“春”“暖”“暑”“晨”“暮”“朝”这六个字里都带有日字旁,表示和太阳有关。
【设计意图:汉字数量多、容量大,一个一个孤立地教学,难免会有高耗低效的问题。所以,笔者在教学“暖”“暑”“晨”“暮”“朝”等新字时,就以日字旁为纽带,通过学过的“春”字启发学生,创设了一个昼夜交替的情境,就将这一连串的生字联系起来了,不仅使上课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使学生对生字背后的意义了解得更深刻了,达到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3.编写口诀,指导写字
片段四:教写“凉”“细”“语”
师:这三个字,大家都认识了,但要把字在田字格里写好,可不容易。仔细观察一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观察一下左右结构的阴影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生:“凉”字是左短右长,“细”字是左长右短,“语”字是左右等长。
师:有一首儿歌可以帮助我们写好这三个字。右手举起来,耳朵听老师念儿歌,眼睛看老师写生字。
师:写“凉”时,短的在左往上挪,让出位置给右坐;写“细”时,短的在右往下落,左右平衡才稳妥;写“语”时,左右等长要错位,左高右低有趣味。
【设计意图:以汉字的间架结构为参考,将有联系的三个字放在一起观察、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系统写字。引入口诀,朗朗上口,能帮助学生从字形结构、笔画穿插等方面识写生字。汉字的书写也是传承汉字文化的重要一环。】
(二)以诵读为血肉,关注韵律与感悟
本篇课文是一首节奏明快的对韵歌,读出节奏和韵味是本课朗读的重点。教师应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样不仅扫清了识字障碍,还帮助学生读准节奏、感悟韵律,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1.诗画结合、品读韵味
片段一:多种形式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
(3)同桌互读
师:刚才大家都读得很投入,我们一年级同学有一项本领很重要,就是要学会同桌互相读,你读给我听,然后我再读给你听,还要学着做到三个会:会表扬,会帮助,会感谢。
(4)指名读
(5)男女生比赛读
(6)师生互读
师: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了!不过,只有注意力集中的小朋友才能接得上哦!
师:古对今,圆对_______________
生:方。
师: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_______________
生:凉。
……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活动。如果诵读过程过于单一,学生难免会疲倦,而拍手读、师生读、比赛读等都是有趣的游戏形式。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激趣朗读,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对韵歌的语言魅力。】
2.发现韵脚,齐读感悟
片段二:发现韵脚,读出韵味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对韵歌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啊?这是为什么呀?
师:给没举手的同学一点提示,答案就藏在你们刚刚读的这六个字的拼音里,(可将这六个字圈画出来)自己再读一读这六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有共同的韵母“ang”。
师:是的,韵母相同在句尾,我们就称之为“押韵”。正是因为押韵,我们的对韵歌才能读得那么有节奏感!
师:那现在大家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读,将这首朗朗上口的对韵歌读得更有节奏感一点。
【设计意图:《古对今》是用传统“对对子”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难发现,每一节第二、第四两行最后一个字押同一个韵脚“ang”,所以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刚开始接触这样特殊的语言表达现象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发现。】
3.初探“对子”,理解运用
片段三:学“对对子”。
师:大家想学“对对子”吗?
生:想!
师:那我们需要发现“对子”的规律哦!首先来看第三小节,“桃”和“李”为什么可以相对呢?
生1:它们字数是一样的。
生2:它们都是树木。
生3:它们也都是水果。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会发现的好孩子!同样的,“杨”和“柳”为什么能相对呢?
生:因为它们也是字数相同,而且都是一类事物。
师:看来你已经理解到了什么是“对子”。“对子”不仅可以字对字、词对词,还可以句子对句子。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同学们能不能灵活运用。
师:天对_______________
生:地。意思相反的也能对!
师:是的,那光明对_______________
生:黑暗。
师:甜菜对_______________
生:苦瓜!
【设计意图:“对子”和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有的语言形式,具有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等特点。通过对《古对今》的学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对对子”的规律,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品悟内容
《古对今》这首对韵歌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美景图,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可是,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还不能完全理解自然景色及规律的魅力。所以,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激趣诵读,多样识字
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读出对韵歌的节奏和韵味是本课朗读的重点,也是反映对韵歌底蕴和文化的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对韵歌朗朗上口的特点,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这样不仅扫清了课文中的识字障碍,还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读准节奏、感悟韵律、品悟内容,提升学生对诵读的兴趣,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本课《古对今》还是一篇识字课文,那么其重中之重应在识字。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掘文本所提供的多样化识字途径,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以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认识“对子”,感受文化
对韵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独有的语言形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华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对韵歌》时,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对对子”的规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文化无处不在,而且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静下心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蕴在汉字里、文章里的中国独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一代代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