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模式实践研究

2022-11-20

现代英语 2022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刘 璐

(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一、引言

2004年,教育工作开启了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改革之路。2014年,德育纳入了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逐步探索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路径。“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理论基础是实现课程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课程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通的有效途径。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纲要》的提出为教学明确目标,为育人定位方向,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提出全方位育人要求,需要教师自觉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环节。

二、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然性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作为语言基础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属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导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人文素养发展,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者的责任使命。

(一)大学英语隐含“思政育人”功能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语言基础课程,其课程的内容涵盖社会问题、经典名篇等优秀选篇,具有主题多元、人文内涵深厚、意识形态属性凸显等特点,对教育教学起到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大学英语课堂作为育人的“主渠道”,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中华文化养分,引导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辩证地看待西方社会发展,不断增强爱国情怀,提升自我“政治素质”和“人本素质”。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催化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由教学资源到教学方法、由教学理论到教学环境等多种混合模式已经运用于各类课程教学实践,其优势尤为显著,特别是课时紧、任务重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同时还要寓思政育人于英语教学,寓价值观引导于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有限的线下课堂难以完全承载思政教学任务,而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平台却能够充分发挥载体功能和建课功能,构建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在线课程思政学习模块。同时在线交流平台和可视化监管模式,为建立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模态交互提供契机。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课程思政”教育快速有效地融入线下大学英语教学起到催化作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协同发挥育人功能。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课程思政”教育既要聚焦课程内容,又要在教学中了无痕迹地融入相关的思政育人元素,在语言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塑造,既是教学挑战,也是教学创新。然而,在“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实践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思政素材学习体系缺省

教材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素材。教师通常以教材为核心点,向学习者辐射英语语言知识和课程思政学习内容。部分大学英语教材尚未匹配与单元课程量身定制的课程思政资源,依托慕课资源或制作PPT成为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普遍做法。碎片化地使用思政素材不利于教师跟踪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并形成科学有效学习评价。直接照搬或过度依赖线上慕课资源不利于教师团队开发符合校本学情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以及连贯性学习。文秋芳教授曾经提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构建与大学英语自然关联的思政学习链,使其贯穿混合式课堂、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等模块,形成完整的思政学习体系。

(二)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缺省

目前,各高校已经全面实施思政教育。然而,很多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仍缺少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客观反馈隐性育人的问题指针,也是优化和提升思政育人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思政教育评价与课程评价是一个有机复合体。前者是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评价指标,在课程教学中评判学生价值塑造的成效。这不仅需要借鉴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实践经验,同时兼顾学生思政素养成长评价。教师、思政建设团队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主体,也应纳入评价范畴。从学习者到思政教学组织者,在教学各个环节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才能科学有效地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三)有效融合路径缺省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融”。“融”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多重维度、多元化的路径融入。有效之“融”是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理论,以单元思政主题为切入点,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环节。尽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已经融合多种形式的思政素材,但是过分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思政学习完全网络化、孤立化,与线下教学断层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文化教育与英语语言学习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似融非融”的现象仍然存在,忽视有效的教学方法反驳在线自主学习以及培养文化学习能力的巨大作用。可见,“融”在思政教育中意义深远,路径多样。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径,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四、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要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大学英语课程就要构建以思政育人为价值为引领,同时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尝试解决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凸出问题,引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学习和互鉴中坚定文化信心,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一)立足教材,挖掘和构建思政教学素材

当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并不辐射全部思政元素,更没有完全匹配的思政内容蕴含其中。思政素材不是随意贴标签,更不是“生拉硬靠”式说教。“教师要进行科学取舍,突出重点,在深度上下功夫”。同时,Hutchinson and Torres(1994)曾指出:“教师于教材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只有当合作者了解彼此的优缺点并能互补时,这种合作关系才能得到最佳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潜心立足教材,精准定位其隐含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既要有文化深度,还要具有典型性或贴近学生特性的思政素材嵌入单元教学内容,保障育人效果。

(二)利用iSmart在线平台,构建混合式思政教学模式

iSmart数字化平台为构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条件。iSmart在线平台,作为多终端交互式同步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自嵌个性化自建课程DIY工具,可深加工图片、音视频文字等学习素材,同时匹配多种题型测试,检验自主学习成效,形成在线学习与评价一体化。在iSmart平台建立课前导学和课后拓展学习,既能够弥补课堂思政教学受限的缺陷,又能实时推送可视化学习数据和图表,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形成过程性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在线课程思政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单元核心文化价值观学习无缝衔接,形成优势互补的大学英语教学。

(三)基于iSmart在线平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

iSmart在线平台建课优势,依据教学单元思政主题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以《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1》第四单元“The Last Leaf”为例开展混合式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该课文描述了老画家费尔曼为患肺病奄奄一息的琼西点燃了活下去的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完成人生“杰作”——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充满温情、善良的人性之美,以此设计和构建混合式教学活动。

1.在线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自然融入课堂思政学习的重要前奏。潜藏在语言外表之下,形式活泼且内容丰富的课前思政导学是触发学生对单元思政主题思考的重要来源。承接课文主线,利用在iSmart平台,从个人到国家,分层建立课前导学模块。运用DIY建课功能在线导入“One Day”视频,呈现生活中人人互助,相互传递善良的连环举动。同时导入特殊期间中国对国外人道主义援助视频,展现危难之中中国与他国之间互助的善举,匹配多选题和判断题,从英语语言层面深度检验学生对这些善举的理解力。

以“善良”为思路线索,深入中华优秀文化追根溯源,挖掘隐含“善意”“善举”等内涵的文化根源,即:价值观——“仁”。“仁”在传统文化中代表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仁”在不同构词和语境中,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内涵意义。以“仁”为主题,在课前导学中继续构建思政主题模块。利用iSmart平台导入成语,如:仁人志士、当仁不让、一视同仁等,并匹配译文,构建连线题,以唤起学生对“仁”的认知和思考。

2.课堂思政教学

课堂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利用好这个“主渠道”,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组织课堂思政教学活动,促进合作式学习。顺延课前“仁”的学习,线下课堂引导学生在中西文化中对比“仁”和“人道主义”的含义课堂教学运用任务导向法,布置课前小组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采用小组反馈形式,检验学生对概念的自我内化程度,同时展示动态水滴图片和线条图片,引导学生深化小组学习,对比图片和概念,讨论图片分别代表了哪种价值观,并运用雨课堂的投票形式进行作答。结合自主学习和启发式引导,教师引出“仁”是有差等的爱,是君子由恻隐之心进而亲亲仁民,再到仁民爱物,如同荡漾的水波,由善意上升至万物的大爱,而“人道主义”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这种启发式课堂活动,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从文化层面深刻理解“仁”的内涵意义,在语言层面习得“仁”的英文释义表达,在思想层面渐进式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增强自我的文化信念和民族自豪感。

3.在线思政拓展学习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就必须遵循“知”“情”“行”三位一体的育人规律。在线思政拓展学习作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在英语思政素材学习中继续渗透隐性教育,丰富学生对“仁”的情感体验,强化其对“仁”的情感认同。

构建思政拓展学习不是在线堆积英文思政素材,而是将素材与“仁”阶梯式价值内涵建立对应关系。紧扣“恻隐之心,亲亲仁民,仁民爱物”,分别在iSmart在线平台拓展学习模块导入英文案例。如:导入仁义胡同故事和拉齐尼·巴依卡的事迹,阐释善举源于“恻隐之心”;亲尝汤药故事以及当今家和万事兴的倡议,展现中华民族践行和传承“亲亲仁民”;唐太宗实行仁政和当今维护生态和谐的举措,践行和发扬“仁民爱物”价值理念。这些经典案例顺应“仁”的内涵脉络融为一体,使其具有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同时案例学习匹配了听、说、读、写、译等多元化习题,以检验英语语言学习和育人效果。思政育人的最终目的在于“行”,即:践行价值观。在拓展学习的作业模块中,布置英文采访任务,讲述自觉践行价值观“仁”的事例,并录制视频上传学习平台。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具有深厚的文化育人潜质。“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在文化教学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因子,使其成为文以载道,德以育人的深厚力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优势,在线教学平台,构建符合教材单元思政主题在线学习,采用多元化思政育人路径,将显性的英语语言教学和隐性的文化育人相统一,为深入探索有效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