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常见病的防控措施
2022-11-20郭胜
郭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九十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博乐 833409)
0 引言
一些高产奶牛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自身生长需要和产奶需要,如果饲料营养不平衡或者饲养管理不当,促使奶牛对某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者感染各种疾病,如乳房炎和蹄部疾病等,病牛表现泌乳量下降,甚至引起繁殖能力降低。因此对于奶牛常见病的早期防控极为重要,可以减少这些常见病带来的影响。
1 营养代谢疾病
营养代谢病多属于机体新陈代谢紊乱一类的慢性疾病。
(1)随时根据奶牛状况和生产阶段对日粮组成进行必要的调整,有条件的养牛场需要如对饲料中的干物质、能量、粗蛋白等进行测定,再与饲料标准进行对照和调整,有利于满足奶牛正常生长发育和产奶的需要。
(2)严格把控饲料质量关,结合饲料成本,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盛产、价格较低的优质饲料原料。在购买饲料原料时需要进行严格检测,选择合格原料来加工生产饲料。在饲料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防止受到霉菌污染,减少霉菌毒素对奶牛产生的危害。严禁给奶牛饲喂变质、霉变和农兽药残留超标的饲料,降低对奶牛产生的毒害作用。
(3)为奶牛提供最舒适的饲养环境,及时清扫粪便,排出污水积水,保持牛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和干燥,确保环境卫生达标。夏季降温、冬季防寒,来维持圈舍环境适宜。严格执行饲喂、挤奶、运动等的日常生产程序,不轻易更改以免对奶牛造成应激。
(4)定期对牛舍、器具、运动场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每天认真观察和记录清洗和消毒次数,为早期预防提供合理的依据。
(5)对临产奶牛、高产奶牛、异常奶牛加强监护,适当使用合适的药物,对异常奶牛进行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药物的使用要兼顾休药期。
2 母牛产后恢复
母牛产后的监控极具意义,既能尽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发生的生殖疾病,也能适时掌握母牛卵巢和子宫机能恢复情况,尽早消除卵巢和子宫机能障碍。产后对体重和膘情进行监控,利于调整饲养和提高产奶量。在治疗子宫机能障碍过程中,给药的原则应高效、低毒,不易大量注射或大量冲洗,避免对子宫产生损伤。
母牛产后监控一般包括:产后24 h内,着重观察牛犊情况和产道恢复情况,可以使用葡萄糖和缩宫药、催产素等帮助母牛产道恢复正常,并且注意胎衣排出情况和预防产后发生瘫痪。在奶牛产后1~7 d,恶露大量排出,注意母牛精神和食欲。产后7~15 d,观察母牛产道恢复情况。产后15~30 d,检查子宫恢复情况和卵巢形态。产后30~45 d,全面检查子宫、卵巢、宫颈、阴道等。产后45~60 d,观察产后是否发情。整个产后监控过程中需要逐头、逐项来监控,以便及时掌握产后恢复动态。建议采用Rothera法进行隐性酮病的检测[1]。
3 传染病
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有计划地对奶牛进行疫苗接种,有利于提高奶牛自身抗体水平,增强对外界病毒的抵抗力,这是目前防控奶牛发生传染性疾病在首要措施。定期对整个牛舍内外进行清理和消毒,然后对使用化学药物将环境中的昆虫、老鼠等有害动物进行杀灭,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进奶牛过程中将外界病原体携带入场,如果不得已需要从外地或境外调运奶牛时,必须经由检验检疫,确定没有感染传染性疾病后方可引进,并在隔离区域隔离相应的时限,并且经过检测后才能入群饲养。
4 其他疾病
4.1 乳腺炎
乳腺炎在奶牛养殖中极为常见,可能感染的因素太多,而且隐性乳腺炎并没有突出的临床症状,悄然间在牛中扩散或感染,对奶牛养殖和牛奶生产危害极大。
(1)保证环境卫生达标,对奶牛生活环境及时清扫、保持干燥,牛床铺上松软的垫料,及时更换潮湿板结的垫料,避免对奶牛乳房产生损伤。
(2)保证饲料质量和安全,适当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在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缺乏时,可能会引起抗感染能力的缺乏,由此可能导致奶牛感染乳腺炎。
(3)挤奶安全操作,挤奶前先清洗乳头、然后按摩乳房,挤奶时先将前三把奶废弃,尽量缩短挤奶时间,机器挤奶要正确使用挤奶器,平常注重对挤奶器的检查、评估和维修,避免对奶牛乳房造成损伤;挤奶结束后对奶牛乳头进行药浴,以杀灭上面遗留的病菌,并且注意每一头都要更换毛巾或纸巾,防治疾病进行传播。
(4)定期对乳腺炎进行检验,采用有效的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对已经显示出乳腺炎症状的奶牛,要及时隔离起来进行有效治疗,减少对其它奶牛传播疾病的风险,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牛适时淘汰。
4.2 繁殖疾病
规模化奶牛养殖常见的繁殖疾病主要是子宫内膜炎和激素失调[2]。子宫内膜炎与饲养管理水平直接相关,一般是人工授精操作不当、产犊后处理不当引起的,因为这样不仅能促使细菌过量繁殖,还可以对奶牛生殖系统造成损伤。另外,一些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的恶性感染,都易引发子宫内膜炎。对于子宫内膜炎的预防主要在于产前药物的注射和上述工作的合理操作。
同时与母牛繁殖疾病相关的激素很多,当某一激素失调时都可能引起奶牛生殖系统发育紊乱,进而引起奶牛发生繁殖一类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需要通过注射激素类药物来调节机体发育平衡,降低奶牛发生繁殖疾病的几率。
4.3 肢蹄病
肢蹄病仅次于乳腺炎和繁殖疾病。对于肢蹄病的预防首先是日粮营养配比要合理,因为维生素D和钙的缺乏可能会导致骨骼发育不全,硒和维生素E的缺乏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钴和维生素B12的缺乏可能影响骨骼的合成[2]。所以供给奶牛营养充足的饲料,可以明显减少奶牛发生肢蹄病。
其次是牛舍和运动场地面要分层夯实,损坏的地面容易造成肢蹄损伤,光滑的地面可能使牛打滑、摔伤等而发生肢蹄病,规模化奶牛场可以在活动场所铺设塑胶能够降低发病率。其他疾病的发生如果久治不愈,也可能使血液内毒素沉积在肢蹄,从而引发肢蹄病。日常管理中要进行修蹄和洗蹄,修理蹄部可以防止肢蹄变形,使用药浴洗蹄能预防蹄部感染病菌。
4.4 酮病
酮病一般发生在奶牛产后1~3周,多发生在冬春季节[2],奶牛饲喂量过多,促使机体过于肥胖可能会影响产后的采食量,同时过长的干乳期可能引发酮病的发病。奶牛通常表现为低血糖、尿中有酮体。为了有效防止奶牛发生酮病,需要根据奶牛体况来合理饲喂和管理,在保证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基础上避免过度肥胖。
4.5 前胃迟缓疾病
前胃迟缓疾病一般包括瘤胃积食、瘤胃膨胀、瘤胃酸中毒、创伤性网胃炎、皱胃移位、皱胃阻塞等疾病[3],酮病的发生也可能引起前胃迟缓。各种疾病的病情相似,也有着细微的区别,养殖人员要结合诊断要点进行科学诊断并对症下药、合理治疗,必要时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5 结束语
在日常管理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控奶牛感染各种常见疾病,减少这些疾病给养牛场带来的损失。同时每天认真观察牛的采食情况和精神状态,一旦发生奶牛感染常见疾病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帮助病牛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