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导写”的有效运用

2022-11-20潘丽如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情感母亲阅读教学

潘丽如

(江苏省建湖县秀夫初级中学 江苏 盐城 224700)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新课标对写作的第一要求是: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毋庸置疑,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是有相通之处的,课堂上有效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习作会产生有益的指导效应,这就是部编教材下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大力提倡和践行的以读促写课堂教学范式,绝不能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割裂了阅读和写作二者的关系,写作成了单一的教学,使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套作迭出,无独特新颖,无真实的情感体验。新课改下,建立阅读勾连写作的课堂教学范式,构建新型的阅读指导写作教学模式,打通“学法”与“写法”,让学生在部编教材阅读中积累素材,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其中,“以读导写”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它能让阅读教学真正地融入写作教学,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价值,不再让阅读和写作二者割裂,不再使阅读教学产生偏颇。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做到“以读导写”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强化“写作基于阅读”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1.读全手法,积累词汇,灵活运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大多是从阅读中领悟到的,是从阅读中去获取写作的“活水”,这就得重视阅读中语言的积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者应立足于“共生语文”的理念,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因素,引领学生进行积极地阅读与探讨,教者应明白在课上教什么,学生学到什么,怎么能有目的地让阅读教学渗透到写作教学中。如小说阅读教学,教会学生如何鉴别小说体裁,从关键词句中去琢磨人物形象,探究文本主题,分析具体细节,从而让学生学会其中的写法。如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多遍通读后,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景物描写的诸多方法,明白把景物写“活”的妙法。同时让学生积累妙语佳句。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全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等图景,并穿插人的活动,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生动形象,传神新颖;还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多种感官结合的手法,笔法精妙,春的绿意盎然、春的活力尽情绽放于笔端,给人希望,读后令人振奋。在教学本篇时,我一边引导学生多遍朗读,做到读懂读透,读出感情,读出手法,一边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描写手法中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以读促写。对文中精妙的词句、语段吟咏成诵,培养语感。课上,我也让学生模仿着写题为《夏》的片段,提醒他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抓住夏的特点来写,力求语言优美。这样的读写训练,若多次进行,势必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的写景作文不再干瘪词穷,也让阅读教学有了价值。

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不管写什么,文采最要紧,它可弥补天赋、思想与才智的欠缺。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完整的统一,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可见,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语言的积累是何等重要,这就需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课教学时,按照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阅读语言的指导,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词句段的良好习惯。因为学生的语言越丰富,习作的语言表达越灵动。在平素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做到以下几点:

1.1 采取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读到精彩的句段词章,我会指导学生。如朱自清的《春》、莫怀戚的《散步》、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散文,情感是散文的土壤,于是我引领他们读出作者的情感,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倾心其中。我时而对某一段落范读,时而和孩子们一起朗读,时而组织学生分组朗读,男女生分读,让每个学生都在朗读中陶醉、品赏、感悟。

1.2 指导摘录精妙的语句。俗话说:眼观千遍,不如手写一遍。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一些佳句妙语,我努力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摘录,并熟读成诵。如在每堂课开始,我会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摘录的妙语佳句,达到分享成果的效果。如读完朱自清的《春》,我会让学生摘录描写春花、春雨、春风的美妙语句,感受多种修辞的妙用和多感官结合的手法。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词汇量增多了,胸中有“货”了,便有了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畅快淋漓,习作水平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1.3 指导写读后感。或长叙,或片言只语。读,而后“感”,这一训练法,不仅仅只是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更是想让学生从“读”中有所悟,然后变成“写”的语言,也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诚然,“读”的部分可以明示学生灵活运用文中的相关语段词句;“感”的部分,则需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主题思想有所感,重在写“感”,这样既能读透文本,也能通过写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读完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我让学生就母亲的形象写一篇读后感,并能联系自己的母亲,倾入情感,以情感人。

2.读通思路,精心选材,详略合理

美国政治家约翰逊曾说:一个作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在平素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读通文本,读透它的写作思路,并融入“写”的元素,读写交合,不仅有助于对这篇课文的深刻理解,还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而材料的选择是学生作文提分的一个关键点。那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精心选材,且做到详略得当,便可从我们教读的一篇篇文章中学习并获取。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在理清小说思路“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基础上,我重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并探讨交流“为何作者只选取了这几件事”,而这几件事中亦有详有略。从而使他们明白“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这几件事,都能突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热忱、关爱学生、治学严谨的优秀品质,都是由文章的题目和主题决定的,这些材料是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又紧扣题目的。而那些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而又应该写的,宜略写,即概括写。同时懂得,不是文章的字数越多,段落越长,文章内容就越丰富,告诉学生修改习作时要把那些没有意义的不该写的果断删掉。学完本文后,我便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朋,要求思路清晰,选材精当。这样的读导写训练,长此以往,必将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幅度提升。

凯勒说:一篇作品,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从部编教材的一篇篇精品中,我们引领学生细致深入地去获取作者不同的情感,再引导他们回归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在阅读细品之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还会明白,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表达,都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应。正如爱默生所言: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也获取了“生活处处是学问”、“要留心生活”的选材理念。如课堂教学时,师生共读《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渡荆门送别》《背影》《回延安》《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的人》等篇目时,引领学生深刻体悟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或对恩师,对母亲,对父亲,对朋友的敬爱、感激和赞美;或对家乡、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或对自然万物的独爱;或对坚强生命的礼赞。如此炽热的情怀之所以能感染读者,深入精髓,并与其共鸣,皆源于生活给予的馈赠。在时缓时急、或高昂或低沉的吟诵中,教会学生多感悟生活,哪怕是一草一木。素材量多了,写作时才能精选出与文章中心密切关联的,独特新颖的材料,为作品增色。

再如,教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爱国之歌。然后在师生反复诵读中,渐次让孩子们懂得,它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即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贫困的不满,与自己的献身精神。诗中的情感,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让我们在一遍遍朗读时深陷其中,情感共融。这样的诗作无不启示孩子们写作时也要注入新鲜的带有时代的特征的血液。

以读导写,透彻领悟,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提升。

3.读懂主题,提升立意,创新表达

在统编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篇篇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源于主题立意上的深刻、鲜明、创新,有时代感。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在阅读教学时,作为教者,我们要与学生共读,共析,做到读懂主题,引领立意,方能使学生的习作创意表达。

如余光中的《乡愁》,在我和孩子们对诗的一遍遍吟诵中,我教会学生领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明白最后一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既是在情感上的升华,也是对全诗主旨的一个深化。题目虽为“乡愁”,却不只写乡愁,立意上升到希望祖国统一、华夏儿女早日团聚的高度,不能不让人惊叹佩服,立意变得高远。再如朱德的记叙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以简练朴素的笔法回忆了有关母亲的几件事,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质朴爱劳动的美好品德和母爱的无私伟大,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在阅读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几句,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仅在赞美母亲,更是在讴歌像她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作品的主题立意便显得高深邈远,且有时代感。从而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对立意的重视。为了以读促写的效果,我便让学生习作一篇题为“我心中的花”的作文,要求提升立意,主题深刻,不可只局限于自然界中的花。

一次次朗读,一次次深入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多渗透写作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习作水平定会大幅度的提升。如可以精心设计小练笔,如仿写;也可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扩写、缩写等,培养学子们的联想或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等。如:学习了《白杨礼赞》一文,在多遍朗读对白杨树的赞美言辞后,孩子们都明白了,白杨树不仅仅只是树,更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得到了拓展,不再局限于就物写物,就事写事了。其中的象征手法是本文的一种重要写法。鉴于此,我让孩子们也运用这样的手法,进行一个300字左右的仿写小练笔,写一写你眼中或心中的某种植物。再如:学了《秋天的怀念》、《散步》、《再塑生命的人》等文后,我按照单元设定的要求,让学生学写人物,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但尤其要突出专注人物的特点来写,这样笔下的人物形象便会丰满生动起来。再如状物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作者通过描写眼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紫藤萝,回忆曾经被砍了的紫藤萝,得出主题:人和花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在生命的长河中顽强活着,不要悲叹生命过程中那曾经的挫折。在引领诵读中,我让孩子们领略了这样的主旨,并引导他们运用文中对紫藤萝描写的手法,也学着写自己心目中的一株植物,提醒他们要做到借对物的描写,明确主题,提升立意,创意表达。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中,多设计拓展训练等环节,既巩固阅读,对文本作深入的理解与透悟,又能提升习作水平。

4.读透情感,抒发真意,细腻描摹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不仅语言表达上都有其独特的美。散文、诗歌、小说的字里行间,更是溢满浓厚的情感。课堂上我总是与学生共读共品,读得有情、有味,力求精选片段慢慢读、炼字炼句细细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咀嚼出作品的韵味。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了作者的四次流泪。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把这些段落挑选出来,以不同的方式细细读,慢慢品。尤其是对父亲去给我买橘子爬月台时的描写,很细致,很感人。父亲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对儿子无尽的爱,那一刻,作者眼里的父亲形象是那么的高大,便有了作者情感上的转变:由不理解、不耐烦到内疚自责,再到感动流泪。于是我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朗读,读出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读懂人物的每一份内心情感。读完,父亲的举动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父亲不仅走进朱自清的心里,也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这时,我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这一精妙的细节描写的写法,和能感动于心的原因,源自作者细致的观察和领悟。课上,我让学生用300字写一写自己父亲或母亲的背影、或某个部位,孩子们的写作有了明显的提升效果。

善于观察生活,并有感于生活,才能写出情感真挚,有感染力的文章。作品中有细致感人的描写,方能深入读者的心。统编教材下,我们在教读每一篇文章时,都要做到引领学生读懂作者每一个字词中所凝聚的情感,这对有效防止学生背范文、写套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如,在教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我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以“读本”为契机点,和孩子们一起找寻母亲的行动、心理和情感。母亲那份对我儿子的包容,小心翼翼地呵护,把伤心埋在心底的情愫,拨动了每一位孩子的心弦,也深深嵌进我们的心魂,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赞叹。“母亲其实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但为了儿子,她放下了所有。”我跟孩子如是说。所以,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史铁生,读懂了他对母亲的感激、愧疚、怀念和回报,字字有力量,句句有母爱。读了这篇文章,抓住了作者的情感,我趁机灵活运用到写作指导上,教会学生在写作中也要学会真情表达,把内心的情感流淌在笔尖。于是我布置一个当堂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这样,以读促写,效果甚丰。

阅读是积累,写作时产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能力,也是新部编教材的要求。吴晗曾言:“阅读是学习,写作是创造。”读与写是紧密联系、共融相生的。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把“写”巧妙地融入每篇文本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寻到作者的“文路”,这样在写作时能把平时所读的内容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在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得好,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力地促进其写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基本篇目后,都分布着一个写作训练:学仿写,学写说明文的顺序,学写读后感,写演讲稿,学写游记,学写故事等。不难看出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努力践行以读促写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其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有力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的工具性、文学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让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以读导写”“读写相融”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情感母亲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