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牛羊产业调研报告
2022-11-20李晖仁陆世财覃小英黄连秀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畜牧站
文│李晖仁 陆世财 覃小英 黄连秀(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畜牧站)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牛羊产业发展状况和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崇左市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探索适合崇左市牛羊产业发展新模式。近期崇左市组织调研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分别在扶绥县、大新县、江州区及4个边境县天等县、宁明县、龙州县、凭祥市开展了实地调研。
一、崇左市牛羊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养殖规模总量稳步扩大。2016年以来,崇左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3份文件,对养殖小区栏舍建设、基础母牛(羊)、引进种牛(羊)、饲草加工、“十佳品改员”“十佳合作社”等分别给予扶持补贴和奖励激励,扶持力度全区领先,社会发展牛羊养殖积极性不断提高,进一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社会动员”的良好格局。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崇左市牛、羊总饲养量为57.2万头,其中牛饲养量37.2万头(存栏29.4万头,出栏7.8万头),分别增长3.12%、1.02%;羊饲养量20万只(存栏10.4万只,出栏9.6万只),分别增长7.14%、2.87%;存栏10头以上的牛养殖场526家,增长13.5%;存栏50头以上的牛场68家,增长27%,存栏100头以上的牛场23家,增长35%。存栏30只以上的羊场934家,增长6%;存栏100只以上的羊场284家,增长13%。
2.项目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在崇左市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及良好政策的引导下,广西石埠乳业有限公司、广西四野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广西华昊牧业有限公司、广西龙州甘牛养殖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养殖企业纷纷落户崇左,通过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示范带动全市牛羊养殖业发展。目前,崇左市创建牛羊生态养殖小区(场)82个,累计发展牛羊专业合作社116个,累计创建牛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78个。
3.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加强。初步构建了市、县、乡(镇)、村四级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崇左市共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1295人(包含村防治员),牛羊养殖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水牛研究所、自治区畜牧研究所、自治区兽医研究所、自治区品改站、自治区牧草站及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在崇左设立工作站,并建立了崇左肉牛综合试验站及肉羊试验站,为发展牛羊养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生态养殖水平全区领先。积极推广“生态发酵垫床+透光挡雨棚”养牛及高架网床舍饲圈养山羊生态模式,推广“微生物+牧草、微生物+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微生物化利用技术,鼓励规模养殖企业和秸秆加工企业收购甘蔗尾叶等制作青贮饲料;大力推广“微生物+”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形成“农作物—牛羊—有机肥—农作物”等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5.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崇左市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投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式、“合作社+基地+农户”托管寄养、“公司+农户”等多种养殖模式;特别是龙州县创新了政府管建、企业管养牛、农户管养的“三管模式”扶贫养牛,天等县创建养殖小区等养殖模式。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产业发展资金紧缺,规模养殖用地难。牛羊养殖业在畜牧业中是一个比较特殊、“慢步调”的产业,其发展周期明显受到牛羊本身生理特点的制约,特别是自繁自养母牛,从母牛配上种到小牛出生再到养大育肥可出栏,需要3年时间左右。前期启动资金投入大,回报时间长,而目前崇左市对牛羊养殖业的金融支持面相对较窄,特别是没能将活畜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受国家土地政策限制,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养殖用地少,企业项目落地、扩大规模用地难,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牛羊养殖业的发展空间。
2.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全市存栏100头以上的牛场只有23家,年存栏30头以下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占比高达90%,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少,“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总量较少,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效果不明显,组织化程度还很低。适度规模养殖少,一些养殖户急于求成,盲目扩大养殖规模,最终因规模发展过大、饲料供应不足,资金链断裂等难以为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3.科学饲养水平不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科学养殖还没深入人心,养殖户未能广泛应用秸秆饲料化处理、舍饲圈养等养殖新技术,降低了牛羊的生长速度,延长了生长周期,生产效益低。专业牧草加工企业匮乏,目前全市牧草加工企业不足10家,2020年全市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专业加工饲养牛羊仅50万吨左右,仅占崇左市700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7.2%,饲草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低。
4.上下游产业配套不足,全产业链尚未形成。由于崇左市牛羊养殖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是以纯养殖为主,没有延伸到饲料加工、屠宰销售、循环产业等环节,没有建成一家肉品深加工企业,无法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
三、对策、建议
1.坚持适度规模,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产业发展承载力。
(1)加强适度规模养殖。适度规模(5~50头)是整个肉牛产业基础中的基础。要引导现有的养殖场(小区、户)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秸秆自给、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市场需求等条件相融合,养殖与实际相匹配的牛羊数量。鼓励每个适合发展牛羊养殖的村屯建设牛羊养殖小区、养殖扶贫车间,把牛羊养殖引向适度规模发展。
(2)扩繁增量基础母牛。大力推广“农民养母牛、企业育肉牛”养殖模式,把基础母牛放到千家万户去养殖,通过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与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农户养母牛产犊养至架子牛后,公司回收育肥,农户从公司借养、领养、寄养等方式饲养母牛,不断扩大基础母牛数量。
(3)加快品种改良。崇左市从2002年起开始进行冻精良种杂交推广,经过近20年发展,目前全市牛良种率仅为30%左右,与北方发达地区85%相比甚远。要加大品种改良技术的推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冻精,杜绝冻精质量下降而导致的种质退化。整合人社、扶贫、职业教育等资金,依托各县(市、区)养殖龙头企业、职校等优势资源,设立品改员培训基地,大力培养牛品改员。出台政策,鼓励牛品改员在八小时之外通过技术服务创收,激发品改员工作积极性。
2.坚持科技引领,产学研并进,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1)加强基层技术队伍建设。加快完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品改员+兽医员+防疫员”于一体的乡村级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和服务网点;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加强对基层畜牧工作人员的养殖技术培训,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工授精、饲料科学配方、疫病防控等专业技术队伍,逐步实现专业人才“本土化”。
(2)加强产业技术研发。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资金,支持牛羊养殖、加工及牧草加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养殖新品种、产业技术、发展模式以及养殖饲料配制等技术研发,重点做好现有年产700万吨甘蔗尾梢等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把甘蔗尾叶变成优势资源、优势饲料,不断提高崇左市牛羊养殖业科技实力及竞争力。
(3)加快实施“粮改饲”项目。鼓励农户建设小型青贮池,加快推进糖料蔗机械化收割和集中连片收割,降低甘蔗尾叶等秸秆的收贮成本。加强优质高产牧草及全株玉米的选育与推广,实施好国家“粮改饲”项目,提高牛羊饲草料的营养水平,提高养殖效率。
3.坚持龙头带动,壮大合作组织,增强产业发展融合力。
(1)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扶强扶壮现有龙头企业,引导其在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提升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
(2)壮大合作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社通过谈判与龙头企业达成合约,培养成为养殖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名副其实的中介组织,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真正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共同体,切实担负起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重任。
(3)完善利益机制。把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与壮大专业合作组织结合考虑,发展“龙头企业+农投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等多种利益分配机制模式,建立起稳定的多方合作关系,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4.延长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产业发展影响力。
(1)发展生态循环经济。要加大“一根甘蔗”产业链的开发和利用,开发甘蔗叶等农作物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喂养牛羊,牛羊粪便作有机肥还田,促进甘蔗等农作物生产,发展“甘蔗等农作物—牛羊—有机肥—甘蔗等农作物”良性循环经济。
(2)拓宽产业链。服务好现有的龙头企业,保障这些企业把养殖量做大、条件成熟后,在崇左市建设一到两家年屠宰量达6万头牛的屠宰冷链加工企业,从根本上把养殖、屠宰加工及销售串联起来,推行产销一体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
(3)创建“九牛”肉牛品牌。“九牛爬坡”是崇左市城市重要雕像主题之一,建议依托崇左市生态优势、富硒优势、有机牛羊产品,打造“九牛”优质、高端牛羊肉产品品牌,以“九牛爬坡”精神引领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