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2-11-20谢曲
谢 曲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长征学校 贵州 遵义 563000)
现在教育从双基向四基转变,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被一线教师放在工作重点位置上,在此如何创建体现数学文化的活动,实施数学教学是重点。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故事教学尤为重要,内容如下:
1.运用故事数学课堂的设计
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其呈现内容与形式都有特殊需要求,需要有专门的设计。以常态课为例,故事的运用需要教师灵活融入到各个环节中,如将故事贯穿整节数学课堂中或者进行教学的延伸。将数学故事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如下:
1.1 故事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性质。
1.1.1 数学课堂中运用故事可帮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利用学生最喜欢的、趣味化形式,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掌握、同时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发展。例如在数学故事中,以觉得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重要概念的形成与演变,以此辅助学生学习,加强其数学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深度学习数学的目的。例如学生边听或边阅读故事的同时可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此探寻知识的根本所在,教学中学生在交流故事的时候也包含数学知识外的内容,这样,我的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可得到更大扩展。
1.1.2 故事的运用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扩展数学思维。基于故事的数学教学,学生数学思维得以培养发展,教师融入的数学故事应该要包含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的解答,以此让学生先迁移知识,掌握数学新知,然后再解答问题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够主动从数学故事中,抽象数学知识与问题,并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解答问题,并能以此为目标与同伴交流,锻炼逻辑思维。例如在运用基于数学故事的趣味探究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培养其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能够在故事中抽象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实践,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解答中获得成功感,提升其学习情感的参与感。
1.1.3 故事的运用起到桥梁的作用,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故事可融入美术、音乐,甚至语文学科中的内容,以此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运用数学故事开展数学体验活动的时候,以情境学生进入到故事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知识的产生与演变。另外还可运用写数学的故事,帮助学生延伸数学的学习,以此加强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感受数学培养其想象力,提升数学情感。在数学故事课堂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并配合其他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助其愉快的探究知识,巩固技能,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
1.2 故事运用于数学课堂活动的目标。数学教学的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必须科学制定,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引入《买卖国的乘法队长》故事,乘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即使有的学生知道乘法,但是却不知道其具体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在具体课堂中,引入知识点,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理解乘法的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加法与乘法的区别,然后进一步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与运用的必要性。《买卖国的乘法队长》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完整的问题情境链,以多个有层次的问题,从故事中开始交易不便,到后来寻求方法,在数学王国中建立新的规则,让百姓与商贩通过此解决问题,为百姓生活带来便利,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完整,可以促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转换知识点,快速理解知识。基于此,设计的教学目标为:第一,阅读故事,感受其中买卖国各种规则,体会乘法学习的必要性。第二,帮助买卖国的人民解决买卖的问题,进而感受使用乘法的便捷性,然后可以正确读出乘法的算式,知道算式中每一个部分的含义与名称;第三,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之后,能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继而激发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1.3 故事运用于数学课堂活动的过程。在借助故事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不同的课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让不同学生在此都能获得良好体验,在多元化教学手段下灵活创建各个环节,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新知。以常规课为例,以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故事为载体,不但可引入故事教学法,可借助故事中的主线全权贯穿于数学课堂,将故事内容与教材内容互补,另外还可在数学课后利用数学故事做好知识的延伸。基于数学故事常规教学,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创建具有新意的情境,让学生在听的时候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以此助学生在获得教材中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能力,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助故事中的主人公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教师可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快乐想象,积极地锻炼逻辑思维,能够将人质与情感活动融合,更好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此将数学知识隐藏在故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既有思维的提升,又有行动参与,积累数学经验。
1.3.1 导入故事。只有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让能让其快速接受,在唤醒旧知基础上迁移知识。所以教师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还要构建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迁移知识,依据故事的内容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实际问题情境与故事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运用的数学故事可以稍作改动,适当增加或者删减情节,以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2 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将故事贯穿整节课堂中,并在故事中提炼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活动要求。为了防止小学生只单纯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思考,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依据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分割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主动去发现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并在讨论交流与动手实践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时候能够放缓脚步,思考有目的,行动有方向。
1.3.3 运用新知。在此需要结合学生的反馈,科学纠正,帮助其建立正确认知后,再借助故事情境,有层次地设计问题,以此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理解。第四,回归情境延伸故事。教学结束后再带领学生到故事中去,开展整节课学习,让学生创新想象,揭晓故事的最终答案,满足其最初好奇心。还可运用仿写与续写的形式让学生乐学运用数学故事,让数学学习走的更加长远。
2.数学课堂中故事的实施
数学课堂活动中故事的运用可为学生创建喜欢的学习情境,更加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让学习基础弱的学生在原基础上,通过自身参与与体验获得发展,同时在数学活动故事中延伸知识,联系数学与生活,进而提升数学合作与探究意识。
2.1 实施过程。准备工作中,教师先确定数学知识点的性质,并依据此选取适合的数学故事,设计适合的教学目的与活动过程,接着对选择好的故事进行改编或者创编,以此获得更好的故事脚本。
数学课堂中,在新授课或者扩展复习课中,教师设计对应的活动过程,做好数学故事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参与,获得良好体验,并能更好发挥数学故事的作用。课中教师呈现的故事可以是口语表达形式,也可是数字化形式,具体使用哪种可结合教学目标。若教师想增强学生数学体验,可在口语讲述故事的同时,借助多媒体呈现故事情境,并在故事的发展中配以适合的图片,以此激发孩子们听故事、学数学的兴趣,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学生边听教师边创建不同的问题情境,即实际情境、游戏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导入,能够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更好融入数学知识点。教师还要结合故事情节的主题与长短,确定其呈现方式。若故事主题突出,情节短,教师可使用讲授法呈现情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数学故事。如果故事的主题不突出,情节拖拉,可录制动画,科学呈现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让师生与生生围绕数学故事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此原始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听到故事,可以深刻记忆并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评价阶段,不能只由教师一方面进行,需要学生也参与课堂活动的反思,即教师对已经完成的数学活动是否达到预设目标进行反思,而学生则对自己在数学故事活动中的参与效果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师生互相评价,并提出改正建议。
2.2 实施案例。基于上述介绍,在此利用故事教学法,在课前导入故事为学生创建问题性的情境;可在教学课堂中来贯穿数学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沉浸中学习到了并积累到了数学知识,课后可让学生以续写故事的形式,让数学故事能够获得延伸与运用,以此巩固数学知识。
课前导入环节以“认识厘米”知识点教学为例,使用《阿福的新衣》故事创建问题情境,教师先为学生口述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徒弟明明是依照师傅教的方法去做,但是为什么做的衣服变小了呢?请同学们东东脑筋,想一想。”在学生思考后让其举手回答问题,在师生对话中,让学生知道要用标准的尺子去量衣服,而不是用手量。利用数学故事,帮助学生创建可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真真正正地发生学习。寓意深刻又能听懂的数学故事是小学生都喜欢的,结合教学内容,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这样可以让学生的眼睛都能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并能够站在“徒弟”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由境生疑,由疑而思,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下思考“拃”单位长度的不可靠性,进而产生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急迫感。所以从教学内容与目标着手挑选适合的故事,让学生产生问题的同时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思考,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课中教学环节以“初步认识乘法”知识点为例,使用《买卖国的乘法队长》故事贯穿课堂,教师讲述完故事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品的交易。提出问题“买卖国实施新方法后,这个国家商品买卖情况是不是好了些呢?”并出示买卖的问题让学生用买卖过的方法算一下,当学生们列出5+5+5+5+5=25之后,分析其特点,即“几个相同的加数”,即一共有5个5,以此延伸,询问100个5怎么列式,让学生在感受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列式困难后,讲授乘法算式,100个5列式为100×5,教师在黑板中帮助买卖国的商人记账,在黑板上写下“100×5”,让学生在观看后发现用乘法算式代替加法算式记账更加便捷。教师继续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可用乘法算式表示?”让学生小组开展讨论,然后汇报交流。在此得到“只有加数相同的算式才可运用乘法算式记录”在学生了解乘法算式的本质后,教师再带领其说一说表示的含义。如4×6=24表示一个盒子中有6个苹果,四个盒子就有24个苹果。结合数学故事中买卖国的交易与商户记账的形式入手,让学生先感受到一个数一个数相加的繁琐性,然后引导其站在商店老板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法,即对于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可写成乘法算式,在建立加法与乘法联系的基础上,感受乘法算式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含义,进而掌握乘法概念的本质,类比出乘法与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此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延伸环节以“厘米和米”知识点为例,选用《米和厘米谁的本领大》故事帮助学生巩固与延伸知识点。在讲解完知识后呈现故事,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米和厘米究竟谁的本领大”以简短的篇幅想学生传达米和厘米适用的场合,然后以“米是否可测量短的物体”与“厘米是否可测量长的物体”问题为例,让学生创新并延伸故事,在其心中埋下数学有趣的种子,让学生即使下课也不间断对数学的思考。在学习完厘米和米之后,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知识储备,教师让其对故事进行延伸可发现其想象力,促使学生更深刻掌握数学知识。
结论
综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故事的灵活运用,可丰富教学活动,促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兴趣得以激发,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另外故事的使用还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其参与数学故事教学的时候能够汲取数学知识的精华,建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进而在获取数学抽象概念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