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主体提问式”评价助推表演游戏深入的策略研究

2022-11-20姜利芬

读与写 2022年24期
关键词:表演区老三小猪

姜利芬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二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1400)

表演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内容、角色,通过自己的语言、身体动作、表情来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充满想象、富有创造性,对其创造能力、人际交往、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发展起很大作用。表演区作为班级常规区域,在材料提供上看似很丰富:各种服饰、头饰、舞台道具等,但却出现:光顾人少,游戏时间短等被冷落的问题。以表演游戏为支架能否助推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深度玩?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出以“双主体评价”为支持策略以大班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进行实践研究。

1.发现:总是玩不起来的表演游戏

“老师,我们演好了,可以去其他地方玩吗?”“老师,我不想在表演区玩了,没意思。”“老师,他不好好演出,他捣乱……”区域游戏时间才过去十几分钟,表演区的几个孩子就找了老师好几次告知已经表演好了,不想再表演,也有的孩子已经在教室满场乱跑。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表演游戏不受欢迎呢?

1.1 究其因、问其果:了解儿童的真实意愿。问题引发:“为什么其他区域可以玩这么长时间,表演区只玩了这短短的时间就不要玩了呢?”儿童主诉:“我们很快就表演玩了”“没有观众来看”“没意思,很无聊”……继续追问:“你觉得怎么样才好玩呢?我们可以怎么做?”幼儿提议:“我想给猪老三造房子”“可以邀请好朋友来看我们的表演”我与孩子展开了激烈讨论,孩子们想法很多,那什么样的表演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如何才能让“儿童本位”理念真正融入表演游戏呢?针对各种思考,我根据幼儿的主诉内容对表演游戏形式做了调整:变单一的表演形式为多形式的表演;变重复性表演为创造性、多种体验表演。

1.2 亲对话,再评价:探析游戏不好玩的原因。前阶段,我们的表演游戏几乎都是将排练好的内容表演一遍,40多分钟的区域活动时间,不管谁演、演多少遍,所有人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像“印刷”一样,一个模板出来,毫无趣味可言。以“三只小猪”为例,孩子们演一遍五六分钟,演两三遍就不会再有继续的念想了。可以看出这不是孩子自发自主的从内心喜欢的活动。当教师多次看到表演区不受欢迎,并没有武断地评价他们不认真游戏,不遵守规则。而是尊重儿童,听取想法,寻找不好玩背后的原由。利用游戏分享环节进行“双主体”(教师与儿童)问题评价导引引发儿童思考:“为什么表演游戏不好玩?”“你想怎么玩?”……把孩子的想法在表演游戏中表现出来,通过提问式评价支架起儿童对现象存在的思考、讨论及尝试。

2.经历:越来越好玩的《三只小猪》

经过调整后的表演游戏形式越来越丰富,游戏前自主分配角色、记录设计、场景构造……他们越来越投入其中,表演游戏时间也随之延长。但同时每次游戏中总有各种问题发生,教师如何以游戏问题为契机,以双主体提问式评价为策略助推表演游戏的深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呢?

2.1 解释型提问:支持表演游戏“生动玩”。在游戏时教师捕捉到问题生发,儿童为了继续游戏进行了过程调适,于是在分享环节创设解释型提问,引发游戏者能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阐述说明,进行亮点放大。

在游戏前,小宇快速举起手:“我当猪老三”晨晨:“那我来当猪老二吧”诺诺举起手:“我当猪老大”小墨:“我还是当大灰狼。”小宇伸出手指数着:“1、2、3、4、5,多一个人,怎么办?谁退出?”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适时介入,以“双主体提问式”评价助推表演游戏深入:

(1)问题引发:今天表演区演“三只小猪”,只需要4个演员,可是有5个小朋友去了。遇到了人数多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2)同伴的方法:“最后一个进去的退出”,“石头剪刀布,输的那个退出。”

(3)继续追问:“你们的方法很公平,可是他们都想参加这次演出。让我们听听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4)评价引导:“你们听了她的解决方法是怎么想的?”

(5)同伴评价:“我觉得这个办法太好了,上一次我们也是多了一个人,可是还一直吵,谁都不肯让。”“下次有6个人的话,是不是还有一个可以演猪爸爸。”“如果还有很多人,我们可以演三只小猪的朋友”……

分析:当孩子们遇到“多了一个人”的问题时,让她们进行自我调适。自我调适具有修正性的特征,目的是为让个体的行为能更好地符合环境的要求(提出自己当队长,进行辅助工作),为继续游戏必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活动(自发生成“猪妈妈”的身份),最后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部的要求。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以观察者的身份捕捉到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表现极其淡定,“任幼儿争论、思考,让问题发生,是退还是进?”通过聆听去发现孩子是如何思考问题,从而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教师在“看”中捕捉到儿童的自我调适过程,并把这一问题冲突放到游戏分享环节中通过解释型提问:“听听她是怎么解决的?”游戏者方法经验的分享让同伴获得了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同时又增加了游戏剧本内容的生动性。“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发同伴进行方法互比及对问题解决者的积极肯定,让问题解决当事人在自我阐述和他人肯定中获得了积极的自尊体验。

2.2 聚焦型提问:支持表演游戏“创新玩”。游戏分享环节儿童主动提出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儿童主诉内容将问题矛盾聚焦,引发问题思考、讨论、质疑、实践尝试……

2.2.1 房子不坚固怎么办。儿童主诉:“我今天扮演大灰狼,猪老三的房子被我轻轻一碰就倒了,故事里写的猪老三的房子很坚固,他们的房子搭得一点都不好。”猪老三的扮演者:“那怎么办?”问题聚焦:“猪老三的房子的确不符合故事情节,影响到故事发展了。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可以让房子坚固,又能保证游戏安全呢?”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讨论起来,关于用什么材料造“猪老三”房子的讨论过程如下:“我上次用纸箱当房子,钻到里面就不会倒了”“纸箱太小了,三只小猪躲里面要破的”“旁边大三班有彩色的砖头(泡沫砖),要比我们的砖大一点,可能会坚固”“拿来试试”……

2.2.2 第二天再次游戏。kk是今天的扮演“猪老三”,游戏一开始就急急忙忙从材料区里选材料搭建房子,可是在材料区中走进走出好几次也没选什么,又回到教室里绕了几圈。此时,其他三位的房子已经搭建得差不多了,“猪老三”还未动手。突然他跑到材料区手里捧了几块长木条放在桌子旁,又去拿了几块纸砖。将长木条斜靠在桌子边沿处,弧形木块将桌子底部围拢,缝隙的地方又用纸砖填进。最后留了一个口子自己钻进里面,接着又用一块短木条将口子封上。在桌子底下躺下坐起,然后笑着大声冲着其他几只“小猪”喊道:“你们看,我造的,坚固的房子!”

2.2.3 双主体提问式评价过程。我总结出“房子不坚固怎么办”双主体提问式评价过程:

(1)问题引发:“今天扮演猪老三的KK是不是有特别的想法要和大家分享呢?”

(2)KK的分享:“今天造了一间特别坚固的房子,我用桌子下面当”猪老三“的房子,用木条和纸砖给它造了围墙。”

(3)继续追问:“对于KK的办法,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4)同伴评价:“用桌子当房子,这个办法真是太好了,桌子重大灰狼推不倒。”

(5)教师的评价:KK今天用了教室里的桌子来当“猪老三”的房子,巧妙地解决了我们上次游戏提出“房子不够坚固”的难题,学会利用身边现有的物品来解决问题。

分析:孩子们在“做—思—做”中不断验证自己的观点。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表演游戏过程中关键经验的提升(“用什么方法使房子坚固?”),注重培养儿童纵深水平。活动中,他们不断在思考:要怎么做?(我要用什么来造“房子”,才能不会被“大灰狼”推到)反思为什么要这么做?(桌子比较重,不容易倒,而且底下的空间又大,很方便)一个想法引出另一个想法。游戏的场景构造材料的选择不仅只局限于日常常用的纸箱、纸砖、木块等,在问题思考中能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利用身边现有的物品当成游戏材料解决游戏问题,并让同伴获得了利用身边现有物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3 评价式提问:支持表演游戏“挑战玩”。儿童的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对于大班儿童更需要创设机会让其进行自评,在自我评价中获得自我意识的发展。

2.3.1 道具没有怎么办。逸逸:“老师,表演区少了很多的头饰,我们的“三只小猪”没法演了”教师:“这样啊,没有的话,怎么办?要不不演了吧”然然:“不行,我们想玩”教师:“哦,那你们自己想想办法?”逸逸:“走,我们自己去想办法。”几个人跑到表演区围在一起讨论,几分钟后我再转过去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始玩起游戏了。我仔细关注,他们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没有头饰的问题呢?突然发现他们身上贴了一张标签纸。纸上写了猪老大,标签纸上画了一个猪的图案,旁边还有一个老太太,一个“大”字。其他几个扮演者也用这种前书写方式制作标识表明自己的角色身份。

2.3.2 双主体提问式评价过程。“道具没有怎么办”双主体提问式评价过程如下:

(1)得几分:说一说今天的表演可以得几分?(班级设置积分卡,用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个孩子可以自评能获得多少积分)

(2)得10分:我觉得我们表演区的小朋友可以得10分。

(3)说理由:为什么可以得这么高的分数?

(4)我的观点:今天我们去表演区发现头饰没有了,让老师帮忙,老师说要自己想办法,我们就自己画了要表演的角色贴在身上,这个办法是我们表演区的小朋友想出来的,我们很会动脑筋。

(5)找不足:用一张小小便签纸就可以解决大问题,你们小组的确充满创造力,遇到问题不退缩,这10分应得。除了亮点外,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在下次游戏中改进呢?

2.3.3 解读分析:故找茬、促提升,支持内容的再丰富。当儿童再一次对当下游戏产出倦怠时教师关注并思考:这次又是什么原因呢?成熟的经验已经内化后就需要有新的挑战度。激活儿童思想更重要,因此故意找“茬”设置难点,撤掉部分成品头饰给表演游戏创造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度。此时他们带着问题来求助,教师又反将一招:“没有的话,怎么办?要不不演了吧!”“如果你们想玩那就再想想办法”当儿童想要继续游戏时,就会想各种办法去解决,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过程。一张便签纸就轻松解决难题,极致简单的材料,孕育游戏无限的可能。通过设“茬”捕捉到儿童自我解决问题的游戏亮点,再通过双主体提问评价导引从“得几分——说理由——找不足”递进式地助游戏者进行“我说我评”。自我价值的肯定,个人观点的阐述,过程的回顾反思,激发儿童不断创造性地开展游戏,让表演游戏越来越深入。

3.收获:表演游戏评价的再思与再行

3.1 克服僵化的“为评价而评价”的行为。最初的游戏分享环节教师是评价的主体,评价各区域游戏的情况,以是否有矛盾冲突,材料收拾整理为主要评价内容,给每个小组或个体贴上标签今天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分享环节只为“评价而评价”,因此才出现了被冷落的表演区,才出现了总是要来“告状”的现象,才会出现没玩几分钟就说无聊、不好玩的现象。教师察期原由,获知真相,把评价主权归还儿童,助推调整。从重“表演”到重“游戏”这个过程中表演游戏变得越来越好玩越来越受欢迎。为了能演到自己心仪的角色他们采取了演一次交换角色的方法,利用材料木块替代“手机”自创游戏语言新增游戏内容,固定不变的剧本情节因为道具的加入内容变得更生动活泼。

3.2 评价是“拐杖“,是获得改进与调整的依据。“评价”什么,说明我们“在乎”什么,评价导向(明确方向与重点),“用什么材料能使房子变坚固又能保证游戏的安全?”问题从儿童游戏发现中来,又归还儿童聚焦矛盾引发双向思考:“要用什么材料?为什么?”双主体提问式以儿童的真实问题为引发点,以教师的问题提炼为支持策略最终目的是让儿童进入问题情景去思考、阐述、争论、互评。

3.3 评价是资源,是自主游戏发展的“催化剂”。经历一学期的反复游戏、多轮分享,不断调整,表演游戏从最初“无聊”的三只小猪——“越来越好玩的”三只小猪——“充满创意”的三只小猪。整个游戏过程中以游戏分享环节为平台,以双主体提问式评价导引的方式促进表演游戏的深入及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利用身边现有物品“桌子”的底部空间解决了“房子不坚固的”办法,引发了其他儿童能利用身边材料进行游戏的迁移学习能力。用一张便签纸制作标识解决了没有成品道具的问题,使得游戏可以顺利进行。标识制作表明角色的做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同一个表演游戏内,三只小猪里不止出现了“猪妈妈”、“猪爸爸”更还有“花狗”、“老猫”等三只小猪好朋友的角色,更还有“大灰狼”的朋友“狐狸”的出现。新的角色赋予整个剧情更多的想象。如:新加入角色的出场先后的矛盾、场景布置的调整、对话动作是否符合角色等等,这些新的问题产生又再次燃起第三波别具一格的表演征程。

猜你喜欢

表演区老三小猪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
就是不当贫困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表演区的创设与指导
诛心
王老三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