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背景下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瓶颈和培养策略
2022-11-20吕珠琴
吕珠琴
(福建省福清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福清 350300)
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背后往往运载着丰富的情感、承载着多样化的思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背景下,学生既需要从文本内容中、从语言文字中聆听出其中的“潜台词”,更需要学会应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从如今小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来看,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具体来说,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瓶颈
1.1 感到无从说起。在习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学生总是会感到自己内心中思想情感丰富,甚至有着强烈的情绪体验,有着较强的表达动机。但是,无论是口头表述还是书面表达,学生总是会感到词不达意。当情绪以文字的方式承载、以口头语言呈现时,学生开始感到茫然若失,不知道可以选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如:表达自己高兴的情绪时,学生很难想起除高兴之外的、形容自己高兴情绪的词汇。而当习作和表达成为一种任务时,学生便容易产生应付、敷衍的情绪,对待习作便丧失了应有的热情,反而容易出现对抗、排斥的情绪,因而写作和表达难以再成为学生的兴趣,反而成为学生畏惧的任务。
1.2 乱用词汇表达。日常教学中,虽然教师不断从阅读资源中找寻一些“高阶”词汇,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但是,在学生写作或表达时,这些词汇运用得不太得体,有时张冠李戴,有时言不达意。此时,学生乱用词汇,在表达时通过一些华丽的辞藻的堆砌来装饰自己的文章,殊不知所应用的词汇和表达方法不但未能给自己的作品加分,反而会陷学生于低效表达和无效表达的状态中。此时,学生的表达空洞无物,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中陷入了认知误区。而一旦学生这种状态维持下去,学生的这种表达状态和表达方式难以改进,学生的写作成果也将逐渐变得不理想。
1.3 缺乏表达欲望。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对待习作和表达的练习并不感兴趣,对习作产生了排斥和厌倦的情绪。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阅读是轻松的、是愉悦的,但是写作和表达则容易给自己带来沉重的负担。从学生的写作过程来看,当学生一接触到习作话题,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应当如何表达才能契合文章的意思或思想。同时,在教师一次次组织开展的习作指导、习作讲评中,很难获得良好的体验、难以形成能力,而教师一次次地批改订正,学生体验不到语言文字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时所带来的积极感受,习作表达就成为孩子学习的一大困扰。所以,语言表达动机较弱的问题,也着实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1.4 阅读习作“分家”。在日常教学中,写作表达最多是以一周一次的频率开展,而阅读教学几乎每日都在开展。所以,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常常出现阅读与习作“分家”的现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信息,能从文本中感受到一定的思想情感,能读出文字背后所蕴藏着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表达意图。但是,当学生成为表达的主体时,即便学生思维和脑海中存储了大量的信息、积累了大量的表象、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但学生的表达始终不够理想,三言两语、草草叙述便完成了写作任务。
2.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语言培养策略
2.1 重视常态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2.1.1 开展课内阅读,深化语言积累。阅读资源是学生语言文字材料积累的源泉,只有在阅读中才能让学生发现学习多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只有在阅读中,学生才能意识到情感的表达可以依靠外界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让深刻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每天的阅读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借着听、说、读、写的各种语文活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教师在授课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论朗读理解、积累运用还是拓展实践,以致课后题的教学,都要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从常态化的阅读活动出发,不断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让学生逐步从语言文字的积淀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养、学习并掌握构段的方式、组织材料和方法,以及表情达意的能力。
例如,在《少年闰土》这一篇课文中,文中塑造了健康、热情、见识广、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在本文中,没有词汇直接形容闰土的上述品质,但是在闰土的话语、动作、神态等描写中,不断彰显闰土的个性。对此,为了协助学生增强语言能力,教师在本文教学中可以从文本中的重要片段,节选出值得学生学习的词汇、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不断增强语言词汇的积累、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积淀。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答问题闰土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由此方式,让学生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中,学会找寻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的语言文字。同时,教师在协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情境的同时,引领学生以上述词汇进行造句或写作,奠定学生的表达和写作基础。
2.1.2 倡导课外阅读,增长语言常识。课外阅读是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的必要补充,丰富的课外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强化语言的积累。统编教材的编排中,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设置了“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它的出现,使课外阅读课程化,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提供了平台。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七册中的“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童话,主要让孩子在课外进行,但是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必须组织孩子进行有计划地阅读,不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观看《白雪公主》的动画片,组织学生交流精彩片断,可以演一演这些精彩片断,把书中的内容搬上舞台,可以制作人物名片,以多种方式来激励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孩子爱上了阅读,就能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不但孩子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而且积累了大量词汇,为学生的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拓宽表达渠道,增强语言能力。
2.2.1 引领书面表达,强化语言应用。习作要求孩子运用恰当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教师在孩子每次习作前,要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对于写之前的铺垫这个工作需要费一番心思,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让孩子列提纲,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用提纲的方式写下来,这样,孩子写的时候就能把握住方向,就能做到详略得当。另外,教师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孩子当场积累、背诵,并运用到习作中去。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十一册的习作——《我的拿手好戏》时,说起这个话题,课堂上的孩子们各抒己见,认为自己的拿手好戏很多,但是如果叫孩子马上动笔,他们又觉得无话可说,或者言不达意。这个时候教师要引领孩子:你天生就会一个本领吗?那么,你的拿手好戏是怎么练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接着,教师可以描述自己的拿手好戏:做肉包。可以说说教师如何学会做肉包,先是请手机APP帮忙,按着步骤做,后是请教别人,最后才学会了这个本领……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被打开,得到方法上的引导,再次动手时就胸有成竹。
不仅如此,写完之后的修改环节也十分重要。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个环节的教学,要精心组织孩子自评、互评,并试着用修改符号写下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叫同伴用三言两语写下读后的感受,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交际意识,体验与他人书面交流的成就感。当孩子发现了习作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发现问题的所在。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得到锤炼,语感也得到了培养。语感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不知不觉提高了。
2.2.2 倡导口头表达,提升语言素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从日常的习作训练去学习获得,还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交流和表达中,不断提升,增强语言应用能力、增强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统编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既能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能力。所以在口语交际课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如:统编教材第五册中的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观察书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联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些行为有的让人感动,有的让人是大家不认同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孩子发表见解: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值得夸赞的,哪些行为做得不好,会产生什么后果?孩子的话匣子一打开,就能做到有话可说,当一个同学说得不好时,别人可以补充,渐渐地就能把话说清楚。
除了课文中的口语交际,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阅读体会,在交流中让孩子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解决阅读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以此方式,让课外阅读、阅读交流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协助学生更快、更加高效地实现语言能力的成长。
2.3 加强读写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2.3.1 情感触动,引领记录感触。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在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统编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含蓄、深刻,如何让学生有感而发,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细节、场景,要腾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作批注,小组交流等,从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并要引导孩子大胆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此时的表达就是孩子真正对课文的理解,来自于自己阅读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借此就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锤炼学生的语言。
例如,在《穷人》这一篇文章教学之后,学生不免会产生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感慨。面对此种种感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开展心得体会的撰写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将自己所获得的心得体会撰写下来。作为教师,不要限制学生所撰写的内容,而是鼓励学生从文章中的任一视角出发,可以从人物形象出发、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可以从桑娜和丈夫未来的生活设想等等方面,思考联想。由此方式,让学生切实从阅读中获得感悟,在文本中的收获和感悟中催化学生表达的动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主动优化和提升。
2.3.2 引发想象,续写精彩华章。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不受到过多自然规律和生活认知的限制,在承载丰富情节的文章的激发下,学生总是能遨游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引发无尽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的引导,把握想象的不同方面的作用,鼓励学生想象并撰写,让学生续写精彩的华章,让想象力搭载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去捕捉学生想象力中的灵感。
例如,在统编教材第十一册《月光曲》这篇课文中,文中安排了一道选做题,让学生听一听喜爱的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再写下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想象画面,并马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笔记录下来。如,孩子听了《虫儿飞》,脑海里自然浮现出夏夜无数萤火虫在翩翩飞舞;听了《送别》,就会想到在长亭外,两个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听了《秋日私语》,孩子们仿佛看到秋天叶落的情景,仿佛听到各种秋虫鸣叫的声音……孩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表达就很自然,写出来的文章行云流水,表达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2.4 开展多样活动,创设语言情境。活动是能力锤炼和塑造的载体。教师教学中,拓展丰富的活动形式,以多彩的活动和资源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能力成长中主动、投入,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自主成长。在语文教学中锤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不仅仅可以通过常规的写作活动开展,更可以从多样化的活动载体中不断让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由此协助学生获得提升。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活动,以“小学生是否应当接触并使用电子产品”为辩题,引领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辩论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在说服对方、赢得辩论赛活动的胜利,更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在激烈的辨争中,不断搜寻脑海中的词汇和语句,同时通过思维的深度加工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有效的组织,使之变得更具逻辑性。在此过程中,拓宽的辩论活动让学生的表达渠道变得更加宽广,学生在表达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获得了高效提升,辩论活动也让学生的思维活力释放,以适切性的语言和逻辑性地陈述说服对方的过程,也着实让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逐步变得更加厚重。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此类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地通过语言文字的积累、经历语言文字从思维中提取的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机,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效果。
结语
在教学中,针对如今小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要重视常态阅读,拓宽表达渠道、加强读写结合,开展多样活动,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