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2-11-20谭金岷

读与写 2022年24期
关键词:革命文本教材

邱 洋 谭金岷

(成都大学 师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1]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了34篇有关革命传统题材类的课文,文章体裁多样,有散文、记叙文及诗歌等多种文体;内容丰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的艰苦奋斗历程,也记录了各个爱国志士、革命先烈们的历史事迹与伟大精神。这些课文分布在不同的年级,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多,能让学生走近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历史。这不仅是部编版教材选文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真正吸引学生深入解读教材文本,从而产生对革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认知、认同,使课文教学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应该重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适当补充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革命传统课文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语文知识文化传播的良好素材,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熟悉并理清革命历史脉络,立足语文教材文本,挖掘在不同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同的历史文化、革命精神。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前大量查询相关历史知识,先丰富自己的历史认知,然后在正式上课前给学生补充有关作者生平、人物生平及历史背景的知识,引发学生对革命历史文化故事的阅读兴趣与深入感知。

其中《朱德的扁担》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讲述的是战士们心疼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要研究战事的辛苦而将扁担藏起来,朱德却另外找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课文很简短,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包含的内容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容易的。因为低段的学生对革命题材类的文章接触较少,历史文化知识也相对薄弱,对朱德的生平、历史贡献和当时历史环境的了解还比较欠缺,很难通过课文本身对学生学习激发更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首先,讲一讲作者的生平。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朱良才,一生南征北战,能文能武,被毛泽东誉为“军之良才”。低段的学生对朱良才先生的认知可能较少,那么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与学生讲一讲有关朱良才先生一些传奇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再给学生介绍朱良才先生的生平背景及他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朱德同志的精神与红军战士的艰苦奋斗。其次,讲一讲主人公的生平。在革命历史时期,朱德同志在很多革命重要关头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还在党内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对历史进程的推动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从朱德的生平引导学生去体会他虽然作为军长、指挥者,但是他却没有半点架子,仍然随着战士们不辞辛苦地去挑粮,愿意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最后,讲一讲课文的历史背景。比如可以提到井冈山粮食不多是因为敌军的严密封锁导致的,而除了粮食紧缺外,战士们还面临严冬只能身穿单衣的困境。教师便可以借机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又怎么做的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洪河中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艰辛困苦。总之,通过在课前对课文作者生平、人物生平及历史背景的补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合理创设情景,推动学生走进文本

革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和教化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革命题材类课文的编排是必要的。但是这类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几十年前的一些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其主要内容离当代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的时候很难全身心投入文本学习中,从而也不能真正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语文作为极具人文性和感性化的学科,将情景创设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文本教学之前可以通过合理创设情景,推动学生走进文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文章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切地描写出了毛泽东作为一名父亲得知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也表现出了他作为一名主席为国为民的超人胸怀。学生在刚开始读文章的时候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力不强,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资料,让学生感受战场上是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场景,再伴随着教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解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仿佛置身战场,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教师便可以借机让学生走进课文,看一看为了保家卫国,又有多少生离死别在发生,又有多少人在默默付出与承受,为学生走进研读文本奠定基础。学习到后文“毛主席一直不停吸烟、用食指按住紧锁的眉头”的部分时,教师可以播放韵律较为惆怅的音频,让学生感受毛主席是怎样吸烟,又是怎样按住眉头的。学生通过想象主席的动作“一支接着一支的吸烟”与神态“紧锁的眉头”,体会主席心中的无限痛苦与哀伤。紧接着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地思考“如果你是主席,你现在心里会想什么?你想对岸英说些什么?主席一个人在夜里寂寞地吸着烟,他又可能会做些什么?”,指导学生围绕主席的神态、动作描写进行揣测和想象,更深刻地感受主席的心情。通过音频的呈现、教师的解说,使学生在教师创设下的情景体验中能更快地走进文本,走进内心。

3.细品文本语言,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革命传统文化从小学第一学段就开始渗透,编排数量也随着学段的升高而逐渐增多,主要包括近现代的历史文化、抗战精神、抗美援朝事迹与革命历史人物等。这个题材的课文虽然是有关革命传统文化的,但基本上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思想教育色彩并没有特别浓厚,可以说一切都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同样离不开精彩的语言描写。教学时教师只有引领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语言,才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注重这部分文章的育人价值,通过抓住文章关键词或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分析,指导学生仔细品读与揣摩,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实现“文道结合”。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要先进行文章的整体把握,再抓住关键细节品味文本语言,最后教师再带着学生进一步综合阅读。这是阅读教学的常用模式,革命传统题材类的课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后,可以借助关键词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例如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时,在对整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后,教师可以抓住描写沃克医生神态、语气及情绪变化的关键字句,提示学生对词语“冷冷地问”的关注,明确感受沃克医生态度的冷漠。再逐步对“生气地说”“竟有点儿口吃地说”“由衷地说”“惊呆了,大声嚷道”等词语进行关注,从这些表示语气的词语中引导学生感受沃克医生对“这个病人”态度与情绪的逐渐变化,使学生明白是什么让沃克医生的态度能有如此大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在逐字品文间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体会爱国志士们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又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革命者李大钊被捕前后及被敌人杀害的过程与细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三个地方的关键词句进行关注,一是关注李大钊被捕前对女儿含糊其辞的话语“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体会当时事态的紧张。二是关注大钊先生被捕时“不慌不忙”的神情,感受其面对凶神恶煞的敌人仍从容不迫的神态。三是关注大钊先生被捕后在法庭上临危不惧的表现。教师抓住这三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大钊先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赫然出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革命爱国志士宁死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总之,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文字语言,在理解字意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

4.结合现实背景,强化学生思想感悟

革命传统题材类的课文与其它课文相比,教学难点更密集更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落实,阻碍学生思想感悟的强化。教师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3]虽然这类课文选取的故事都是在过去发生的,但是其精神却是辈辈相传,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能感受到。因此,教师在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策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学习文本的同时链接学生较为熟悉的时事,使教材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能结合时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情感、强化思想感悟。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为保护队伍不被发现而甘愿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师便可以联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奔赴前线的医务工作人员、城乡志愿者及建立各大临时医院的建筑工人们,通过对这些在自己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人们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这类人物。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减小与革命人物的距离感,对战士们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产生更深刻的体会,理解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又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教师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加强认知和感受。2021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新闻媒体上看到在这种危难时刻仍然有人在负重前行。教师在上这一课时便可以将雷锋精神与当代的英雄模范结合起来,给学生们讲一讲当代“雷锋叔叔”,让学生更贴切地体会雷锋精神。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文中的泡泡提示语“我找到了身边的‘雷锋’”和课后练习题“读句子,想画面”,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诗歌的补充,交流自己在身边发现的好人好事,感受帮助别人的温暖与快乐,让贯彻落实雷锋精神的目标落实落地。这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雷锋精神的体会。

5.开展实践活动,真切内化革命精神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倡导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要将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内。[4]特别是对于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如果教师教学仅限于书本上的有限内容,将很难激发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别谈受其熏陶了。而课后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知识、内化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及掌握要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革命历史事迹、革命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思想感情,通过切身的感受,使革命精神得到真切内化。

语文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与课内,应该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针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与内化革命精神为出发点去开展各类活动。首先,鼓励学生采访社区老人。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身边的老人进行采访,认真倾听老人的讲述,从老人的叙述中了解更多有关于革命人物的故事,不仅能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流能力即听说能力,还能对革命历史事迹与人物有更真实的感触。其次,开展革命故事会。例如教师在讲完《七律·长征》及《金色的鱼钩》等有关长征的课文后,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革命故事会,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史料,在班会课上用自己的话讲述查找到的长征故事,使学生在与同学交流间了解更多革命历史事迹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再次,举办诗歌朗诵大赛。教师可以在建军节、建党节等节日开展革命教育实践活动,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革命精神、内化革命情感,组织同学们进行《永远的丰碑》、《觉醒年代》、《我爱我的祖国》等革命诗歌的朗诵,让同学们在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时训练朗读能力。最后,带领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例如在六年级下册课文结束后可以带领学生去革命烈士陵墓为烈士们扫墓,表达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与敬意。在扫墓实践活动开始前,鼓励学生查找有关烈士的相关资料与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课文,了解烈士们所在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活动结束后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真情实感写进日记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对这类文章进行教学时,除了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语文能力的训练,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在丰富自己历史认知的基础上,合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从而丰富学生的革命文化知识、增强思想感悟,落实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革命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中国的出行革命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