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故都之秋》语言和结构之美*

2022-11-20陈业林

读与写 2022年24期
关键词:北国北平文章

陈业林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正如作者郁达夫曾为《故都的秋》留下的注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一样,《故都的秋》这篇传世的写景抒情散文佳作,一直吸引着我们读者去一次又一次地探寻其内在的独特魅力,尤其是《故都的秋》在语言内容和结构两大方面之内在美,使得《故都的秋》更成为写景抒情散文的经典之作。

1.语言维度

《故都的秋》作为独具审美价值的散文,从表之言,到象和意,都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对故都的秋之引发的情感意绪。

1.1 遣词洗练自然。扬雄有云:“言,心声也。“本篇文章语言上以洗练自然为主要特色,尤其是在修饰语、助词、拟声词、动词、文白结合等表达上可见,正是这些语言上的洗练自然,使本文意蕴独到,朗朗上口。

文章开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营造出全文的意境,以“清、静、悲凉”三个词奠定了全文,尤其是下文关于故都的秋景的底色。“可是啊”的“啊”更是将这种“总是好的”语调之轻快,转而为绵长,更富有音韵美,自然流露出喜爱之情。

再如,“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细数”与“静对”悠闲之态,“一丝一丝”、“十分的秋意”自然且如口语,“漏”字形象可见地写出浓阴筛下的星星点点太阳的光斑,突出环境的“清”与“静”,“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用语气词“哩”写出了轻快的语调,用拟声词“息列索落”描摹秋雨声,也十分传神写出景之静与心之闲。

还有,“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最佳”,“说到”二字仿佛作者在与他人闲谈,给人一种亲近之感,与后文的“我以为”“最佳”形成文白结合的样式,与熟人闲谈地看似闲笔和饱蘸文化底蕴的文笔文采兼顾,质朴而又典雅的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故都的秋》在语言表达上既有古典诗文的典雅,又有现代白话文的通俗,全文“耗子”“茅房”“馍馍”“大蟹”“白干”等富有平民俗趣的字眼不乏,融于这样一篇写景抒情,富有大美的散文中,文白结合使雅俗并在的情调更显鲜明。

1.2 小短句叠用的诗意表达。《故都的秋》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上都十分注重诗意的雅,也正是作者的有意而为,这篇散文更有诗的韵味,有种将散文诗意化,或将诗歌散文化的意味在其中。

除了遣词的巧妙,在造句上可见作者的功力之深。本文在句法结构上多次使用到反复的手法,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连用,“但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类似于这样的句法结构的交错复沓,一方面有助于行文中句式的交错参差,一方面则使文章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还能给读者营造一种音乐美感,增强回环不断之唱叹,留下绕梁不息的余韵。句法结构的复沓,把抽象的秋变成为可闻、可触、可视、可感的具体之物、之象,使代代读者都言咏不倦,新的生机焕发不断。

1.3 物我合一的意象撷取。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优秀代表作品,作者在抒情和选景上注意到景情相融,将景与情完美契合,互为表、里与显、隐。作者在意象的舍去上,不选名花与盛景,着重宁静与冲淡的不起眼之物,但是将物我由一,着物以优雅的文士情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俗物与雅趣并存。如那“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因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而被舍弃,而对富有平民情怀的“一椽破屋”“驯鸽的飞声”“日光”“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秋草”“落蕊”“蝉声”“秋雨”“闲人”“槐树”“枣树”等人人可见之意象,写出常人没产生、道不尽之情。

1.4 更添诗意的间接引用。整篇文章语言更加像是作者在漫谈闲话,语言自然而富有诗意,在文中多次使用间接引用。文章第三段进入对北国的秋的书写“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给人以“落花时节又逢君”的物是人非的画面感,也将作者对自我年岁已变的感慨跃然纸上。文章第五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有《礼记》“孟秋至,寒蝉鸣”之味。“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间接引用使散文诗意美更为深重,更便于吟咏。

2.结构维度

《故都的秋》在结构上也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匠心和功力,使内心由秋引发的情怀思绪和情状摹于笔尖,缓缓流向读者的心田。

2.1 以对比凸显秋味。《故都的秋》不仅有作者侃侃而谈而又直接正面的真实情感写照,也有通过对比之文章布局的侧面烘托书写。

2.1.1 淡写与盛摹的详略对比。文章开篇点出故都的秋的主基调后却首先写故都之外的景,将南方城市的秋之不尽如人意,如“草木”“空气”“天色”等与下文的故都的秋形成多重参照,将南方城市秋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多个“不”与下文对北方之秋的肯定书写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南方秋景的书写采用淡写,景物之寡与记忆之淡和下文盛摹北方城市景之丰与记忆之深形成对比,凸显对故都的秋的偏爱。

2.1.2 环境之破与心境之闲的物我对比。“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中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将北方秋天的环境之破与人心境之闲进行对比,从选景上,清静与悲凉互为表里,从抒情看,悠闲与深沉互为显隐。

2.1.3 时间、空间的多重对比。文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多重对比,将故都的秋味之浓流于笔尖。前段“不逢北国之秋......”与后文的四季之变与人生之变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故都的秋》的“故都”,在文中有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故都”“北平”“北国”“北方”,以“故都”入眼,以“北国”形成首尾的呼应,写“北平”“中国”“北国”,偶尔穿插“北平”的表述,首先能体现出文章的结构美,以北平、故都、北方等写秋,将故都的秋味多重铺陈。其次,整体看来,文章中北国的使用频率更高,但是都有故都和北平存在空间上的叠合关系,所谓“故都”,一方面象征着皇城时代的故都,已身处北平的作者以现在的视角去欣赏曾经的故,体现出历史的深重感,区别于“北平”“北国”等在时间上的指向,形成了时间上的多重对比关系。所以,写故都,选取的是皇城人海中的都市闲人,人是但物非,故都不仅是时间上的故,更加是如今已不再的慨叹情调,皇城的建筑已烟消云散,以“破屋”“破壁”“落蕊”“秋蝉”等等事物的没落与哀鸣,象征着往昔之不再,过往的消逝。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将南国的秋美不尽如人意与北国之秋的短、快、浓的特点形成对比,首先以双方之物对比暗示空间的对比,其次以物对比暗示前文对南之纤细与北之粗犷的对比,已形成对北国之秋的粗犷浓烈的强调。

细品后半的四组对比写法的四组比喻句,首先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起首,中国自古就诗酒不分家,以诗会友,以酒抒情,许许多多的诗文都是以酒为桥显诗意,呈现出诗酒文化盛宴。将黄酒与白干的酒味之淡与烈相对比,凸显出南国秋味之淡与北国秋味之浓的同时,赋予文章浓郁的诗歌韵味和历史沉重感,短短的六个字传达出丰富的意蕴。“稀饭之与馍馍”中,无论是稀饭还是馍馍总归是富有乡村俗韵,小家子气,与后文“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俨然一种雅俗对比、格调之“小家小气”与“大气大派”也是对比之外的又一层对比。这对比不仅达到作者那凸显北国之秋的独有的境地,又在诗意诗味上大加深化渲染,不仅是具体南北方之不同的对比,更是作者前后写作风格雅俗对比与突出,可谓是,看似闲来之笔,实则是神来之笔啊!

2.2 以照应透漏秋味。《故都的秋》在结构上做到首尾圆和,精巧匀称。文章的第一、二段落和最后十三、十四段落在整体结构上是首尾呼应的,本文的十四个段落也自然地形成了总分总的写作结构,进行着回环式的抒情表达。文章首写北国之秋的独有特点和对北国之秋的期待向往之情,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与前文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形成对照的形式,与文末形成了呼应,文末的两个段落也以同样的对照写作,先描绘南国之秋不尽如我意,映衬出北国之秋的秋意浓的深得我心,更以“若留得住”的假设作结,体现出实则“留不住”的落寞与缺憾,将独特的感受更推入心境深处。

2.3 以象征深化秋味。文章的景物书写中,多处采用象征手法。如先写槐树再写枣树,实则与人生有隐在的关系,槐树之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在被扫街的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斯文,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与枣树“像橄榄又像鸽子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的果实成熟饱满之盛有所不同,槐树象征人生无果的落寞,枣树象征有果的欣慰。将常见之景寓以未见之情,这种委婉暗隐之笔法与全篇的清、静、悲凉的总基调吻合,尽显清静悲凉之美。

《故都的秋》的作者以北平秋客的身份角色,去描绘故都之景,折射内心深处之情,或是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与眷恋,或是对秋的执着与深情,再或是对生活的慨叹与憧憬,作为一篇传世的写景抒情散文佳作,作为读者更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欣赏、怀着虔诚态度去学习,与作者一块儿去眷赏秋景、去饱尝秋味、去涵咏秋境等,不负作者的歌颂与闲笔。

关于《故都的秋》研究很是丰富,历时研究和比较研究,甚至是其宏观上,如物衰美研究、郁达夫个人风格研究、身世与写作背景研究,或者是从中观和微观进行研究,如使用的特殊意象研究,题目之“故都”的多重寓意研究,以及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等。将《故都的秋》从整体构思到具体细节,从文章结构到内容等写作特色、语言艺术进行整合探究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从此处入手,希望为读者解读,为教师教学《故都的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些许启发。

猜你喜欢

北国北平文章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白桦生北国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谁的雪季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