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要点

2022-11-20刘春华

读与写 2022年24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语文

刘春华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改工作的开展,“互联网+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信息技术也已逐渐被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信息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模式更为灵活,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等目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选择让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融合授课(以下简称“融课”),尤其是公开课,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显然更受欢迎。但囿于学科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适合融课,更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融课,有时教师为了融课而绞尽脑汁,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这是为什么呢?在进行高中语文学科的融课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关注。

1.找准融合点

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助力教学,它的存在应是让教育更好地发生,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融课并不是要取代传统教学,而是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突破传统教学无法突破的重难点,这才是融课的意义所在。没有认清楚这一点便贸然跟风融课,教师往往会迷失授课目标,或者说目标不明确,上课也只是浮于表面。因此,语文融课,第一要点便是要找准融合点,也就是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确定授课目标、重点、难点之后,思考以上这些在传统课堂里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可以,便不需要融课,如若不行,再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这便是我们要找的融合点。

以《氓》这首诗为例,梳理重点字词的含义一直都是高中文言教学的重难点,《氓》作为一首出自《诗经》的古诗,自然也不例外。有位教师在上《氓》这首诗时,将“以”字义项的梳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并将其作为融合点。为了让学生理清楚“以”字的义项,该教师当堂在网络上搜索,以体现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便利。诚然,该老师的做法没什么错,但我们知道,在上文言文时,词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语文教师、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该字典已基本上涵盖了高中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因此梳理“以”字义项这以问题,在传统课堂里已经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完全没必要在此设置融合点。此外,如果教师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助力,课堂上舍弃学生手中的字典,取而代之的是用网络查询词义,这样一来会增长学生的惰性,二来也会取代学生的思考,显然毫无必要,甚至有画蛇添足之感。

反之,有位教师在上《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时,巧妙地运用了信息技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由于时代久远,要让学生把握好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现象,并非易事,最釜底抽薪的办法便是从词的最初形态入手,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最初的形态具有图画性质,我们可以从形态入手去探究词的本义。但这给多数语文老师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多数语文老师不会写甲骨文、篆文等古字,因此,信息技术在此时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词多义是该堂课的一个重难点,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一词多义的由来,便以“绝”字为例,让学生从“绝”字的众多义项中找出其本义。该教师先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绝”的古字,学生通过古字可以看出,“绝”的左边是丝线,右边是一把刀,刀将丝线砍断,因此很容易就推导出“绝”的本义是“断绝”。随后该教师带领学生,由“绝”字的这一本义,推导出“隔绝”“尽头”“绝交”“极点”“陡峭”“横穿”“非常”等义项。如此一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让原本枯燥的语理课变得有意思起来。该教师的这一做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一举多得。此外,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非常普遍,庞杂的义项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混乱之感,也容易遗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该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功能,带领学生推导出同一个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也明白了词的义项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用联系的方法去记忆,效果显然比死记硬背好得多,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信心倍增,纷纷跃跃欲试。在传统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去帮助学生理解、归类、记忆,但黑板版面有限,没办法进行太多的拓展,也没办法同时容纳多个词,擦掉后重写也不利于学生进行对比记忆,而信息技术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该教师在这堂课中找的两个融合点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这堂课也是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教学无法突破的重点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2.留住语文味

教师用不用信息技术,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适切原则。[1]可以说,离开了这一点,所有的融课都是空谈。有些语文教师在观摩了其他学科的信息融合课后,“大受启发”,生搬硬套,音乐、视频、图画、游戏等全套用上,课堂看起来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似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他们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语言文字便是其精华所在,如果用图画取代学生对诗词歌赋中的意象及其所营造出的意境的品味,用视频替代学生对散文、小说、议论文等文本的感受与解读,用音频取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情感体会,甚至固化学生的思维,这其实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整堂课也已丢失了语文味,更谈不上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语文学科的融课,必须要立足于适切原则,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等方式,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以李清照的词为例,有位教师将李清照的几首词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讲述李清照的一生及各个时期词作的创作特点。这样的一个课堂设计,应该说是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去感受诗词世界理的浪漫,也可以让学生以意逆志去探寻李清照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但该教师并没有这么做。她精选了李清照三个时期的三首代表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三首词中的任何一首都是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但她并没有带领学生就三首词本身的语言文字进行赏析,而是通过网络搜索到几张图片,让学生将图片与三首词进行配对,以此来替代学生对三首词的初步感知。接着,该教师让学生观看关于李清照的纪录短片以及三首词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根据图片、视频这些信息,将三首词所体现的意境画出来,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对词本身的语言文字进行解读或鉴赏。为了激发学生的画画热情,该教师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快速完成作品,并将学生的画作投屏出来,进行点评,并用一幅简笔画串起整堂课的板书。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看似热闹,实则却有华而不实之感。语文教学应侧重带领学生通过感受、鉴赏语言文字从而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及其美感,尤其是古诗词,它们的高度凝练性决定了我们更需要立足于文字本身,对其进行赏析,从而与古人交流,感受中国古诗词的美,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构建能力。用图片、视频、游戏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但过犹不及,该教师的这堂课,展示信息技术的活动环节过多,赏析文字、品味情感的时间太少,影音、图片替代文字解读,活动繁杂,喧宾夺主,从而淡化了整堂课的“语文味”。

反观另一位老师的课堂,她非常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所创设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在上《氓》这篇文章时,她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动画功能,绘制出了一张生动的动态图,将其作为课件的首页,学生一上课便看到了这样一副情景:秋天落叶飘零,一叶孤舟从左边的“其叶沃若”飘向右边的“其黄而陨”,舟上一位姑娘对着“淇水”掩面哭泣,似乎在诉说着不尽的愁苦。这幅动态图既结合诗歌里的内容,又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命运。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先是被吸引,然后是惊叹,最后自然而然地便进入到学习《氓》的情境中来。诗与歌本是一体,但今人基本上不会吟唱与古诗相配套的古曲,学生更是对古曲十分陌生,该教师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她从网络上找来一段古曲给学生听,让学生对古曲有一个大致的感知,同时也起到起示范作用,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后,对诗歌的情感内容已经有了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该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将《氓》这首诗唱出来。这样的语文课,淳朴中带着古风的美感,让佛让人重新回到那远古的时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既增强了语言感知能力,也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韵味与美感,整堂课也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

3.心中有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时刻有学生,以学生为本,立足学情,才能让教育真实地发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应为了课堂的展示效果,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学情。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课堂之中辅助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前环节,推送微课、相关素材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可以通过推送学习任务单等形式,把控学生的学前水平、预习情况等,从而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情,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重难点,实施精准教学。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用于课后环节,教师可以将本堂课的课件、主要内容等推送给学生,便于学生复习、查缺补漏;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分层推送作业,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从而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位教师在上《劝学》前,自己录了微课,对《劝学》里的重难点字词进行了梳理、讲解,并将微课推送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大意。同时,该教师通过问卷星向学生发放学习任务单,以便更好地了解学情。学生填写学习任务单完后,问卷星自动生成报告,教师对报告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到,不少学生对“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里的“步”存有疑惑,“十步”到底有多远?而这是该教师在微课里没有提到的,也是该教师备课时没考虑到的。了解到这点后,该教师马上调整了上课设计。课堂上,该教师重点对“步”字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步”虽然字形没变,字义却发生了变化,并由“步”字联系到《红楼梦》里的“一射之地”。这样,既有纵向的挖掘探究,又有横向的比较联系,学生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并能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预习文本,充分了解学情,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用行动阐释了什么叫心中时刻有学生。

再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这节课为例,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如果泛泛而谈,很难发现学生的问题在哪里,试题做了不少,但效果有可能没预期中好。鉴于此,有位教师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入手,他从学生平时的作文中找出病句,利用信息技术做成课件,或是将其投屏到白板上,作为上课分析用的例句,这样上课的素材来源于学生,一来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来学生发现原来自己不知不觉中创造了那么多病句,听课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兴趣也更为浓厚,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讲解完病句常见的六大类型后,该教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出题来让全班同学修改病句,教师从中挑选出典型题目,将这些题目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并标注好出题人的姓名,如此一来,出题的学生有了成就感与自豪感,而答题的学生也会因为该道题来源于身边的同学,上课热情更加高涨。这里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师很难展示学生的病句与学生出的题目,可能上课效果会大打折扣。而该教师的上课素材基本上来源于学生,真正做到了时时处处心里装着学生。

此外,学生的上课状态也是关乎听课效率高低的一大重要因素,总是语文教师旁征博引,讲得激情澎湃,如果学生上课状态不佳,没听进去,那也是徒劳,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上语理课时,学生难免会因为枯燥而倦怠,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为了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游戏环节。有位教师在上《古今言殊》时,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大转盘,以此来出题,学生转到哪一题便说出相应的答案,这样让原本枯燥的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学生对即将出现的题目充满期待,对这一充满未知性与趣味性的出题方式倍感兴奋,在轻快的氛围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概括出了古今异义的几种类型。同时,配合班级优化大师,利用其中的随机点名功能,提高课堂的刺激性,以此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课。而利用信息技术中的题库进行出题时,往往能及时对学生的答题情境给予反馈,及时收到教学评价,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该教师利用希沃白板中的游戏功能,激励学生加强记忆、小组合作,这既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当然,这些方法需慎用,不可喧宾夺主。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学科的模式,而是要结合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找准融合点,留住语文味,心中有学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融合之路还很漫长,除了本文中提到的三点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学者去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技术语文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融合》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