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的探索

2022-11-20

读与写 2022年23期
关键词:创设互联网+多媒体

陈 燕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江苏 苏州 215101)

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收编文章种类较全,内容丰富,其中包括散文、小说(节选)、议论文、诗词、文言文、记叙文、回忆录等[1]。这些文章在阅读过程中,要想全面掌握其中的内容并非易事,因此大部分教师通常会采用情境式教学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了解程度。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情境式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些许问题,并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故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发挥情境式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依然是全体语文教师亟待研究的重要内容。

1.初中情境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阅读教学是整个知识架构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做到全面,或者说在情境式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降低了阅读教学效率。

1.1 注重形式,忽略感情。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关系着教学成果,关系着学生的阅读成果。要想发挥情境式教学的作用,就必须在情境创设中融入文本应有的感情,借助情感拉近学生与阅读对象文章之间的关系[2]。对于阅读而言,感情最不能缺失,只有融入感情,才能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了解,而感情正是情境创设这一环节的内容,假设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并没有重视感情,那么整个情境式阅读教学则难以发挥其本质教学功能。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在情境式阅读教学中,并没有重视情感,而是注重整个情境创设的过程,注重形式。这一原因或是由于教师本身对于文章的内容足够了解,在阅读教学中,制定目标也是以明确文中内容与教育价值为主,认为情感只是文章的一个衬托,对于学生的阅读无益。因此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注重形式,往往忽略了情感,对于学生而言,情感是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主线,只有唤醒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情境式阅读教学中,过于追求对于情境的渲染,导致创设的阅读情境学生无感,感觉不够真实,学生难以融入情境,阅读教学实效性也难以提升。

1.2 注重任务,忽略兴趣。从笔者调研的结果分析,部分教师在借助情境式教学中,难以紧扣教材设置情境使用的具体目标,而缺乏目标的情境式教学与这一教学需求存在分歧,例如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重视文章的教学任务,忽略了最重要的兴趣,违背了情境创设的原则。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在情境的作用下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但是部分教师在情境式阅读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整个情境式阅读教学过程任务色彩较重,致使学生对于情境式阅读教学并没有积极的响应。此外,还有学生反馈,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平时很少使用情境式阅读教学,大部分依然使用传统阅读教学的方式,而面对难度较高的文言文本就没有兴趣,再加上没有情境的辅助教学,学生阅读起来毫无兴趣。从上述问题可以总结出两点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在情境式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过于重视任务,没有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很少使用情境式教学[3]。无论是哪一种,都与情景式阅读教学理念是相悖的,更与国家教育部门倡导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

2.“互联网+”时代下初中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互联网为初中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创造机遇,拓展了传统情境式阅读教学的空间。基于上面阐述的两点问题,接下来立足于当前初中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的现状,进一步论述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完善与创新初中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策略,希望对于初中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2.1 创设多媒体情境完成阅读教学。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标配,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的教学越来越直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制作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的课件,借助图文结合的模式博得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课件与其他资源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特定的知识[4]。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苏州园林》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与视频,如《姑苏行》竹笛曲,如讲述一些苏州园林的历史,如播放苏州园林几处风景,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对于苏州园林有一定的了解,边听故事、边看图片、边欣赏音乐,在视听感官之下提升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此时千万不要马上进入文本,可尝试借助图文结合的形式投放一些文中的重要句子,就是教师制作的图文结合的课件。例如“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关于文中较为重要的句子,教师都可以摘录出来,结合图片将它制作为课件,从局部到整体,从近到远依次展开,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情境创设之下快速投入文本。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阅读形式,构建和谐的阅读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情境式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投入研究的课题。

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学生而言较为直观,大部分教师难以通过讲述表达清楚的文章,在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之下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加之阅读教学不局限于教材知识,借助多媒体紧扣教材文章适当的拓展内容也是多媒体情境创设应注重的问题[5]。语文阅读关系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接受新知识,而知识储备离不开阅读,情境创设是辅助学生完成阅读的教学道具,在实践学习中,学生还要学会自主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完成阅读,在不断阅读中积累知识,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才是情境式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

2.2 利用微课创设阅读情境。初中生在知识累积方面尚且不足,也难以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即使在情境创设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部分学生难以融入课堂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微课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多以5——10分钟为主,可以有效应对学生在阅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现象。巧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多感官调动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有效弥补其他情境式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在学生的积极响应中落实相关内容的教学。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课《短文两篇》为例,在教学《爱莲说》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播放莲花、菊花、牡丹等视频,播放一些图片,将各种花的细节处放大,让学生在视频中观看其中的差异,并将三种花代表的高洁气质在微课视频中展示,如莲花代表高洁,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的评价[6];牡丹,文中指的是富贵者,菊花,文中指隐逸者,菊花象征孤标亮节、高雅傲霜。可以借助微课适当拓展花中四君子的知识,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花,并说明理由。

也可以借助微课制作一些关于《陋室铭》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明白学习的好与坏与居住的环境本是无关的,其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完美诠释了居住环境与人的品质是没有关系的,还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教导后世即使居住在破房子里,也要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来填满它的简陋。教师在视频制作中可以将诸葛亮的茅庐,杨子云的屋舍融入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那些文人的高洁。在微课情境创设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观看相关视频时,教师应在合适的时间中提出几个问题,如《爱莲说》一文中,周敦颐将莲称为花中的君子,那么在同学们的心中,你们认为花中的君子是什么?为什么?如《陋室铭》一文中,可以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文中的“惟吾德馨”?孔子的“何陋之有”在文中有什么深意?关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相互讨论,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上微课视频的影响下,学生对于文章的基本内容也能够掌握一些。随后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翻译,学习文中的价值观,并且将这些应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

2.3 创设体验式阅读教学情境。直观体验是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印象最有效的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紧扣文本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体验感。立足于阅读教学而言,直观体验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如调研、采访等方式,借助网络资源将调研数据进行整合总结。在此需要注意一点,尽管在初中语文情境式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调研、采访的方式给予学生带来的参与感与直观性体验较强,也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响应与认可,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弊端,就是缺乏一定的可控性,整个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或过于自由。因此教师在创设体验式情境阅读教学的时候,应把握好尺度,避免使学生过于局限或者自由。体验式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在主观性体验中落实课程学习目标,整个过程学生是主体。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课《我爱这土地》为例,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创设情境,首先以歌词引入,如“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8],同时将歌词的意思告知学生,在歌词中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随即,学生可以在班级展开调研、采访等活动,有条件可以在校内采访,拓展范围。在班级采访中,将同学的理解做好记录,在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在班级其他同学的答案下,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最终教师将学生的调研成果借助网络资源合成,并将学生的感想按照答案的相似度区分成不同的板块,随之结合不同的板块来整理阅读的成果。给学生调研、采访的机会是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这篇高深的文章,除了调研之外,还可以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引导学生感受风,站在土地上感受艾青,感受文中基础修饰语的作用。体验式情境尊重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体验式情境创设除了借助互联网资源之外,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实地体验,只有在相关实践中才能体验文本,才能加深自己对于文章的情感。体验式情境教师必须确保整个活动的可控性,避免学生过于散漫丧失了体验式情境创设的意义。

2.4 借助互联网资源引领学生阅读。情境式阅读教学主体是学生,引领学生阅读也是“互联网+”时代下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之一。引领学生阅读在课堂中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多媒体,在家庭中可以是电脑,可以是手机。尤其是一些文言文、诗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并不能在字里行间融入感情,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就能深入明确文本的意思。互联网资源教学范围广泛,对于初中学生自主阅读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引领也是一种情境式阅读教学的方式,初中生正是拓展知识的关键阶段,除了教材中的知识之外,大部分教师是倡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用以弥补语文教材中难以涉及到的领域。语文综合性较强,只有反复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9]。而阅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板块,情境式阅读教学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学生在课后应学会自主利用互联网资源引领自己阅读,在引领下潜移默化的掌握文言文、诗歌等题材的阅读方式。同时,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学生自主阅读存在难度,引领阅读可以解决一些自己不认识的字,在反复积累中,学生的字词库将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10]。故此,借助互联网资源引领学生课后阅读也是教师应大力倡导的课题,帮助学生科学利用网络,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发挥情境式阅读教学的最大功能是当前全体语文教师应放在首位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粗浅地阐述了当前情境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问题之上进一步研究出情境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希望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创设互联网+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