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效习题讲解课的打造方略

2022-11-19浙江刘美霞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蒸发量车流水流

浙江 刘美霞

从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开始,习题讲解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且习题讲解课的占比并不少于知识复习课。所以,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教师应该提高习题讲解课的课堂效率,让习题讲解课更好地服务于高考备考,而不是仅仅是对答案和答疑。传统的练习讲解模式只会让学生越来越依赖教师,无法突破思维瓶颈。基于此类问题,笔者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有关提高习题讲解课效率的实践和思考。

一、善用讨论,发挥团队力量

总结起来,练习课达不到效果,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学生课前的自主思考量不够,没有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二是课堂上,学生输出自己的思考少于输入老师的观点。学生很有可能卡在某一个思维矛盾点,在课堂上又不方便追问,思维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听课效率。传统的课堂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观点的输出,这个时候,在课前和课堂分小组进行讨论就能有效地让学生输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输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做到精准答疑。

步骤一:讨论单制作示例(举例问答题错误类型:审题不清、概念不明、地理关联思维欠缺、语言表述不规范、识记错误等)

步骤二:分小组讨论

分学习小组,组内先对疑问进行交流与讨论,如果是概念不明、知识点识记错误、区域不熟悉、没注意到设问中的陷阱等这类问题,一般都可以在此环节得到解决。

步骤三:课堂释疑

课堂上按小组提出自己组内还没有解决的疑问,由老师或者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答疑。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集中攻破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节约时间。

步骤四:举一反三验证学习效果

基于课堂上讨论难题的考查背景,对题目进行改编设计,让学生对该类题型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输出与输入的双向高效。

二、善用比喻,降低认知负担

有些题目专业性较强,同学们虽然理解基础知识,但是一时之间无法把习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课堂上讲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或者无法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导致认知困难。此时可以不那么“专业化”,应用比喻把“学术场景”转变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会做一个题到能理解一个原理和一类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1】(2019年全国卷Ⅰ,9~11题)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解题指导】第9题,把河道比喻成车道,水流比喻成车流。第一步,正常道路上车辆(水流)在正常行驶,畅通无阻,此时车道(河道)没有发生改变(如下图a车道无障碍物阶段所示),假如经过一辆大货车不小心掉下来几个货箱(堆积物),车道(河道)受阻,车流方向发生改变(绕道而行),若车流(水流)不大,车道(河道)勉强能够通行顺畅,如若此时车流(水流)量过大,短时间内无法顺畅通行,这么多车流(水流)怎么过呢?假设车道(河道)周边地势平坦,没有建筑物或者绿化带的阻碍,部分车流(水流)为了顺畅通过就会往旁边驶去,此时车道(河道)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可通行部分变宽了,如下图b车道出现障碍物但两旁无阻碍阶段所示),这就是堆积型游荡河道的形成过程。

完成第8题,第9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什么样的河流容易发生河道摆动呢?要有堆积物(泥沙)、水量季节变化大(水量大时原有河道通行力不够)、两侧无阻碍(地势平坦或者河岸岩性较软)。

第10题,为什么在同一条河流的某些河段河道摆动范围小呢?想想看,假设一切条件不变,道路上也有货箱,也有这么多车流,但是道路两岸是建筑物、绿化带或者是一条高架桥路,那么即使车流通行不畅,也没有办法往旁边走,车道范围无法改变,换成河道来理解,两侧岩性坚硬或者地势较高,水流无法通过也就不能摆动(如下图c车道出现障碍物但两旁也有阻碍阶段所示)。

第11题,渭河是黄河的支流,相当于是主干道的岔道,渭河干流迎来汛期,就相当于岔道上车流量特别大。岔道上车流量特别大,显而易见地会影响主干道的车流通畅度,导致主干道车流受阻,换成水流,那就是水流受阻,水位抬升,泥沙淤积。

图a

图b

图c

三、善用追问,促进课堂生成

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思考和地理迁移的能力,传统的“一言堂”无法明晰学生具体的思维瓶颈,应当巧用追问策略,基于学生判断错误的前提,一步步从简单问题开始追问,联系基础知识和原理,形成认知冲突,继续追问,形成知识脉络。形成过程类问题是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涉及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很多时候学生们只知道课本上典型地貌的成因,而有些练习情境不是一个静态的观察,而是一个多种作用形式在不同时空阶段的整合,也就是“将今论古”,需要很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在讲解此类试题时不妨顺着学生他们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来判断他们的推理是否可行,过程中判断学生的疑问到底是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还是图形判断能力不够或者逻辑过程不熟,最后再进行讲解,以便加深印象。

【例2】(2020年山西高三期中)(节选)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

( )

A.流速增大 B.河道多分汊

C.河床增高 D.含沙量减小

【答案】B

笔者在讲解的时候就采用了追问法,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问。笔者在讲解此题时发现很多学生会认为,当沉积界限由⑤到①变化时湖床水位在下降(如图所示三角洲的面积增大了),此时顺着学生的想法追问这种情况是水进型三角洲吗?学生继续看文字材料发现与“水进型三角洲”的概念定义并不相符。以此类推,顺着学生的每一步疑惑往下追问,把所有的可能列出来再依次列证据排除。这样的解题过程不仅是学会了一道题,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厘清追问过程,最后做出总结(如下图所示)。

四、善用归纳,争取举一反三

水平衡原理是高中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之一,水量平衡是指地球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量。简单表示为: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如果某地区储水无变化,那么就是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任何一个闭合流域:降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河水量。此原理在必修一的“海水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的“地球上的水、河流的补给方式、盐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中都有渗透,接下来笔者举例说明利用水平衡原理如何打通相关课堂场景,达到学通学透的目的。

【例3】(2018全国卷Ⅰ,37题)(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解题指导】内流河水平衡:降水量+渗入量=蒸发量+渗出量。

五、小结

猜你喜欢

蒸发量车流水流
近36年来渭河定西段蒸发量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研究
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春水流
道路躁动
故乡的车流(外一首)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花空烟水流
参考答案
诡异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