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易错题,感悟高考备考教学策略
——以2022年全国甲卷为例
2022-11-19云南沈洪健
云南 沈洪健
2022年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相对而言以稳为主,考查题型、知识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占比都与往年变化不大。试题精心创设情境,重视地理概念与原理的落实,关注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引导人们注重对地理环境考察、调查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试题难度较往年有所提升,凸显较高的区分度。高三地理教学中需要从高考试题中感悟高考考查新方向,针对考生实际情况科学进行地理教学和复习备考。
一、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卷易错题剖析
高考结束后部分考生感觉试题比去年难,教师普遍反映选择题第3题、第9~11题,非选择题37(2)(3)两题会给考生带来困扰。笔者认为该套试题选择题难度有所增加,想要正确解题,需要重点关注地理概念的辨析,非选择题需要把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才能精准答题。笔者通过了解考生答题状况并结合网络上教师的讨论,剖析考生解题思路错误的原因如下:
1.忽视地理名词有多层含义,地理概念理解不充分
选择题第9~11题,优化情境创设,以“杭盖草原”的游牧状况为线索,穿插牧草、鼠害与牧民生产方式这一情境,强化地理概念辨析与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考查地形对优质草原形成的作用、水循环原理、生物与环境依存关系,设问新颖、承载知识能力强,突出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的协调性。其中第10,11题错误率较高。
【例1】(2022年全国甲卷,9~11题)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9~11题。
9.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10.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11.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参考答案】9.B 10.D 11.C
【解析】第9题,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很多考生会认为山地多地形雨而选A选项;部分学生认为游牧民族有打猎习俗而选D选项;没有看清背景材料“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而认为山地草场多而选C选项。该题需要强调主题是山地对越冬的作用,虽然材料没有提示山地的方位,但是强调了越冬,说明温度是主要因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小尺度的地形差异使得降水量差别不大,加之冬季降水皆少,故不选A选项。游牧民族不缺肉类食物且并非猎户,主要职业是放牧,故不选D选项。该题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利用排除法解题。
第10题,该题考生会考虑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水分条件好,而错选B选项,但实际上水分条件好的地方实际蒸发量大;考生对“径流”与“径流量”大小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而排除D选项的较多,很多考生把径流的概念等同于水资源量,而没有注意“径流”是水循环的一个环节,它指流域表面的降水,例如,雨、雪等,沿流域的不同路径(地表和地下)向河流、湖泊和海洋汇集的水流,其强调的是动态流动情况。而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流域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地表和地下)的径流量,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盛程度的重要指标。该题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水体流动性差,也就是流出区域内的水少,即径流少,并非该地的水量少,考生往往把径流较少理解成该地水量少而把正确答案排除。正确理解应该是缓丘上水体流动性差,水体易汇集下渗滞留,部分通过蒸发与蒸腾作用排出,相对于坡度大的草原,向外流出的径流较少,水资源丰富使牧草生长更好。
第11题,对“地下水位”高低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讲,地下水的流动是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其地下水位高指的是地下水水面的绝对高程高,如图1中①比②地下水位高。但生产生活中谈到的地下水位高低一般与埋深有关,通常是指离地面近,埋深浅地下水位高,而地下水位低是埋深深,如图1中是④比③的地下水位高。该题需要从生产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地下水位高低,因此杭盖草原河谷地区地下水位高,不利于老鼠打洞栖息。该题与2021年全国甲卷第36(3)题中“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情境”解题思路类似。
图1
2.受思维定势影响,对试题提供的情境理解不到位
选择题第1~3题,考查我国企业进行跨国产业转移的生产实践,追求占有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是全国卷第一组选择题常见的考查模式。本题组中第3题考生错误率高。
【例2】(2022年全国甲卷,3题)浙江S集团是一家研发和生产空调控制元件和零部件的企业,其生产的零部件占全球智能空调配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至2017年,S集团除国内工厂外,还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有工厂。其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满足出口需求。2018年,在国内工厂产能饱和、订单不断增长的情况下,S集团入驻越南某工业园,在买地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开展生产。据此完成第3题。
3.推测入驻越南的S集团在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少投资 B.提升企业形象
C.支持园区建设 D.满足客户需求
【参考答案】D
【解析】受思维定势影响,考生往往认为企业追求利益至上,租用厂房,可减少自建厂房投资,会错选A选项,这是很多企业和个人会有的基本思路。但该题需要深入背景情境,材料中“国内工厂产能饱和、订单不断增长的情况下”、S集团入驻越南“在买地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开展生产”,强调关键词“自建厂房的同时”,市场需求不断,但自建厂房还未完工的情况下,需要满足客户需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3.重视往年高考题,地理原理和规律深入挖掘
非选择题第37题,通过对锋面天气系统与沙尘暴的考查,突出考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增加试题区分度。试题要求考生对中学地理中的主干知识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气候异常、天气系统中的气温、气压、风之间的关系、地理事物的自然演化与人类活动干预的关系等。试题延续以往的命题风格,给人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考查锋面天气系统与沙尘暴。该题与2015年全国卷Ⅱ第4,5题中的冷锋过境与沙尘暴,2010年全国卷Ⅱ第1~3题锋面气旋中的冷锋与沙尘暴,2005年全国卷Ⅲ第36(1)题中考查高压脊东移导致的风向、风力、气温的变化三题类似。本组题中的第(2)(3)小题得分率较低。
【例3】(2022年全国甲卷,37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图2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图2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参考答案】(2)丙地 受低压槽控制,位于冷锋锋后,风速大,携沙尘能力强。
(3)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偏西风),气温降低。
【解析】第(2)题,有考生会认为沙尘暴需要有沙,而排除没有沙漠的甲、丙、丁选择乙地;丁地离沙漠较远,一般可以排除;考生易在甲、丙两地之间纠结,选择错误的理由是认为槽线处有锋面天气,因降水多而沙尘暴少,进而选择甲地。考生忽略了锋面系统仅仅是降水的条件之一,空气中水分少的背景下锋面处气压差大,风力大,加之低压槽的辐合上升气流使沙尘更易扬升。解题的关键需要看等压线的疏密,甲地看起来等压线间距小,但两侧皆为1 012hPa的等压线,是水平方向气压梯度力、风力最小之地。而相较丙地,乙地的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丙地产生沙尘暴的原因与低压槽有关,可产生辐合上升气流,在冷锋锋后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携沙能力强。
第(3)题,没有上一题正确结果作为支撑,本题也容易错答。另外,考生一般难以判断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而这恰恰是解题的关键。该题要求描述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有“变化”说明经历沙尘暴地区22日的风与图中的23日状况是不一样。该题需要在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图中绘出风的风向(图3),绘图后可知有明显风向变化的是低压槽东西两侧,该结论还可以反向确定第37(2)题判断的正确性。由此可以推理出低压槽是向东移动的,当然也可以根据南半球中的温带锋面气旋受西风带的影响是自西向东移动的而得出结论。由此可知低压槽东部吹偏北风,来自偏低纬度的气流气温较高,而低压槽西部吹西南风,来自偏高纬度的气流气温低。最终得出“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降低”的结论。
图3
该题与2018年全国卷Ⅲ中的37(3)题“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考查点相似。需要对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有正确的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同样可以通过绘出气压场中风向状况,结合温带地区主要受西风带的影响,锋面气旋向东移动,移动过程中P地随着风向的变化和低压槽锋面天气系统的更替得出天气的变化。如2005年全国卷Ⅲ第36(1)题中考查高压脊东移导致的风向、风力、气温的变化,与本次的高考题非常相似地考查了天气系统东移过程中风向、气温的变化,只不过一个是低压槽过境,一个高压脊过境。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考查天气系统影响的地理试题,在没有认识天气系统移动规律的状况下是难以解决的,教师需要给考生强调大气环流的整体运动规律,特别是我国主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受中纬度西风带的影响,天气系统整体是向东移动的,掌握了此点才能正确预测天气的变化。
二、备考教学建议
1.抓好地理系统知识的学习,构建坚实的地理学科体系
重视一轮复习的深度和广度,指导考生认真通读教材。需要注意目前的教材正文为了减轻考生负担,有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特征等没有具体罗列,教师需要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梳理其内容。教材中的知识窗、活动内容等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应加以特别关注,因其知识内容更加具体化,高考试题更会涉及。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罗列框架、思维导图等方式厘清因果关系、建构知识网络来加强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高考试题是从基础知识的应用上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脱离基础知识的难题不是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
2.自然地理注重原理和过程整体性学习,人文地理注意区位的多角度分析
自然地理中注意把地质地貌、天气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作为主干知识,需要注重对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成因类问题的分析讲解。平时教学中通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但考试时难以用文字表述,因此需要有针对性训练。
人文地理部分注意重点归纳整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贸易和旅游相关知识,可以模板化记忆其区位因素、回答问答题需要多角度分析。
3.关注热点,挖掘相关地理主干知识
高考多以世界热点发生区域为背景,如:“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国家、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资源丰富和环境问题突出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设问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生态问题、与我国的经贸往来和互惠合作等问题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考查多集中在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成功案例、新科技和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
4.以高考试题为引领,加强认识领悟
高考试题是地理教材知识的补充、延展、升华,高考试题反映生产生活现状,是地理问题的典例,是引导地理教学的导向。高考试题更是高三教学和复习的方向、主题、归宿。高三备考阶段需要以高考题为主,练好经典题型,以试题为驱动带动复习。
5.关注新课程中强调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地理考察、探究、分析的方法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地理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海洋环境”“土壤形成”“服务业”“石油与粮食”“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等地理知识内容。更需要关注“地质地貌”“河流湖泊”“植被状况”“区域整治”“防灾减灾”“社区调查”等与中学地理知识关联的,便于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研学活动等内容,注意考察、探究、分析的方法。
6.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试题需适当地提高区分度和难度,同时在国家“双减”政策下,不提倡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将会成为选拔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材料阅读和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高三一轮复习乃至整个备考阶段的核心。
7.及时发现和处理考试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高三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其原因很多源于对地理概念和原理认知的不清晰。教学中需要及时总结和归纳常见错误点,厘清地理概念和原理,特别是高考试题中、生产生活中常出现的地理概念易混点。
8.注重答题技巧与方法的训练
高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信息整理与加工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需提醒考生注意根据分值、答题区域大小确定答题要点数。由于阅卷老师阅卷速度快,所以考生答题中语言需要规范、简练、清晰,突出关键词,便于阅卷教师找到得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