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农业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与实践探究
2022-11-19邓芸芳李能巡
邓芸芳,李能巡
(赣州农业学校,江西赣州 341000)
1 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性
2019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 条”)指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1]。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强调要大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建设,鼓励职业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国家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活力、与企业深度合作,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2]。一方面,中职学校对于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化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置、实践能力、解决实训设备及场地、紧跟先进生产技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尤其农业类专业在校内开展的实践教学有农业场地小、品种少、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激烈,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就业要能适应竞争的市场,需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技术服务力量提高自身生产质量、扩大企业规模。可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良性合作、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基于区域产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探索
目前,赣州市正在推进六大主攻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强做优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3],当务之急是加快农业类专业建设,进行校企深度合作,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本地区域经济建设。在服务好区域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做好校企深度合作,需校企双方在有强烈的合作意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等关键因素。
2.1 人才培养模式
职教20 条就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提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是职业学校;二是校外实训场所[4]。职业院校要实现质量提升,重点是必须解决校内、校外怎样培养的问题,必须真正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生产,按市场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避免盲目性、不适用性。企业的积极参与能有效解决职业院校的的资金设备紧缺、实习场地条件限制、甚至双师型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为了避免本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就要让本地企业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个“实惠”不仅是企业得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还应是技术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进行深度校企合作,首先从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开始,由于农业类专业的特殊性,受季节的影响较大,生产周期较长,需要校企双方多加强沟通,加强调研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掌握哪些关键技术、解决怎样培养的问题、课程设置内容、如何工学结合、师资培养和怎样提供技术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2.2 实训基地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怎样培养的问题,实训基地建设解决如何实施培养的问题。实践教学场地的问题是困扰农业类实践教学的瓶颈。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我国职业院校中较为普遍,对于经济基础较弱、场地紧张的农业类院校,难以做到短时间内实现校内、校外都有较好的农业实训基地,那么,企业的积极参与可缓解这一问题。与众多企业一起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职业院校需要主动对接大中型企业,整合企、政、所资源,做大做强实习、实训基地,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采用校内引进企业,即引企入校,在学校办厂,或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学校办学场地小、资金短缺,尤其农业类专业需要大面积的种植地,而中职学校无法提供。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训,在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实习、实训过程中不断融入企业文化,体验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光荣的;提前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熟悉岗位特点、关键技术和就业前景,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解决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一桶水。如果实习实训基地是硬件的话,那么教学方法和师资就属于软件,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紧跟市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教师真正到企业专心学习、实践,在企业待得住、静得下来,不能流于形式,而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落脚点。学校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企业,加大名优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整合资源聘请企业、行业骨干技术、主管部门人员、科研院所骨干等到校内、校外基地讲课、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实践、解决技术难题等交流活动,实现师资互补,技术的交流、信息的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 学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
学校坚持服务赣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不断深化与本地企业合作,改变原有教学方法,进行三教改革,加大内涵建设,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3.1 “校企政所融合”——“双元”育人的模式
校企政所融合是学校联合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整合教学资源,联合共同培养人才。地方政府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可以整合资源为学校提供广阔的实训平台。赣州市正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决策部署,学校在支持农业产业的政策背景下,积极对园艺专业(蔬菜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探索,整合资源,陆续与县龙头农业公司、县人民政府合作签约,打造农业实训基地平台。从市农业农村局、赣南科学院和市蔬菜产业龙头企业聘请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模块化”方式重组课程,整个学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共同制定教学安排,整合教学内容,专业教师负责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辅导,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训过程,让学生直接以农技员的角色参与学习,利用田间课堂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紧密型校企合作的形式,学生能学习到整个过程的田间管理技术和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乐意在基地、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一批批知农、爱农的技术人员,也培养一批批沉得下基层、用得上技术、留得住的本土蔬菜产业基层技术人员,使他们成长为乡镇农技骨干,服务当地农业产业。
利用这种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教学研究、下企业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聘请赣南科学院等技术专家到基地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3.2 “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农产品加工专业与烘焙企业合作——引企入校,把企业的生产厂房建在学校,这一合作模式特点是校企一体化育人。企业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与学校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在资金、师资力量、硬件等方面提供援助,学校作为培养方,根据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5]。校企共同组织专业教师、行业骨干、企业人员共同研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及教学实施,共同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在校内建烘焙生产实训基地及创新创业基地,实现“校中厂”“校中店”。本专业的课程学生可直接在校内的共建烘焙生产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品种丰富,实践机会多,实践时间长,安排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融入到生产基地理实一体化教学,学习即生产,同时企业文化氛围感受强,每个学生在“校中店”体验营销创业模式。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学生能在校进行烘焙教学、实践、门店运营技能,企业全程指导直至能独立上岗,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学生学得开心,开创“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之路,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创业的能力,让学生和家长学得放心。
3.3 “学工结合——季节性培养”的模式
农业类职业学校,农业的生产因受季节时间、土壤、天气、温度、光照等因素影响较大,校内无法满足所有实践的需要,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农业类专业的“学工结合——季节性培养”的模式。学校在选择这一类校企合作的企业时,遵守择优选优,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并运行起来。学校以园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由基本操作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操作训练主要在校内第一年完成,单项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由校企合作在第二、三年共同完成。校外实训基地遴选和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园艺专业会针对某一项技术、某一项操作提出实训计划,在适合的季节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季节性教学实习、实训,了解并掌握在当前季节的病虫害的多样性及绑蔓、修剪、采摘等单项技术训练,实现专业技能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劳动观念强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受用人单位的喜欢。这种学工结合、季节性实习虽短暂但可以满足季节性生产性实训及企业需要,达到共赢的效果。
4 结语
近几年来,学校利用本地区域优势,对接产业背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积极主动联合政府机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整合资源,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打破传统的先学理论后动手实践的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把学生派出去,将课堂搬到田间;把企业专家聘请到课堂,把企业文化融入到课堂。走出去、请进来,建设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好学生,服务好本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