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相促 琴瑟和鸣
——以读写结合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2022-11-19

读与写 2022年34期
关键词:意象古诗词语文

张 寒

(江苏省新沂市行知学校 江苏 新沂 221400)

我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那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一边“动笔墨”,一边“读诗词”呢?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尝试通过“阅读与抄写结合”、“阅读与翻译结合”、“阅读与仿写结合”、“阅读与改写结合”、“阅读与扩写结合”、“阅读与感想结合”、“阅读与创作结合”几种途径,构建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宽古诗词教学的渠道,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综合语言素养的全面提升。

1.阅读与抄写结合——积累素材,强化识记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识字、翻译、分析、诵读等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素材积累、夯实语言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先讲后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阅读再抄写,从而强化记忆。事实证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得不明白,记得也不扎实。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不妨让学生将阅读与抄写结合起来,使学生一边理解古诗词,一边抄写古诗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与抄写的结合,帮助学生在深化理解的同时强化识记,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丰富素材的积累。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阅读与抄字结合。在古诗的前两句,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庐山。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些顺序圈画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补全下面的诗句:__看成岭__成峰,__ __ __ __各不同。这样一来,学生在抄写中理清了作者的观察和写作顺序,实现了读写相促;其次,阅读与抄句相结合。古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做是作者的自问自答,说明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也借此阐明了“当局者迷”的道理。那么,在学习这两句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上句:不知庐山真面目,让学生凭记忆抄写下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两句话的因果关系之间的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显然,这种阅读与抄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记忆,在抄写中加深理解,实现了读写相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由低效学习变为了高效学习。

2.阅读与翻译结合——融会贯通,全文解读

翻译,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础。然而,传统教学中逐字逐句的翻译模式只能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无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内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能够将阅读与翻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思考翻译的方法,组织翻译的措辞,从而使学生以自己的思路为纲,对于全文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宏观解读,实现对于古诗词真正的解读。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的时候,如果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则全体学生眼中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瀑布。那么,即使作者描写得再生动、再精彩,这幅壮观景象也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点了。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抓住关键“字眼”进行重点讲解,然后留有空间让学生自由想象,并鼓励学生结合想象自主翻译,则能够更加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与体验。比如,针对“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句诗词,教师只是讲解了“遥”和“川”两个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翻译整句话。此时,学生需要通过对于“挂”这个字的解读,想象出瀑布的形态,再通过“前”这个词,想象出瀑布的位置。那么,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解读与想象呢?唯有结合上下文,从宏观视角来对于这句诗进行分析。于是,学生结合上文的“香炉(香炉峰)”,确定了瀑布“挂”的位置——在山峰的前面,再结合下文的“飞流直下”,确定了瀑布的姿态——仿佛大河,奔涌不息。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断与想象,落笔成文,写下了这句诗的翻译。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阅读与翻译的巧妙结合,实现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促进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翻译的时候摆脱了咬文嚼字、刻板生硬的弊病,做到了融会贯通、宏观解读。

3.阅读与仿写结合——巩固基础,把握风格

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而古语也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尤其是仿写的助力作用。诚然,儿童的学习往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将阅读与仿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仿写中把握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巩固古诗词的基础知识。

例如,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山居秋暝》是一篇写景为主的古诗词。在古诗词中,诗人借助意象,展现了山村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事实上,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中的“意象”已经并不陌生了,但是,如果真的让他们利用意象来描写景致,表达情感,却又很有难度。这就是长期以来,阅读与写作相互分离导致的结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阅读与仿写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学会理解意象和运用意象。比如,在《山居秋暝》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来描写校园的春日景象。于是,有学生写道:“蝴蝶花间绕,柳絮天上飘。”有学生写道:“春花枝头笑,清风拂面来。”还有的学生写道:“新燕衔泥归,春草迎风舞”……从学生的仿写成果来看,虽然他们的对仗不够工整,语言也不够精妙,但是他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意象”的含义,并能力利用意象,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可见,这种阅读与仿写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巩固古诗词的语言知识,从而实现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4.阅读与改写结合——发挥想象,深化体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思路往往比较狭窄,始终无法脱离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来开展教学。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受到了束缚,无法产生更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将阅读与改写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用散文、诗歌、故事等其他文学体裁表达古诗词的内容,传递古诗词的意境,从而在读写结合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人教部编辑版三年级上册的《山行》,以寥寥数笔,向读者展现了一副“山林秋色图”。然而,如果光是让学生翻译古诗词,则难以体现这首诗“诗画一体”的特点,也难以充分展现这首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考虑到本单元剩余的三篇现代文都是散文,于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这篇古诗改写成散文。在改写过程中,学生以古诗内容为基础,展开了广泛的联想,并将这些联想诉诸笔端,进行文学创作。比如,有的学生写道:“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走上去,竟看到在那白云的深处,飘起了袅袅炊烟,炊烟下人影晃动,仿佛是仙境中有了凡人的身影。”有的学生写道:“当我们把车停下来,想要近距离欣赏这夕阳美景,却被眼前的一抹红所震撼。这哪里是深秋里霜染的枫叶?简直是二月霞彩中的红花”……从学生的改写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阅读与改写的结合,学生不仅对于古诗的内容加深了理解,也展开了想象,从而挖掘了“读”的深度。同时,也更好地把握了散文的语言风格与行文特点,从而提升了“写”的能力。可见,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与改写的结合,达到读写相促的教学目的,实现古诗词教学的优化。

5.阅读与扩写结合——体会意境,品读情感

语言凝练,表达内敛,是古诗词的主要特点。古诗词的这一特点使古诗词教学拥有了大量的“留白”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学生可以对于全诗的意境展开想象,也可以对于作者的情感进行品读,还可以对于诗词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加以揣摩。然而,如果单纯依靠古诗词的翻译或改写,教师是无法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因此,笔者建议教师能够将阅读教学与扩写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扩写中体会古诗词意境、品读古诗词情感、揣摩古诗词内涵。

例如,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这首诗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如果教学止步于此,则学生只知作者思乡,却不知作者为何思乡,这显然并不利于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于是,教师采用阅读与扩写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查阅跟这首诗有关的背景资料,并将背景资料融入到写作当中,详细阐述整首诗的创作初衷与写作意图。于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当时作者远离家乡,赶赴洛阳。为了消解仕途不顺的苦闷,才漫游吴越,夜宿建德江。因此,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写景表达思乡之情,又借思乡之情表达理想幻灭的痛苦和前途未卜的彷徨。在掌握这些资料之后,学生再读《宿建德江》,就有了新的体会与感悟。于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对于古诗词进行扩写,从正面(直抒作者胸臆)和侧面(细化景物描写)两个角度,展现了古诗隐含的意境与情感。而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锻炼了文笔,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了古诗意境和作者情感,真正做到了读写相促。

6.阅读与感想结合——生成感悟,锻炼思维

书写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常见形式,也是读写相促的有效途径。在书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催生自身的阅读感悟,也能够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促进自身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阅读与感想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学完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之后,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想。有的学生对于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发出了赞叹;有的学生对于英宗诬杀于谦这位民族英雄感到愤慨;还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生活在政治清明、国富民强的新中国而感到自豪与庆幸……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表达的空间,则这些感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转瞬即逝,难以形成成熟的观点与深刻的体验。相反,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将这些感想抒发出来,则能够催生学生的感悟,锻炼学生的思维。可见,教师通过阅读与感想结合的方式,能够达到读写相促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7.阅读与创作结合——拓宽边界,综合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写”的形式有很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之外,还包括写演讲稿、写课本剧、写手抄报、写班级刊物、写宣讲材料等等。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活跃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字创作,并将这种创作与阅读相结合,从而拓宽古诗词教学的边界,使学生在综合语言实践中强化学习、提升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雪梅》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诗里寻梅”为主题创作手抄报。在创作手抄报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广泛搜集了跟“梅”有关的古诗词,丰富了跟“梅”有关的古诗词储备;有的学生从“梅”这个意象入手,分析了“梅”在古诗词中传递的意境与情感;还有的学生着眼于诗人与梅花之间的故事,阐述了王安石、柳宗元等诗人如何从梅花中寻找创作灵感,写出千古佳作的过程……教师通过古诗词阅读与手抄报创作的结合,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边界,使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开展综合实践,提升语言素养。

综上所述,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将二者割裂开来,则对于“教”和“学”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与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索,通过“阅读与抄写结合”、“阅读与翻译结合”、“阅读与仿写结合”、“阅读与改写结合”、“阅读与扩写结合”、“阅读与感想结合”、“阅读与创作结合”等方式,实现“读”与“写”的深度融合,促进“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意象古诗词语文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我爱古诗词
从艺术创造的自觉到追求诗歌意象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