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学校培育路径研究*
2022-11-19何英华潘姝洁
龙 攀 何英华 陈 林 潘姝洁 席 盈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0)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性人才所需具备的一项优良品质,不仅在推动自身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推进制造业升级、改革中也具备重大意义。所以,学校作为培育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场所,须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促使学生可接受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
1.工匠精神内涵
古代“工匠”也被称之为手艺人,主要是指掌握一门技艺,并以此谋生的人,比如钟表匠、木匠、瓦匠等都属于工匠。伴随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工匠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主要是指在一线的服务与生产中凭借自己的技艺提供服务之人。工匠精神是精神范畴的概念,主要涵盖从业人员的行为追求、价值取向,在工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职业操守、职业态度与职业思维,具体分析工匠精神内涵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尊师重道。师徒式传授、家庭式传授是古代技艺的主要传授方式,师徒在学徒制期间共同劳动、共同吃住,在此期间,师傅不仅会向徒弟传授技艺,还会在言传身教中向徒弟传授职业操守、职业态度,让徒弟学习自强自立。工匠精神的起源就是尊师重道,其中尊师主要即指遵守职业操守、尊重技艺;重道主要即指尊重规律,仅有以尊重规律为前提的利用规律才能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工匠,例如,鲁班能够成为中国工匠的代表性人物主要原因在于充分尊重建筑学与力学规律。可见,工匠成长的必经之路就是尊重规律与技艺,并严格遵循自己的职业操守。
第二,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就是爱岗敬业,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工匠的最高境界就是乐业,能够激发人类创新灵感与工作热情。从《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一纪录片中能够看出,大国工匠们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就是爱岗敬业,分析大国工匠的成长历程,有人是先天热爱某个工作,也有人是因为因缘际会进入某个行业。爱岗敬业要求从业者需在感性层面热爱自己的工作,在理性层面认知到自己的职业价值,在客观上严谨、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工匠精神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只有从业者爱岗敬业才能真正弘扬大国的工匠精神。
第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通常表现在具体的服务过程或造物过程中,所以,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精益求精,这是一项漫长、动态的过程,从业者需抵御外界的纷扰,专注于技艺的提升中。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形成主要源自于工匠经长期对于技术技艺的理性探索、实践积累,针对前人技艺、发明制品的改良与创新,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服务、技术制品,从中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针对工艺永无止境的追求,利用规范的动作、严谨的工作态度,完成每一道工序。工匠们在这种精神支持下,愿意为发展记忆、传承技艺贡献毕生精力,同时也体现出工匠针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2.工匠精神当代价值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满足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需求。伴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不断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国内生产环境成本不断增加,部分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印度等体现出明显的价格优势,发达国家也陆续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比如德国提出“工业4.0”,英国提出“英国2050战略”等,加剧国际制造业竞争压力,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日渐严峻,推动制造业的升级、转型迫在眉睫。中国梦的实现也与精密、高端、先进的制造业密切相关,中国制造业一旦缺失具备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难以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样,若没有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中国制造业难以长久发展,转型、升级也成为空谈。《中国制造业2025》的提出为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指明方向。针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升级并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提高产品质量、集中资源、弘扬中国工匠精神。立足本质角度,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精密、先进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工匠精神。所以,需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学校主要教育任务,促使更多投入劳动的技术型人才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品质、注重细节,形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制造业生产工作中,塑造更多高质量的民族品牌。可见,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弘扬工匠精神尤为重要。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间的矛盾。居民收入水平伴随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提升,居民消费方式、消费结构产生改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居民倾向于海淘与国外代购;其二,国内实体经济面临发展困境,出现倒闭寒流。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一项重要原因在于国产品牌与国际一线品牌,无论是在品牌形象,还是产品质量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所以,针对企业而言,需传承工匠精神,提高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尤为重要,这也是推动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三,推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分析大部分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多注重学生高尚职业素养、高水平专业技能及认真严谨工作态度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与工匠精神内涵不谋而合。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各行各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服务品质,提升产品质量之时,更应着重于师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学校通过培养工匠型人才,不仅能够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参考,还可有助于学校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优化学校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增强学校办学优势。
3.学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3.1 融入思政教育。教师针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时,应在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思政教育价值,探索思政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思政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帮助学生认知到成才、成功道路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职业观,明确自己的专业追求、职业定位。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应认知到无论是教育家、企业家,或是技术工人,只是存在职业的不同,都是满足社会分工需要所做出的抉择,同时也是个人满足自己追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选择,社会岗位并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分别。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思政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师可向学生播放《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大国重器》《匠心》这一类型的工匠主题纪录片,在让学生了解平凡岗位、走入平凡岗位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于今后职业、工作的热爱之情,并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努力、自律自省,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增强职业能力,形成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还可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的价值,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推动学生正确工匠精神的形成,帮助学生对于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内涵形成深层次认知,并让学生清晰明确的认知到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将此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家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将学生培养成拥有正确职业观、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高质量人才。学校还应立足立德树人层面,利用工匠精神的培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深层次挖掘工匠精神,从中找出德育教育元素,实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3.2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我国经济伴随时代的变迁获得高速发展,促使人们生活节奏发生改变,人们日渐加快的生活节奏势必会引发部分社会问题,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十九世纪至今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发现,解决所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复兴手工艺,倡导手工艺生活、慢节奏生活。同时,复兴民族及大众传统手工艺,不仅能够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还可引导人们回归最本真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回归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复兴。学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更应重视自身教育优势的发挥,为工匠精神在校园中的传播、弘扬营造良好氛围,积极承担传承手工艺的职责,学校可组织通识课教学、专题讲座、参观考察、展览、演讲等诸多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此外,学校还可开设传统手工艺课程,使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形成进一步的感知,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也可对工匠精神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学校还应以工匠精神作为主题设计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工匠精神意识,汲取、接收、感知工匠精神,树立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学习观念与工作观念。
3.3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形式就是专业实训,在技术性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促使学生能够接受并内化工匠精神,需经长时间的锤炼、实践,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仅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与向往。所以,学校应充分认知实践环节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彰显职业特性的工作标准、工作规范,实现实训教学、工匠精神培育二者的有机融合,同时还应将实训教学在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启蒙作用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熏陶,树立工匠精神意识。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注重产教合作与校企结合,这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落实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并在现代学徒制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虽然现阶段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专业教学中也重视工匠精神的渗透,然而为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内化、体会、感悟工匠精神需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到生产实践中。现代学徒制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考核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地点、学习身份,还可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学生通过与企业中工匠师傅的接触,在其指导下能够体会工匠精神,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
同时,学校还应为学生体会、感悟、践行工匠精神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大部分学校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深远,所以,多将理论知识教学作为重点,并未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大量实践密不可分,所以,学校需向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学生从中熟练应用技能、掌握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其中,学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信息尤为重要。目前,伴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平台已在学生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各领域的生产工作提供便利服务。所以学校可引入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学校网站,与更多优质企业对接,建立校园招聘与实习体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过程中,学生将会受到企业更为正规的专业技术训练,并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应用至生产实践中,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及时总结,从中找出不足与优势,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能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培养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所以,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媒介。学校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由于学生社会阅历少,所以在与企业对接时,应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接优质企业与优质岗位,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3.4 培养学生职业态度。伴随时代不断发展,对于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也不断更新,新时代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职业态度,并具备创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促使在专业领域获得不凡的发展。以创新意识而言,教师在专业技能传授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比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奖励、表彰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并将这部分学生评为技术创新模范,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创新、勇于开拓。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标准,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标准,而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应予以点拨、指导,鼓励学生改进自身所存在的不足,逐渐提高学生专业水准,学生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将会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促使学生能够为塑造完美的自己而做出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精益求精态度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也可做好铺垫。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从业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会产生深远影响,也是从业过程中从业者针对职业的精神理念与职业态度,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否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因此,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需清晰认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并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与学校可利用资源建设科学、可行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促使学生可在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同时,获得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