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研究*

2022-11-19王晓玥

读与写 2022年34期
关键词:师范类理念专业

王晓玥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传统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培养问题多。在师范认证理念下,注重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能够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师范认证理念,核心要义在于产出导向、学生主体、优化改进等,教育目标、教育思想均以职业应用为主。此种教学理念下,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必须将实际应用作为标准,实现教学、职业相互匹配的教育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融入师范认证教育理念,能够加强学生英语知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促进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

1.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

为了加强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出台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将认证结果作为专业准入、教师资格认证、质量评价的依据。2018年至2020年,师范类专业认证进入试点阶段。示范院校按照认证理念,建立适宜国家要求、社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师范生,能够为师范生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支持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所以,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必须深化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学生主体要求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习效果。产出导向上,注重师范毕业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技能掌握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改进,多针对校内外评价结果,实行综合分析后,建立具备科学性、全面性的质量保障机制,落实专业人人才培养过程,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需要将产出为导向,建立以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推广应用新型评价体系,培养具备嘉定信念、优秀教学技能、高学科素养的教育教学团队。

2.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初中、高中的学习模式影响,学生学习以教师为主体,学习互动性与参与度较低,整体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英语自主应用能力不足。受到传统学习目标影响,学生会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以输入考试相关知识为重点,不太重视语言应用问题。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为大众题材文章、学术性较强的科普,很少涉及到学生专业知识、相关职业的专门教材,致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使用率比较低。高校教师专业知识领域局限性强,主要采用科研方式,缺乏师范类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没有掌握各专业职业特点,无法将英语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也不能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专业水平。对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应当发挥出示范认证理念的作用,不断加强教学效果,以提升专业人才能力与质量。

2.1 课程培养目标与内容设置不相符。高校专业教学指导会,按照实际教学要求编制教学大纲,成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指南。在现有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下,此种大纲内容的规范与指导,促进了师范类专业教学的发展。然而由于未按照实际情况分析,师范专业大纲内容存在课程培养目标与内容设置不相符的问题,影响师范类专业的特色,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影响大。

2.2 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不足。师范类专业的英语教学重点在于实践,高校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践知识内容,利用理论联系实践方式,落实实践性的各项要求,并且重点表现出个体实践中,便于在实际教学中展示出自身优势。

师范类专业的英语课程,存在重视英语语言工具性问题,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大。语言知识,从理解到讲解都具备对应内容,基于理论层分析教学,能够积累教学实践。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教学中,需要转变过程流转。然而,分析现有教学模式可知,专业课程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一味地讲解课程知识,缺乏实践教学,并未落实专业性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停留在教学理论与知识点方面,不注重提升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3 师资力量不足。当前,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提升,高校扩充招生规模,师范类专业人数持续上升,且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数量明显增加。由于师范生的人数规模扩大,因此会出现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英语语言集中学习,应当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教师专业教学比较特殊,需要严格遵循要求配置师生比例,给予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指导教学。基于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出发,教师应当从语音、语调、英语交流等内容,给予学生系统性指导与培养。但是由于高校师资力量有限,人数众多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为了满足教学质量要求,应当控制招生规模,稳定招生人数。改进师范类专业扩展问题后,能够改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问题。然而,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教师重点讲解英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再加上概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教师设置比例的偏差明显,没有深度挖掘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实践教学目标,导致师范类专业学生缺乏英语教学经验。

3.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路径

3.1 建立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学生主体为重点理念之一。将师范生专业成长作为规律,凸显出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教学期间,应当将围绕学生刻苦读书,引导学生求问等内容为主。转变传统教学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课程的权利回归,注重教学模式创新。通过混合式教学、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能够确保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英语。例如,教师通过课程网站、配音APP、线上互动群等环境,能够开展多元互动活动,进行影视配音、电影画报评论、主题讨论等。在此期间,学生主动获取媒介资源,建立学习过程。学生在课程网站、学习APP等渠道上,能够优化设计学习模式,完成热点讨论、录音、评论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口语锻炼环境,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重建学生课程实施权利,应当扩展教学资源,将单向、单调、封闭的学习平台,转化为互动、开放、丰富的立体式、多维度的英语学习平台。同时,为学生提供国际资源共享课、慕课等学习平台,加强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执行力。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交流方式,通过大规模、长效化的活动,可以确保学生掌握课堂话语权,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3.2 建立基于产出导向的学习模式。

3.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中,产出导向也属于重要理念。将产出为导向,联合示范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在未来社会工作与交往中,不同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不同。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优化设计不同课程目标,准确对接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帮助教师实施课程周期之前,能够明确大学英语学习的成果,即英语应用能力。课程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日常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不同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基于课程目标分析,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课程,能够为人文素养、信息素养、情感意志培养奠定基础。专业教育开展时,应当坚定教育理念,深化和扩展教育知识与技能,从而反馈到课程学习中。比如大学英语课、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英语课的毕业要求,在于具备活动组织能力,能够为学前教育工作技能奠定基础。学前专业教育,能够促进英语学习,对大学英语课提出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结合专业教育、课程目标,可以确保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师范性与专业性。

3.2.2 按照专业特色,制定不同教学设计。将产出导向作为标准,按照师范类专业特色,提出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针对性措施,以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为主,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当体现出师范主线,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提升,涉及到专业词汇应用能力、英语知识应用能力、沟通能力。

第一,利用课前讨论环节,使学生掌握专业动态,加强专业词汇的应用能力。课前5min时间自由讨论,学生自选专业相关话题,学习专业英语文章、视频、新闻等,掌握专业动向与时政,课堂上使用全英语分享,确保学生能够共同了解和掌握专业发展,塑造学生价值观,促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深化,使学生掌握和应用专业词汇。

第二,创设生活情景,调度学生学习兴趣度,加强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通过现场教学、模拟课堂、情景体验、教学反思等方式,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实际生活场景。利用英语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模拟生活,以真实情景熟悉教学材料的新颖性、多样性,同时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调动学生情绪。以生活场景激活学生的知识,可以帮助调整学生的情绪,加强学习兴趣度,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第三,通过对话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执行力,提升沟通交流能力。采用小组学习、合作研究等方式,以多样化语言能力训练为主,能够激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话互动形式比较多,包括口语练习、对话、英语模仿等。互动练习、问题设置,应当采用分层设置方式,基于文本内容扩展到专业问题中,比如文本内容为教育力量,应当从原话题扩展到专业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方面。强化学生的师德、师范意识,确保毕业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理念、团队协作精神,掌握交流沟通方法,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建立合作关系。

第四,丰富作业形式,加强英语知识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中,一味关注知识作业,随着教学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应当实行多样化的实操作业,以加强作业形式的生命力。按照不同专业,提供开放式学习,结合线上与线下,能够引导学生使用英语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强化学生的学科互通思想,使其能够主动了解专业动态发展,掌握英语知识应用方法。

第五,转变封闭式课堂,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注重扩展第二课堂活动。除过第一课堂,还应当构建第二课堂课程,支撑学生养成师德与师能。课程具备创新性、应用性特点,开设较多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应用创新课程,重视实践应用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反思与应用。高校应当将外语学院作为主体,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单词接龙、演讲比赛、写作大赛、趣味配音等,调动学生参与到具体活动中,之后产出语言成果。在教育实践、第二课堂中,培养应用能力,加强师德体验,不断转变为工作技能、日常规范、道德情操等。课堂开放性,能够加强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使其满足成为教师的各项要求。同时,注重培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技能,能够在实践中耐心倾听,掌握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确保学生养成师德、育人、英语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能力。

3.2.3 应用新型评价体系,改进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路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优化改进属于重要理念,按照新型教学设计、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反向设计评价体系,建立具备针对性、全面性的评价体系,优化改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路径。追踪分析教学设计、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的设施效果,可以形成闭环评价机制,包括教学、评价、改进、学习。评价体系的反向设计,能够提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转变传统唯成绩论的评价方式,实行自评、互评、校内外评等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能够检测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不仅要检测英语知识掌握情况,还需要检测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研究中,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深入探索和分析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路径。由于受到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影响,在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时,具备量化考核标准。基于学生主体理念,联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从而展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产出导向理念,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职业特色,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加强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交流沟通技巧。在师范类专业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全面落实优化改进理念,能够优化调整教学各环节,检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效果,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体系,过硬的英语应用能力,才可以适应社会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猜你喜欢

师范类理念专业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