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2022-11-19杨丽萍
☉杨丽萍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还有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难以高效完成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不利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成长。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一)根据学生实际施教的原则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性,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使教学富有针对性,肯定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的反思,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补足自己学习中的短板,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信。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不能要求学生用同一解法,而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由浅入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化思维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原则
传统数学教学,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重视数学题目的讲解,教师误认为多讲题目,就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由于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融合,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掌握了开启数学大门的金钥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假若只是依靠题海战术,学生往往不得要领,不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精髓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去衡量与思考,从而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三)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在数学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在起始环节选用高难度的题目,从而使学生面对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在教学中要注重由旧知向新知过渡环节的设计,要充分运用学生的认知积累,使学生在与新知的对接中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动力。
二、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意识
在实际教学活动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发展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景、生活情境、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加强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意识[1]。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样的图形?在指导学生观看图形和了解图形特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能够将图形的名称和具体的图形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图形、纸制品和学具,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等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能够找出对应的物体,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
(二)联系现实生活,增强思维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相应的思维活动当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指导学生加强联想、猜测和推理,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高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例如,在《交通与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交通中数学的具体应用,并且能够增加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如这样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上学的,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学校呢?因为有的同学距离学校比较远,所以需要乘坐相应的交通工具。对部分学校离家近的同学,可以通过步行来到学校,所花费的时间要更多一些,这些都是交通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有效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数学知识入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实践中加强应用,有效增强学生思维认知,帮助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加强教学实践,提升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联系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思维过程,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走进大自然》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前期所学的知识,加强巩固数、线与角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够摆出互相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相应的平行线和垂直线段,并且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对比,看哪一组找的最全。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老师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自主绘图,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和评价,发散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思考的学习习惯。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综合相应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2]。
(四)实施问题驱动,促进深入思维
问题是驱动学生深入思维并使学生进入思维活跃状态的重要载体。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果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失去了学习兴趣。缺少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常常是静若止水,失去活力。而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少在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进行互动交流、反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因而,学生在学习中缺少问题意识,教师通常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不能主动地思考与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变引导与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也可以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而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不断反思,优化自身学习过程,改变思考角度,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的条件,问题的性质及一些关键词,明确求解的方向,找到求解的思路。譬如让9 个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的一个同学既不能站排头也不能站排尾,共有多少种排法?学生可以通过演算的方式找到解决思路,也可以组成9 人小组展开实验。然后教师让学生汇报结果,并且说出得出结果的原因。这样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强学习,综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