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的实践研究

2022-11-19王媛媛

读与写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学史重难点情境

王媛媛

(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梅香街小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最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注,特别重点提出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探索信息化课堂构建的途径。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背景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助力作用,也不再仅仅是体现在PPT制作上,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活动开展以及课后活动等等都能够看到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助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致力于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对信息技术有深入研究,从深层次从根本上改进教学。

1.信息技术为主导的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研究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好的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能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

课堂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数学课上感兴趣的学生听课效率会高很多,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机械式接受教师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主要是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进行。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在起始阶段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知道小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形象化对象,对直观情境比较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就会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聚在一起,激活思维,达到治理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在后续的新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所以利用信息化情境助力课堂导入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粒种子从萌发到发芽到最后长成一颗高大的小树的视频,学生从视频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随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立马想到故事的主人公为了让秧苗快速长高,而不惜将秧苗拔高最后导致秧苗死亡。教师启发学生:大家都知道植物的种子在萌发后,每天都会长高一点点,我们不能够像《揠苗助长》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样把秧苗拔高,大家想不想记录一下自己种的植物每天会长高多少呢?学生提出可以每天利用刻度尺测量植物的高度,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拍照。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想象的学习态度,像学生展示一幅折线统计图的图片,从图片中学生可以看到一条曲折的直线忽上忽下代表着数据的变化,非常直观非常生动。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也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来记录小树苗每天生长的高度,这样一来就非常直观形象。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种子萌发到长成小树苗的视频,直观生动的展示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随后再展示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教师将植物生长的高度变化和折线统计图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设法将新知识和情境融合起来,达到将新知识融入课堂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重难点突破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重难点内容,这些重难点内容都是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考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重难点内容,教学才能够算作成功。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推理、证明等等都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激发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导致教师在展开重难点教学时,很多学生都无法突破重难点知识。在讲解重难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明,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可以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表征知识,让知识更加直观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的除法》这节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分数的除法计算公式,分析比较分数的除法和分数的乘法之间有何区别,形成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分数的除法相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将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和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混淆,所以对学生来说分数的除法在分数的四则运算中是一个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讲授本节课内容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将分数的除法运算过程展示出来。比如在讲解:(3/5)÷(4/7)这个算式时,教师通过动画将(4/7)的倒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出(4/7)的分子和分母都互相颠倒。最后(3/5)与(4/7)的倒数相乘,通过让学生观看动画,教师随即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通过观看动画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归纳出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呢?因为学生在上一阶段已经观看了分数的除法运算视频,所以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努力去回想这个视频中的内容是什么?视频中哪些关键地方说明了分数的除法运算。通过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在讲授:“追及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两车运动的过程,通过视频让学生清晰的看到两车是如何行驶的,又是在何处相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中经常出现的相向、背向、反向、相遇等专有名词。

重难点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为了让重难点教学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展示知识情境展示知识的形成和转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学史教学研究

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数学史是数学家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所经历的探究过程,所展开的研究方式以及研究成果等等。学生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并不是简简单单了解有哪些数学家,这些数学家来自于哪个国家、哪个朝代,在数学领域中作了那些贡献等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在研究数学问题,得出数学成果的过程中尽力了怎样的挫折,他们是如何突破一切困难和挫折在数学领域上有所成就的。

传统的小学数学史教学,教师仅仅是借助书本资料像学生讲解,这种讲解方式非常的单一,而且书本资料是非常的有限。在数学史教学的过程中,力求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内容生动化并且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史教学工作。首先教师要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本堂课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比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有关圆周率的研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实际上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至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当然教师首先要搜集与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相关的历史资料,实际上圆周率最早被发现是古巴比伦数学家和古埃及数学家,之后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对圆周率的研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及中国汉代的数学家张衡在圆周率研究领域也有突出贡献。所以教师也需要多方整合与圆周率相关的数学史资料,并且利用计算机制图软件制作一个时间轴,将不同年代不同数学家对圆周率所做的贡献简要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总是有很多的科学家已经为它奉献了很多,体会科学家在探索历程中那种不屈不饶,不怕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品质。

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素质教育为背景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全面发展来教育学生。当然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德育,这些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借助数学史资料来实现。数学史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料,教师要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数学史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将资料进行整合,从而为学生呈现完整的数学史资料。

4.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小学数学第二课堂构建研究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一个著名数学教育思想是: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大量具体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互动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设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中,户外、学生家里等等场所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所以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懂得如何开辟教育新途径,分析教学的新思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打造不一样的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在构建第二课堂的过程中非常有效,创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体系也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节课时,学生在课堂上对圆柱和圆锥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还不是很熟悉,大部分学生只会单一的通过套公式的方式来展开学习。为了促进学生真正的理解公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有意义学习。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微课,微课的主题就是如何推导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整个微课视频都是围绕整个主题来制作,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立体图形的拆分过程,理解立体图形由几个面组成,这几个面的形状是什么?怎样计算图形的表面积等等。有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微课展示了图形的分割和重组过程,比如:将圆柱体沿着地面分割成不同的扇形后,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一个圆柱体是如何转变成一个长方体。最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发至班级邮箱中,学生课后在家可以在父母的监督下,认真观看微课视频对上课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微课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将上课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疑问整合在微课中,然后将微课上传至网络,让学生课后自主自觉地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实际上这就是教师打造地第二课堂,充分利用了学生课后时间。

结语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听得着,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样性的刺激,对知识的形成很重要。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教学技术手段,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要思考怎样将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

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猜你喜欢

数学史重难点情境
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史教学的理论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四种运用方式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史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性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渗透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史实例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