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传统文化,丰盈小学语文课堂

2022-11-19

读与写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高 笑

(江苏省泗洪明德学校 江苏 宿迁 223900s)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感持续降低,传统文化不断被忽略,对小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作为教师,应当警惕这一现象,及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传统文化的基因。我国历史发展悠久,中华上下五千年,沉淀的不仅仅是历史,还包含了各种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基础,也为文化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大方向,作为青少年,祖国未来的栋梁,有责任和义务熟知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作为精神食粮,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非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应当将传统文化寓意于知识教学当中,一并教学,使课堂教学实现增值,并且有效地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

1.小学语文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意义

1.1 实现课堂升值,打造现代化教学课堂。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教学大环境下,教育部门与社会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展现现代化教学的风采与特点,在一中肯特的教学的同时,使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共同发展。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现代学生学习借鉴地地方,无论是传统美德,传统精神,历史典故等等,都能够促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成长,尤其是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中包含了写作的部分,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拓展小学生的文学知识面积,让学生有更多地文学累积,在写作中展现出更多奇思妙想。二者相结合的教学,能够实现课堂的升值,打造出1+1>2的教学课堂,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有力度。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能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深挖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关联,给二者建立一个互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联想,将知识记住的同时,也会将传统文化进行记忆。比方说,小学语文知识天地的教学中会有关于对联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对联内容,来猜一些传统节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解说拓展。上联:占得清秋一半好,下联:算来明月十分圆。这对联所形容的是中秋佳节,每逢中秋佳节,天上的月亮都是非常圆的,高高的挂在空中,而学生会和家里人一起吃月饼赏月,这是中华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阖家团圆的象征。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下联:避恶遍插茱萸枝,这幅对联形容的是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在门前插满茱萸,寓意美好。在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也提到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与对联能够对应得上,插茱萸,登高等都是传统节日中的传统习俗,现在仍有许多人都在坚持着这个习俗。在西方节日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收到的一定的冲击与影响,除了春节这类的重点节日,重阳节等都在渐渐的被一些零零后学生遗忘,为了能够唤醒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了解,可以通过传统节日与古诗词,对联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重要的学习模块:1.语文生字词的认读与拼写;2.课内外文章的理解分析;3.传统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4.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这四个大方向的学习当中,学生利用六年的时间进行循环学习,不断地加深加强。新课程标准改革以后,对于教师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也就是说,需要进行拓展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一项知识的时候,要具备同时掌握多种知识的能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学习,能够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世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有更多可以依据的教学内容。

1.2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发展的延续与内在动力,少年强,则国强。现在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有许多的传统文化都在渐渐的消融,这是一种不良的现象。为了能够降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让人们进行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增加传统文化在大众眼中的曝光度,让传统文化被更多的青少年熟知,才能够在未来更好的传播与发扬传统文化,实现生生不息的延续。

1.3 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趋向于多样化。虽然教育相关部门大力倡导实施多样化教学,力图给学生打造一个趣味的学习课堂,但是在一些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并没有更好的践行多样化教学的教育理念,而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去教学,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具备滞后性,在以往的社会背景下,可能是适用于当时的学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学生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多变,不仅仅要结合当代学生的心理,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引入的过程中,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显得突兀,与课堂格格不入,会采取一些教学引入的策略,精心设计课堂,让教学更加有趣味,使教学方式趋向于多样化,有助于打造现代化的教学课堂,让教学更加有质感。

2.利用汉字教学,传播传统文化

作为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身上都铭刻着深深的烙印,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化是什么、历史是什么、过去的人们又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因此,要想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就应当从汉字开始,通过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如在教学《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社”字的甲骨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社”字的右半部分是“土”,其形状犹如一片嫩叶破土而出,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感。笔者此时为学生引入“社”字的本义——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感谢土地滋养万物、赋予生命,用祭祀的方式向大地之神表示谢意。和“社”字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字是“稷”,“社稷”这个词经常在古装剧中出现,很多学生误以为“社稷”指的是江山。其实,“稷”主要指谷神,我国自古以礼仪为重,在儒家的礼仪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封建社会的帝王在即位以后都会举行祭祀土地社火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发现原来“社稷”一词有这样丰富的意思,根本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教师在讲解生字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汉字如何拼读及书写,而是应该重点为学生剖析汉字中的文化基因,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知道它最初的意思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汉字。

3.利用解词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最有价值的内容往往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也就是一篇文章中最为经典、最引人深思,同时最值得深入品读的重要词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掘这些重点词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词句好在何处,还在合适的时机嵌入一些经典名句,让学生了解这些词句背后的文化元素,无疑会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试着判断“骄傲”在原句中的意思。就此问题笔者开展了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原句中的“骄傲”指的应该是“自豪”,因为比起陶罐,铁罐无疑更加结实,肯定为自己的长处高兴。有的学生认为:原文中的铁罐总是看不起陶罐,认为陶罐没什么了不起的,“骄傲”一词在文中应该指的是这一层含义。笔者适时总结:铁罐确实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陶罐结实,所以看不起陶罐。感谢两位善于思考的同学,老师真心为你们骄傲,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一段经典的句子。随后,笔者在课堂上嵌入《古今贤文》中的经典语录: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越比越骄傲;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越虚心。并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句话,思考哪里符合铁罐,哪里符合陶罐。这样既渗透了传统文化精髓,还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课堂教学应当将最经典、最深刻、最具文化意蕴的内容带给学生,这样才能落实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解词语的内涵时,不仅需要调动学生思考,还可以适时穿插经典名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不仅仅包含古诗词与传统精神,还包含了传统的特色建筑,每个地方都有许多的古建筑,不同地方的古建筑有着不同的建筑特典,彰显古代的建筑之美。教师可以开展研学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亲自去往一些富有传统文化的特点的地方,进行研学旅行。江苏省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省会南京市六朝古都,而苏州市的苏州园林素来有园林之王的美誉。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研学旅行的主题,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观察所见到的景象,将一些景色特点通过文字进行描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比方说在元宵节以后举行猜灯谜,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谈一些关于传统故事的典故,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上以及课下都能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做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在小学教学中,经常会有小学生奥数比赛,珠心算比赛等等,而鲜少开展语文相关的比赛,教师与学校应当增加语文比赛开展的频率,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的比赛也可以非常多样化,基于本文所论述的是传统文化在语文中的渗透,故主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进行论述。传统文化的表现为很多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类别,而在于小学语文中,也有许多的表现形式,比方说传统的古诗词等等,教师可以举办传统文化专题的竞赛,鼓舞全校的学生进行参与,参与的种类不限,可以是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但是演讲稿需要表达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不得抄袭,来锻炼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需要组织力。或者是古诗词的创新演绎,用现代的故事来重新演绎古诗词中的故事,加强了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古诗词……类似于这样的比赛有许多可以选择的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只要贴合比赛的主题,便可以参加比赛,并设定一定的比赛奖项,增加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

4.利用“素读”模式,感悟经典魅力

教师应当倡导学生仿效古人“素读”之法,亲近文学经典,亲近传统文化。所谓“素读”,指的是不刻意理解、不生硬剖析,而是通过诵读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做到熟能成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课文《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学习、读书的言论,分别选自《论语》《童蒙须知》《曾国藩家书》。笔者在教学时效仿古人,让学生通过“素读”来亲近这些经典。首先,笔者和学生一起梳理文中的生字词,为学生的“素读”夯实基础;接着,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古琴曲《鸟鸣涧》,为学生创造“素读”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这三则文言文中,通过响亮的、清晰的、字正腔圆的方式,读出这些文言文,不求逐字逐句理解,但求熟能成诵。通过“素读”的方式,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课堂上开展“素读”模式,教师务必精选传统的经典文集,这是开展“素读”的前提条件。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学生可以熟能成诵,便完成了“素读”的目的。课堂鉴赏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学生就能够获得相对丰富的素材,为其习作奠定基础。素材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展开规范化的课外阅读,否则到了高年级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教师要善于借用经典的力量,为学生的习作增色添彩。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要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领悟经典的语言魅力和写作技巧,关注经典名句创作的妙处与规律,并设置相关训练锤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通过仿写来实现对经典名句的消化与写作技巧的感悟,进而提升写作能力。在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时,笔者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和谐宁静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用比喻的新颖巧妙。还将诗题修改为“春江吟”,让学生与家长合作通过换词换景的方式完成仿写。学生的仿写热情高涨,其中不乏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如:“千道丹阳铺水中,半江青碧半江红。尤知暖意春风日,花似含苞草正葱”,虽然在用词上有欠工整,却颇有几分名诗的风范。在教学散文《四季之美》时,笔者选用其中的经典语句进行了解构式赏析,以使学生能把握文本创作妙处,用于习作练笔中。并将“春天最美是黎明……”一句设为例句,让学生仿写“夏天最美是早晨……”,这样的题目既紧紧扣住了文本特色,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有学生这样写:“夏天最美是早晨,天空如披着朦胧的粉红色面纱,迎着飘然的云朵,散溢愈加热烈的阳光……”通过仿写,学生在想象中构建出一幅唯美或诗意的图景,这既是对写作技巧的淬炼,更是对写作思维的启发与艺术化熏陶,最终实现从仿句子到仿技巧到仿意境,再到独立创作。这是学生习作素养培养的优良途径。

5.强化课外阅读,吸收传统文化

在小学阶段,想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不能只依赖于课内教材,还需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相应的素材。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内容和有趣的知识。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素材,并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提炼课外阅读素材中的文化因子,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特意为学生推荐了《山海经》这部古代典籍。一方面,很多神话故事来自《山海经》;另一方面,《山海经》中包含了大量地理、历史以及文化知识,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很有帮助。然而,《山海经》抽象晦涩,小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为学生制订了阅读策略。全书共18卷,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奇植异兽占据了大量篇幅。笔者引导学生发挥画画的长处,抓住书中的关键词,用怪诞的图形和鲜艳的色彩展示他们读到的神奇异兽和植物。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山海经》,笔者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及主题汇总,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阅读。如以治疟疾的奇植异兽为类目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阅读《山海经》中的“祝余”“类”等描写。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古代典籍,并指导学生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之,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和温暖的话题,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植传统文化基因。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更重要的能让现在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懂得礼仪、懂得孝道。因此优良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越来越重要。作为青年教师,肩负着培育未来接班人的职责,更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传承,将二者进行融和,从而实现学生的语文水平与传播传统文化的双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