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2022-11-19沈正峰

读与写 2022年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思想

沈正峰

(江苏省泗阳县南刘集初级中学 江苏 泗阳 223700)

在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期间,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转变,强化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生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还能够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1.互动教学概述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青春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时期,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内心叛逆又敏感,容易对说教式的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情绪,如果老师仍采取“一言堂”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完全把教学活动把握在自己手中,用权威、严肃的姿态授课,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嗤之以鼻。归根结底,是因为老师没有用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依然把学生当成“被管理”、“被教育”的对象,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阶级属性的师生关系,学生无法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内心与情感的困惑,老师也很难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失去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本意义。

互动教学指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所产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平等、自由、民主的交流方式。互动双方既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互动教学打破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平等的课堂地位,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机会,在和谐、平等的互动交流中,潜移默化的把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成学生的思想、智慧和品格,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老师也能够在互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观点。

2.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特点

2.1 教学内容具有政治性。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青春期是从未成年到成年过渡的年龄段,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品质与思想,往往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初中生性格、认知与身心特点所采取的人格、思想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政治性更加鲜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会表现出政治方向性。

2.2 教学主体具有平等性。只有以平等为前提的互动教学才是有效的,否则互动将流于形式,不仅不会起到互动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到虚伪和无聊,从而拒绝交流。因此,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动双方都应该处于平等地位,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作用,在融洽、自由的氛围中实现有效交流,平等沟通。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促进互动教学的顺利开展,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3 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教学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学生都有独立的个体,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和性格,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在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也会有所变化,所以老师应根据实际学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个体需求。互动教学尤其强调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态度,根据学校政策、社会风向以及学生的家庭情况,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资源,在互动教学中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精髓,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追求优秀品质。

3.互动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3.1 引入情境教学,展开课堂互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期间,为了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老师首先要注重学习氛围营造,其次要强化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和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根据章节不同,教学的重点也要有所侧重,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形成良性课堂互动关系。

例如,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采取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粒种子,一棵小树,从而让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假如我是一棵小树,我的一生将会这样度过……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合作小组,让小组同学展开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等各类学习平台,查阅小树的成长精力以及小树的价值,认识每个生命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生命的位置进行定位,积极的承担起自己所要履行的使命,凸显自己生命的价值,使得自己生命更加有意义。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可以让学生表现出更加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以健康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珍爱生命,使得学生能够建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情境教学方式下,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延续,并非仅仅是可以活着,还需要对祖先的使命和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

3.2 问题交流互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推行互动教学,可采取提出问题的方式完成,通过问题探究,可以深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在问题解答期间可以强化引导,基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合理的设计思考问题,并且安排学生分组展开思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问题交流互动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将以自我为中心、胆怯和自卑的不良心理予以克服,帮助学生可以快速的与团体融合,形成向上、健康的心理。

例如,在学习“法律在我身边”这部分知识期间,老师可以与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相结合,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问题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如老师可以结合近期某顶流明星侵犯未成年少女的案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一方面让学生可以清楚的认清法律的约束作用,明确犯法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理性追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问题相结合,表达出来,完成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以后,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回顾案件全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

3.3 辩论互动教学。通过辩论的方式展开教学,是一种极具创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学习期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活跃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在互动辩论期间对相关知识充分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对较为严肃,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老师日渐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旨在通过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为学生展示更加深刻、全面且真实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遇到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起来”展开辩论,当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老师可以继续追问,在帮助老人和儿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但是在路上看到摔倒的老人若是不扶起来,内心是否会不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对教学内容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学习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3.4 开展小组合作,促进互动交流。综观道德与法治课堂,很多情况下课堂氛围都是轻松的、热闹的,学生们似乎也非常热衷于讨论,积极的畅所欲言,情绪热烈且饱满,从表面来看,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学生们也仿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但是通过提问和检测就会发现,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的理解教材内容,甚至思想上出现偏差,价值观完全错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伪学习”。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观点上的谬误,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没有理解教材内容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就很容易陷入伪学习的状态,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道德与法治的宗旨,如果没有及时纠正“伪学习”现象,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偏离正轨,对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互动教学中应秉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在端正学生思想的情况下进行互动,并不能只求表面上热闹的课堂氛围。

在《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真实发生的案件进行举例论证,也可以与学生一起观看法制节目,播放当前深受欢迎的“罗祥说刑法”视频,用真实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事件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超市中买到假货、过期产品时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维权?先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引入相关法律条文,阐述法律对人们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最后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法律维权的事件,让学生立足于生活、围绕身边的人与事讨论法律,加深对法律内涵的理解。

3.5 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互联网时代,很多学校都引入了先进的硬件设备,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很多老师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创新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尽管老师引入了多媒体、短视频等信息技术,但仍有学生对法制与道德的教学内容兴趣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以初中生的思想和认知,常常觉得法制与自己的生活太遥远,生活中几乎很难遇到需要用法律解决的事情,所以采取“事不关己”的学习态度,导致互动教学很难顺利开展,学生在互动中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老师一方面应该改进教学方法,用新颖、有趣的案例进行课堂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开展互动教学,老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各个小组相互监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动学习,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拉近法制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制和自身成长、学习、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让友谊之树常青》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一出情景剧:张铭以生病为由向班主任请假,实际上却是为了逃课去游戏厅。赵虹发现张铭欺骗老师的行为后,首先去劝说张铭让他回校上课,但劝说无效。课堂上老师问张铭的去向,赵虹明明知道,但碍于同学的友谊和情面,赵虹十分矛盾,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师讲实话。表演完情景剧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赵虹,你会怎么选择?这种情况十分贴近学生生活,也是学生们经常遇到的“两难”现象,换位思考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同理心的趋势下,互动交流不再流于形式,在激烈的讨论中,也让学生认识到对与错的界限,学会在把握原则的情况下,妥善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3.6 分享学习体验,升华思想情感。传统教学更重视结果,即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学生抱有“只要成绩好,怎么学都无所谓”的错误想法,课堂上的积极性较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这种“唯成绩论”的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这显然违背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宗旨。因此,教学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让学生从“不得不学”的思想转变为“想学”、“爱学”的行为。老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思想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终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备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发现自己》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童年、少年的经历讲一讲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对自己思想、认知、观念产生影响的事情。学生一边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边倾听同学的故事,在分享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化了自己的思想认知,从同龄人身上汲取到的经验和教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往往胜过老师的说教。

3.7 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思考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这也是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移则大进”,科学与创新始于疑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利用现有知识不断的、持续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疑问是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转换和处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也是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以《师生交往》的教学为例,这是一个学生十分关心的话题,老师可以围绕教材设计问题:师生之间的交往,经常遇到哪些问题?你心中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如果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应该怎样解决?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对待顶撞自己的学生?这些问题全部涉及人际交往的智慧,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处理师生关系,通过学生的处理方式,老师也会看到学生的期待,了解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师生关系,对于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种反思和自省,师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化解矛盾,建立和谐、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升教学有效性有着积极作用。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所以,老师教学期间,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互动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思想与“剑”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