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比背后

2022-11-19□沈

新班主任 2022年9期
关键词:名牌数学老师鞋子

□沈 丹

真的是攀比吗?

接到小源妈妈的电话时,我有点意外。她在电话里说:“老师,小源最近总是嫌弃自己的衣服、鞋子不是名牌。上个周末,他吵着闹着非要买名牌鞋子,爸爸打他,他也不怕,非要买。我们家里有三个孩子,消费太高了负担不起。这可怎么办啊?”

我很清楚,攀比心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扭转的,于是说:“小源妈妈,估计有的同学穿了名牌衣服,小孩子之间有些比较。这个事情我会在班里好好教育的,你们暂时不要与孩子起争执。”家长无奈地答应了。

我心事重重地回到教室,默默观察了一下孩子们的穿着,发现小源确实穿了新鞋子,估计是周末刚买的。我也发现,班级后排的几个孩子穿的都是名牌鞋子,衣服也都是市面上流行的运动潮牌。转念一想,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家长给孩子买名牌衣服、鞋子也很正常,我也不能因为孩子穿了贵一些的衣服就批评他们。

一连几天我都悄悄地观察小源,发现他一下课就跑到后排去找小赫玩。几个孩子一起围着小赫,时不时还会哈哈大笑,好像在说什么有趣的事情。小赫的家庭条件很不错,经常带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到学校,流行的书都是成套买的,很多人找他借。难道是小赫他们几个“欺负”小源,看不起他?

我悄悄走近这群孩子,留心他们的对话。几番观察下来,我发现小赫的言语间并没有看不起小源的意思,反而很大方地借给他漫画书和水彩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细细询问后,我终于发现了问题:小赫每天穿着光鲜,时不时带来各种新颖的玩意儿,这让小源羡慕不已。因为羡慕,小源就更加想和小赫一起玩,但是看到他们穿着名牌衣服和鞋子,自己就不敢大方地上前玩耍。小源可能想:要是自己也这样穿衣打扮,是不是就能大方地和他们一起玩了?

“新鞋子穿着舒服吗?”我问他。

“还行。”

“穿了新鞋子,你们就成了好朋友吗?”我又问。

“可能吧。”

两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小源拉回现实世界。他自己也意识到,名牌鞋子、衣服不是他交朋友的“利器”。我也发现,小源表现出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攀比心理,而是小源渴望交友、融入群体的心理。

两次谈话,扭转认知

小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攀比”行为,说到底是内心的不自信引发的物质焦虑。他幻想通过物质上的“平等”来获得交往上的“平等”,从而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尊重。因此,要帮助小源,首先就要扭转他的交往认知。

1.初次谈话,解疑释惑。小学生十分尊敬老师,用身边的老师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可以事半功倍。

我与数学老师是两种不同的穿衣风格,学生还因此开过玩笑,所以我准备以此为例引导小源自省。我问小源:“你知道数学老师平时总和我一起玩吧?”他点了点头。

“你说,数学老师会因为我的穿着跟他不同就不跟我玩了吗?”他盯着我看了一会儿,咬了咬嘴唇,摇了摇头。

“是啊,好朋友交往其实不会看外在的东西,反而会看习惯、性情、学识这些内在的东西。”我微笑地看着他,停了几秒。“我知道你最近跟小赫走得近,一起玩。其实这样挺好的,你的学习自觉性比小赫强,字又写得漂亮,可以帮助他。他乐观开朗,鬼主意多,可以让你活泼一些。”

“真的吗?我和小赫是可以互相帮助的吗?”小源有些惊喜地问我。

“难道你是因为他有好玩的东西才跟他交朋友的?”我反问小源。

被我这样一问,小源居然愣住了。这次谈话促使他开始思考自己交往的出发点以及交往模式。之后的几天,我发现小源有时在辅导小赫做数学题。

2.再次谈话,柳暗花明。一周后,数学老师跟我说,最近小赫的数学作业不用催了,成绩也进步不少。我乘机在晨检时表扬了小赫,还故意问:“你是不是找了一个厉害的小帮手,监督你做作业?”小赫摸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好朋友小源在帮我,我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他就会教我。”我抓住机会说:“你们学习玩耍两不误,真是好朋友。”我留心看了看小源,发现他的眼里闪着亮光,满脸笑容。

我又找小源聊天:“你最近跟小赫的关系怎么样?”小源说他跟小赫的关系很好,周末还一起出去玩。“你们玩了什么?”“我爸爸带我们几个去一条小水渠钓龙虾。”我很欣慰。小源能够大方地约小赫一起玩,说明他已经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敢于自信地面对那群同学了。

两个活动,驱散攀比迷雾

其实像小源一样的孩子不少,他们因为羡慕别人而自卑,进而开始攀比。我想,要化解这种攀比,还要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强化自我认同感。

1.“你说我也说”,了解他人的看法。同伴影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时候老师的话还不如同伴的话有用。小源会陷入攀比的怪圈,也是因为不清楚同学的真实想法,只是自己认为如此。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如果你拥有很贵重的物品,你会在别人面前炫耀吗?为什么?”

“如果你没有和同学一样的贵重物品,你会感到自卑吗?”

“如果有人在你的面前炫耀你没有的东西,你会怎么回应?”

这组问题从理解、选择、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可以在回答问题、聆听他人回答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2.“演讲大舞台”,亮出自己的态度。攀比心理实际上是同伴交往中衍生出来的一种不良心理,不自信的学生更容易陷入其中。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这种心理可能会在成年后加剧,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为了加深学生的自我认知,我又组织“演讲大舞台”活动。

我把小源这次事件匿名处理后,当作案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以此为话题进行演讲。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切入点很丰富:《攀比之心要不得》《如果你陷入了攀比》《穿衣,我的风格我做主》《自信交友》《同学交往与名牌效应》《好朋友,不在乎名牌》……活动结束后,我欣喜地发现,班里部分学生簇拥在一起玩某个同学带来的新鲜玩意儿的现象少了,现在,大家坦然地询问,大方地借玩,一切看起来自然多了。

小源妈妈不久后跟我说,小源主动跟他们聊了想买名牌鞋子的原因,还说长大后他可以自己实现这些“羡慕”。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小源已经从攀比怪圈中走出来了。

这次事件也让我意识到,看到某种现象,教师不应该急于下定论,有时候,我们再多了解一下,也许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猜你喜欢

名牌数学老师鞋子
设计我的姓名牌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混乱的鞋子
多么幸福
迟到
“撕名牌”大战
幽你一默
魔力数学老师
名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