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

2022-11-19张蔡莹

读与写 2022年29期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语文传统

张蔡莹

(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 福建 建瓯 35310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几千年来的历史,作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结晶,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责任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担负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道德品质,感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如何更好的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展开探究。

1.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1.1 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文化汇集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文化形式,是民族历史上的思想与文化结晶,代表了其独特的思想观念与情感价值。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代表了我国独特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使人们在生活与生产的过程中长期创造的思想产物,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和道家为主要精神支柱,相互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以多种文化形式为载体,进行传播与弘扬。

1.2 传统文化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智慧的结晶,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传递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与力量。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在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都积累了具有阶段性的文化内容。在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下,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与文化载体,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不断传承,确保了文化的连续性。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来的历史,由儒家,道家和佛家相互融合,辩证统一,是中国独有的思想。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判观念上,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说,在传统文化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了独特的评价。

1.3 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意义。首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表达了古人的语言沟通及情感交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结合历史背景带入到特定的故事中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文言文是汉语与现代汉语的重要转折,作为媒介的形式出现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通过传统文化与文言文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与经验[1]。

其次,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的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的品质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坚定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信念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学习到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我国大好河山以及人文主义情怀,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深入了解,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与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文化涵养,进一步体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2.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发展现状

2.1 文言文使用环境薄弱。在我国现代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文言文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其发展环境较为封闭。我国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时多用白话文的形式,更便于学生的了解与记忆,可以通过白话文的口语化加强学生的学习。但文言文并不具备口语化,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不会选择文言文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使用情境较少,普及程度较低,不利于加强学生的认知与使用。此外,还有的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应试教育的目标,忽略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按照课文给出的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并未深入了解文言文的使用环境与方法,无法梳理重要内容,使得文言文逐渐没落[2]。

2.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高中语文学习环境中,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课程内容对文言文进行解读,着重对词汇的划分记忆与背诵,并未深入课文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忽略了对文言文内在价值的感悟。由于教师缺乏对文言文内在内容的挖掘,导致学生无法体验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对其历史故事缺少兴趣,从而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精神力量,人文精神也无法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缺乏对文言文价值的认知,从而逐渐出现轻视传统文化的现象[3]。

2.3 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作为文化常识默写的方式出现在考试中,只是要求学生对词语的含义进行翻译,再进行机械的背诵与记忆即可,并不要求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使用与表达进行深入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逐字逐句的翻译文言文词汇于课文内容,对重点词汇和重点语句进行翻译与背诵,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文言文学习体系。在未来的学习中,也无法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无法深入文章的历史故事与背景中,不能充分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知识,也就无法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3.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3.1 提高教师素养,营造文化氛围。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我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对古典著作的深入了解,可以加深对文言文使用方法的记忆,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对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利用其丰富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4]。

例如,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一文,带领大家了解苏轼这一经典人物和他的文章。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苏轼这一人物。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和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的一生十分坎坷,《赤壁赋》一文产生于苏轼反对新法,遭遇群臣忌恨,最终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任团练副使。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后,教师再引入传统文化中关于写作的基本文体为学生介绍“赋”的特点。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多用骈句和对偶,在写作手法上,常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5]。本文主要写苏轼与客游赤壁时的心情变化,从最开始的“乐甚”到“愀然”再到“喜而笑”。通过将这篇文言文以传统文化的方式代入,有利于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了解,对作者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便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内容。课文通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了苏轼内心的豪情壮志,面对此美景心胸十分开阔,仍然以正向的心理面对悲观的生活,为学生深入刻画了苏轼的形象。“渺渺兮予怀,望美人之天一方”体现了作者从乐到悲,看到美景后,触景生情,在文中包含了自己淡淡的哀愁,被贬于异乡的幽怨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虽受贬者仍然对生活抱有执着的态度,不愿沉沦于世的深厚情怀。文章第四段的“变”与“不变”来体现人生老病死,总在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要对短暂的自然与生命保持敬畏心理,即便遭遇了官场上的失意与悲观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理和随遇而安的情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对本篇课文的了解,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消化课文内容,这对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

3.2 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文化鉴赏。教师要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文化对教学的渗透,加强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文言文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不断挖掘的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价值。为了改变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文言文枯燥乏味的固有认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或举办相关学术讨论和辩论活动等创新教学模式。在新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搭配,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与语言基础,不断拓展文学视野[6]。

例如,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主要通过孟子游说其宣王的经过,反映了孟子安民生反霸道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儒家提倡以仁义治天下,反对君主凭借武力权势的统治措施。在文章中,孟子主要以辩论的形式,通过推理法与论证法为君王提出仁义之国与霸道之国的不同结果,引发君王的思考,再用论证的结果说服君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两派,“君王”组和“孟子”组针对文章不同自然段论述的不同命题进行辩论。在“邹国小寡弱,敌楚必有灾”和“齐国小寡弱”故得出结论“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若“发政施仁”则“天下仕者……皆欲赴诉于王”得出两个不同的命题,是霸道与王道的不同结果,孟子利用类比论证和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论点“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以两种角度探究治国的不同结果,用不同的角度评价孟子这一论证方式的优缺点,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辩论。最终依据课文得出的结果,在孟子的步步紧逼下,宣王不得不答应施行王道。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同时通过这种创新的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认知,了解君民本就是古代两种对立的命题,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融合,正是儒家思想的仁义治国思想的体现。

3.3 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文化修养。文言文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文化常识,有效融合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古代文化体系的了解,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从而提高文化修养,加深学生对学习高中语文重点内容的记忆点。我国古代具有许多规矩与礼节,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常常通过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例如,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一文,便向大家介绍了论师之道。文章开篇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两个角度来阐释这一论点。首先从师的必要性,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与理论,这也就是从师的必要性。选择教师的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通过对这一原则的阐述,突破了对教师固有的认知,针砭时弊,避免了当时的思想局限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注重真才实学的先进思想[7]。本篇课文通过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知识框架,通过对文言文的解读,帮助学生对古代文化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认知先进的思想家对师道的论述,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知与尊重,理解教师的职责,学会尊敬老师,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

3.4 开展文化活动,激发情感共鸣。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学生应该不断树立自身发展目标,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责任感。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使用程度以及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帮助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从而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例如,在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歌行体”,通过细腻的语言与巧妙的写作手法,一方面烘托琵琶与琴声的优美动听,一方面表达作者官场不得志的悲愤之情与低沉的心理状态[8]。学生在学习了本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问答的经典对话形式——“飞花令”的活动,选择一个固定的课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文化内容进行诗词接龙。《琵琶行》中的“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了在离别时期,诗人的离愁别绪,寄托于茫茫江水和月色之中。“飞花令”便可以以“月”为题材,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背诵出带有“月”的古典诗句,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感受古代作家与诗人的情感,体会传统优秀作品的韵味,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不断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结束语

在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教学,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及语言体系的了解,挖掘古人的表达方式,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语文课堂的魅力与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文化素养,逐渐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

猜你喜欢

文言文高中语文传统
文言文阅读专练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会背与会默写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文言文阅读练习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