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2022-11-19刘小华
文 /刘小华
引 言
美术不仅是幼儿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但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儿童美术教学活动对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积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幼儿创造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的问题成为美术教师应重点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美术创造能力的概述
美术创造能力,顾名思义,就是集中在美术层面的创造能力。虽然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对美术创造能力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但这一能力近几年已经成为美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根据以往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美术创造能力包含幼儿对美术基础知识、基础技巧的掌控,对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在美术创作中应对各种困境的能力[1]。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展开。
二、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影响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因素
结合以往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影响幼儿美术创造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大体上可分为外在影响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两部分。
(一)影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外在因素
美术活动环境、美术活动材料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效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不能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来为他们选择美术材料,就很难激发他们在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力、联想力,进而影响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如果在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没有为幼儿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活动氛围,就会影响幼儿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影响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影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
影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幼儿对美术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也不会主动投入美术创作中,更不用说培养美术创作能力了。比如,在以往的儿童美术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在幼儿不理解美术内容的前提下便要求他们进行美术创新,他们不仅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之后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策略
结合上述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影响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因素,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幼儿打造丰富、多元的课堂,以此来实现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因材施教,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需求
受成长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幼儿的学习水平、创新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应从幼儿的不同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教授“圆形变变变”的内容时,教师应先观察幼儿对课堂所学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幼儿的学习效果、理解能力等,给他们提供不同的美术活动材料,并提出不同的美术创作要求,以此来调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定向设计和非定向设计两种方式。对创新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圆形变变变”的设计材料及案例等,加深他们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其后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融入美术创作奠定基础;对于创新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够表现他们想法的美术创作方式,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多元施教,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应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出发,将“多元施教”的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对幼儿美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
例如,在讲授“彩色的树林”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进行美术创作。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美术教学活动的主题,为幼儿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美术材料,以此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例如,在讲授“会变的水果”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幼儿将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带到课堂上,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深化幼儿对这一节美术课程内容的理解,为学生后续进行美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幼儿在美术课堂上进行创新
结合以往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经验,笔者认为,创造能力本身没有是非、对错之分。教师应对幼儿表现出的各种创作意愿予以肯定,激发他们参与美术创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为其后续进行更深入的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幼儿完成“蔬果变变”的创作活动后,教师可以为他们的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并肯定他们的创造理念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其美术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四)从幼儿的特性出发,提高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
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中,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就要营造有利于幼儿创作的心理氛围,创造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环境。
结合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主动思考,而不是把他们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框架内。比如,在幼儿眼中,也许太阳是绿色的,大树是红色的,房子是黑色的。美术教师不能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规范和指导幼儿,而是要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他们思维发展的规律,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对美术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将这种创造能力延伸到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五)引导幼儿手脑结合开展创造性活动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的游戏辅助教学,以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3]。
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发给幼儿打印好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补充内容,如有的幼儿给圆圈的四周补充了短线,在圆圈内部画了眼睛和嘴巴,把这个圆圈变成了太阳。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绘制新的图案,如有的幼儿在三角形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圆形和两个长方形,画了一个简笔形式的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观察鱼、水生植物等,然后完成折纸创作。
在儿童美术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作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或折出自己的作品。这种将幼儿的手和脑充分结合的美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个性化培养,保持幼儿创造力
1.鼓励性评价幼儿作品
幼儿在绘画时对手的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在画直线时常常会出现很多弯曲,在画圆时可能会将其画成多边形。这是所有幼儿都会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时,要认识到幼儿的实际情况,而且要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以免影响他们的创造热情和自信心。例如,在手工活动“我家的小鸡”中,幼儿需要把每只鸡的图案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但有的幼儿不能理解活动要求,也有的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张贴的结果可能会五花八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再次讲明活动要求,然后鼓励幼儿的“创新”,最后引导他们评价自己的张贴是否合理。在这样的活动中,当发现幼儿存在问题时,教师不应立刻制止或生硬地纠正,而应聆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的创新,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既能使幼儿有继续创造的热情,也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不足,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幼儿体验成功,提高创造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且成功会让人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并增强自信心。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尤其需要成功的体验,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创新活动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动作,都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4]。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让幼儿体验成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调动他们的创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3.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培养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理解认知。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知识,通过对幼儿的个性化培养来促进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接触人物、动物、建筑、动画等形式的内容,借助蜡笔、水彩、彩铅等来画出自己的创作意图,从而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和他们在作品中的创造性表达,以此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4.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拓展幼儿的创造空间
想象是人们在脑海中对原意象进行加工并创造新意象的心理过程。可以说,任何创新都是通过想象力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转化,从创造新的形象和假设开始的,这也是创新活动发展的第一步。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造的前提,想象无处不在[5]。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唤醒人们对美的向往,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它既是创造的起点,又是创造的核心。童年不仅是人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人的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会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对已有事物进行重组、夸张、改造、变形、改变,借此拓展幼儿的创意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创造能力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美术教学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方面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势。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新颖的教学主题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