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
——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例

2022-11-19

新农民 2022年28期
关键词:济源攻坚发展

黄 盼

(河南省济源市委党校(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济源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济源城镇化率已达到67.5%,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农村依然有23万左右的人口。这部分人员的致富问题,以及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后,土地撂荒、空心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问题,都成为制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且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源高质量发展迈上新水平。

1.2 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产城融合

济源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已达到80%以上,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创新和率先,然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产城、产镇、产村深度融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济源。

1.3 有益于推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

目前济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缩小至1.72:1,但是与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推动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通过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输血变造血,资源变资产,外流变回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将济源打造成为城乡一体发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区。

2 济源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困境

2.1 体制机制衔接不畅

2.1.1 工作机制深度融合不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做到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导致两者在衔接度、同步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

2.1.2 行业部门对衔接政策研究不透彻

济源已经出台《关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但是缺乏分行业的、操作性强的配套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在各项政策措施、制度机制、资源要素、工作力量等方面未能形成清晰而成熟的链接。

2.1.3 部分基层干部对衔接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在实践中,有些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到位,接续谋划不够,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存在本领恐慌,导致推进工作无从下手。

2.2 乡村产业升级发展困难

2.2.1 多数产业可持续性不强

脱贫攻坚中,形成了一些前期资源投入较大的乡村产业,调研中发现,部分产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政府消费扶贫,不愿或难以融入市场竞争,产品附加值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发展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与产业兴旺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程度不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部分规模偏小,运作不规范,缺乏复合型人才,甚至有的合作社仅是为优惠政策而成立,依赖政策扶持运营。通过质量认证的合作社较少,体现济源特色、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多。

2.2.3 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不突出

济源在制种、生猪、核桃、肉兔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农民与企业尚未完全形成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2.3 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激发

2.3.1 政府主导性与农民主动性难以协调

目前大多数地方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农民参与度不高,加之很多农民与农村关联的黏性降低,缺乏回乡建设的积极性。

2.3.2 农民主体性有所缺失

很多农民没有意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没有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转变,主人翁意识不强,集体责任意识不强。比如每个村里有防火员、保洁员、网格员等,但是群众志愿者较少。随着农村“空巢化”现象加剧,农村劳动力欠缺,难以形成组织化的动员。

2.3.3 部分脱贫攻坚成果脆弱

有些脱贫户并未实现思想脱贫,“等要靠”依赖性高,一旦没有了相关政策扶持,存在返贫风险。在一些脱贫村与非贫困村、脱贫户与边缘户之间出现了“悬崖效应”,形成了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自我“造血”机制的生成。

2.4 乡村资源未能完全盘活

2.4.1 乡村人力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近年来,济源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进“新乡贤”等方式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但是对乡村现有各类人才的开发、培育、评估等方面有所欠缺。

2.4.2 乡土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彰显

济源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缺乏整体规划,更没有将当地的特色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有效融合起来形成支柱性的产业链条。红色旅游市场培育不够稳定,整体上对外知名度不高、接待波动幅度较大,热潮主要集中在有关纪念日或党性教育活动前后,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2.4.3 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有待进一步增强

农村土地、林地、水、人力、种养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沉睡资产”等,与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差距较大,也成为产业做大做强的制约因素。

3 济源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3.1 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3.1.1 持续强化“六新”理念

过渡期内,坚持“六新”理念(树立新目标、学习新技能、发展新产业、增加新收入、焕发新精神、走出新路子),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3.1.2 持续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三重户”(重大疾病、重大灾害、重大事故),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增强脱贫稳定性。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做好监测预警,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3.1.3 持续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

继续汲取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将选派优秀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方式制度化、常态化。注重因村派人、因产业派人,建立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的长效机制。激活乡村振兴“基层细胞”,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使其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守好脱贫成果,争当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

3.2 接续整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2.1 接续思想观念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关系大局的重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工作理念上和态度上一以贯之地予以重视,把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精气神和各种好的做法切入到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松气歇脚”及“到站下车”的思想,厘清两者逻辑关系,找准两者有效衔接的路径,自觉增强谋划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性,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工程,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具体规划,循序渐进、灵活调整、分阶段开展工作。

3.2.2 接续政策体系

推进脱贫攻坚政策向乡村振兴政策平稳发展,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在“转”上多谋划,一些脱贫攻坚政策进行均衡性和普惠性改革。在“退”上下功夫,一些好政策、好制度、好办法,实践证明可以长期发挥效能,要接续下来,一些与新目标任务不再适应的超常规、攻坚性、难以持续的政策,要有序退出,消除政策“悬崖效应”。但要注意调整的节奏,不可一调了之、一撤了之,哪些要退、哪些应转,退多少、转多少,要做好科学的政策评估。

3.2.3 接续产业发展

实施扶贫产业提升行动,加快补齐扶贫产业之“短”,立足现有产业,高度集聚生产要素,把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科技、数据等资源真正落实到产业链上,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强化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二”,加快休闲农业“接二连一”,通过产业相融、产权同享、创新发展,延伸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和开发新的多元发展的产业链,深度挖掘村级集体经济的附加值,促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档升级。严格产业发展约束激励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原则,对产业发展实行责任追究机制,防止因决策失误致使频繁更换产业浪费财政资金等问题。构建农企双赢共同体,稳定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主动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打造综合运营平台,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小农户各展所长、分工协作,形成共创共享、共荣共生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可由行业协会代为管控,规避区域品牌的“公地效应”。可借鉴消费扶贫中精准扶贫LOGO授权的方式,实现品牌的标准化,并从打通供应链、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品牌营销等方面,推动农产品不断延展销售半径,使品牌具有黏性,对消费者形成长期吸引力。

3.2.4 接续培根铸魂

乡村振兴中要坚持以民俗文化为魂、生态经济为根。在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的同时,注重培植“一品一故事”的文化内涵,为每一个农产品注入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致富与乡风文明同步发展、协同推进。要在生态振兴上多下功夫,不断拓展和创新“两山”转换通道,依托优越自然生态、独特山水风光、丰富民俗文化、厚重红色资源,串联城镇、乡村和优势旅游要素,打造更多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意化设计,在产品的功能、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打造独特IP形象,提升品牌辨识度,并推动其走向全国文创商店。树立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的理念,对现有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推广,连点成“线”,织线为“面”,开启全时模式,聚焦全季节,拓展全时段,实现全天候,建立“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等模式,真正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

3.3 赓续精神,打造乡村振兴济源样板

3.3.1 赓续愚公移山精神,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意识。引导农民树牢村强我富的共同发展意识,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树立“乡村振兴人人参与”的责任意识。二是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乡村治理功能。打破合作社“强者牵头、弱者参与”的精英俘获现象,提升农民的自主参与度,推动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中进一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鼓励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合作社通过兼并、跨行政村合并等方式进行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鼓励合作社从经济功能向社会功能转变,从经济领域向卫生、基建、养老、就业等乡村公共事务领域拓展。三是落实推行“道德积分储蓄站”模式。推广过程中各村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适当调整积分体系,探索“网络+积分”、“积分制分红”等新模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也便于将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薄弱环节工作,抓细落实。

3.3.2 赓续愚公移山精神,凝聚外在助力

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专业成立一支农业招商小分队,有目的、有目标、有对接、有对策进行农业招商。优化乡村营商环境、融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二是借助专业力量。可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乡村职业经理人,破解乡村产业项目开发、品牌管理等难题。可实施万名干部参与家乡规划建设行动,请从农村走出去的济源籍区内公职人员,利用节假日回老家的时间为乡村振兴出智出力。

3.3.3 赓续愚公移山精神,走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路

一是锁定一个目标。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的济源样板”目标,进一步拉高标杆、走在前列,推动产业更优、村庄更美、乡风更好、实力更强、农民更富。二是突出两大理念。突出“全域谋划、整体打造”理念,突出“大融合”理念,紧抓各种重大机遇,强化融合发展理念,高标准统筹乡村规划和风貌建设,构建山水格局、生态基底、历史肌理、聚落形态更加融合共生的美丽乡村形态。三是做好三篇文章。紧扣市场需求变化,结合山区经济的特点,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一起做。四是集聚四方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体现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中,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农民主体、社会赋能的四方发力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格局。

猜你喜欢

济源攻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初探《济源县公安局第五分局印□虎疫预防法及治疗法》公告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济源市第三届“情定七夕”青年联谊会举行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