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水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为粮食安全及水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2022-11-19齐学斌
齐学斌
加强农业水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为粮食安全及水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齐学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2)
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资源,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离不开水资源的有效支撑。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我国基本水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2019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2021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通过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力争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优先打造成高标准农田,确保到2025年建成0.72亿hm2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0.07亿hm2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0.55万亿kg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0.8亿hm2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0.19亿hm2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0.6万亿kg以上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高标准水利设施是基础,农业水资源安全保障是关键。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 800 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500亿m3左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m3左右,缺水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的主要“瓶颈”,如何实现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事关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之大局,迫切需要提出应对策略与可行的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水资源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水资源的内涵十分丰富,对水资源含义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给出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并且水资源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一般对水资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一切水体及水的其他存在形式,包括大气降水、河川、湖泊、地下水、土壤水、冰川、海洋等。狭义水资源是指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资源是人类和所有生物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具有可更新性、质和量统一性、时空分布不均、水利与水害双重性、多用途性、流动性、动态性、有限性、公共性等特点。
农业水资源是指可为农业生产使用的水资源,包括降水的有效利用量、通过水利工程设施而得以为农业所利用的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其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农业水资源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经必要净化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废污水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用水水源。目前,农业水资源正面临水量短缺、水质污染、利用率低、水环境脆弱及管理滞后等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值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投入更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卡脖子”技术进行协同攻关。
《灌溉排水学报》是由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和中国水利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类期刊,为深入贯彻新时代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的新理念,促进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学术交流,特推出“农业水资源配置与利用”专刊,征稿范围包括农业用水效率、农业水资源发展战略、非常规水安全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协同利用、水资源保护、灌区水环境治理等。通过专刊的出版,将进一步凝聚专家们的智慧,扩大学术交流,助推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由于版面所限,加之出版时间仓促,本专刊仅收录了部分科研人员18篇研究成果,研究领域涉及农业水循环要素演变规律、水处理与净化技术、水质评价方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农业用水管理政策与机制、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环境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虽然未能涵盖农业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整个范畴,但可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期望今后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同仁,关心、关注、研究农业水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为我国农业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出谋划策,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