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化导入水生态治理的价值和路径探析——评《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

2022-09-08杨胜平

灌溉排水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明生态

杨胜平

(黔南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水文化导入水生态治理的价值和路径探析——评《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

杨胜平

(黔南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单元。当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和居住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充分挖掘和提炼水的内涵,应用和发展水文化、水文物、水遗产等特色资源推进水生态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水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用好中国水文化遗产,挖掘优秀水文化,对于推动水生态治理和不断完善中国水文化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是作者及其团队数十年来围绕水文化遗产开展研究的辛勤结晶,全书共分上下2 篇,上篇精心攫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水文化遗产,分别立足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思维观念等视角,多维度描述了水环境、水历史、水哲学、水美学、水科技等多元文化内涵;下篇则按照先后顺序对古代镇水文物、排水遗存、水利文献以及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当代水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创意设计等作详细阐述,是一部颇具特色、雅俗共赏、苦心孤诣的水文化科普佳作。水和人类具有天然的情感亲近性,在人类的物质、精神、文化活动中,水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形态。水文化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从水文化遗产出发考探水文化,并与现实社会和当代思潮联结起来,文字流畅,逻辑性强,使读者产生触手可及的临场之感,兼富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

《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一书通过挖掘水文化,唤起读者的水意识,将水文化、水意识、水生态串联起来,共同筑牢水生态治理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通过介绍河姆渡水乡木屐、骨耜、水井、干栏式建筑和水稻耕作,深入探究了中华远古文明的水文化起源,而后又通过物质化的仰韶水器、良渚玉琮、越窑托盏、伏莲水盂、水则碑、木拱廊桥等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将半坡人鱼神、大禹治水同水崇拜、水传说结合起来系统阐述,赋予几千年的水文化深刻内涵,总结了水文化的2 种基本形态,一是物质层面的水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人们在与水和谐相处的生活过程中制造的有形器物,在劳动中为提高生产力而创造的与水有关的劳动工具,基于水的认知而进行的工程建设和实体改造,体现了中国人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高超智慧。二是精神层面的水文化,基于水形成丰富多元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理论学说、思想观念,如赛龙舟、泼水节、五行学说、处世之道、治国理政方略等,不断丰富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以水文化为基石,深入挖掘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水文化,形成系统的水生态治理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和修缮以江、河、湖、海、沼泽、水库等为基础的水生态系统,建立水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避免水污染,防止水浪费,建立起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的生态观念。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因水而生,几千年的文化因水而兴,水生态治理要充分应用水文化和水的智慧,古有大禹治水、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当代水利建设中兴起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三峡精神,中国人与水的相处,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应用好水文化,用好水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水文化为抓手,政府要积极制定和出台水资源水生态的保护措施,强化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权衡人口、产业和水资源保护之间的利弊关系,缓解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为碧江绿水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以水文化为抓手,水利管理部门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为工作目标,落实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措施,支持水文化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营造水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来。

杨胜平(1989-),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