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郝瑞芳从“内外合邪”论治小儿鼻鼽经验

2022-11-19林云京郝瑞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1期
关键词:清涕瑞芳散寒

林云京,郝瑞芳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0 引言

鼻鼽,西医学又称之为过敏性鼻炎,临床上以鼻痒、鼻塞、打喷嚏和流清水样涕四症为主要表现[1]。“鼽”的概念最早记载于西周的《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后于金元时期由刘完素对“鼽”与“嚏”进行明确区分,《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自此,“鼻鼽”才被多数医家认可为一个独立疾病。据统计,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达15.79%[2],其整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郝瑞芳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多年,认为小儿鼻鼽的主要病机是肺脾肾三脏虚损,内生伏饮,外邪趁虚内侵引动伏饮而发为本病。儿科临床工作中以外寒内饮,肺气不足最为常见,治宜解表散寒,温阳化饮,佐以益气,收效甚佳。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鼻鼽为病,责之内因外因二者。肺、脾、肾三脏虚损多被认为是本病发病的内因,因此三脏与鼻密切联系,此三脏阴阳失衡,滋生内邪,正气不足,御外无力;外因则多为外感风邪、寒邪或异气之邪,邪气内侵,引动伏饮,上犯鼻窍导致,亦有部分医家坚持火热致病之说。

1.1 脏腑功能失调

①肺:鼻为肺之官,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清浊之气呼吸出入的通道,肺气上通于鼻,与鼻共司呼吸,肺气虚则鼻窍闭塞不通。肺为华盖,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亦为娇脏,外合皮毛,与天气相通,故外邪入侵,无论自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均易犯肺而致病。肺气不足,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更加易受外邪所犯,以致肺脏阴阳失衡,宣肃功能失常,津液输布异常,从而滋生内饮,若津液受邪引动停聚于鼻窍,则可见鼻流清涕不止、鼻塞等症。

②脾:鼻尖位居面之中央,属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脏不行”则人的九窍均窒塞。脾气亏虚,运化能力不足,水液代谢失职,津液运行停滞,停聚日久,也可凝结生痰。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故肺失后天滋养,亦无法正常发挥宣发肃降功能,气机不利则津液集聚,化而为饮,故古人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不能宣散津液则津液不布,聚于鼻窍则流涕鼻塞并见发为鼻鼽。

③肾:肾脏乃先天阴阳之根源,金水相生,肾阳受损,子病及母,亦可导致肺的阴阳失衡。肾主纳气,为气之根,鼻之呼吸有赖于肺肾两脏的协同,若肾气不足或肾阳虚弱,则风寒之邪易由鼻窍而入。倘若肾之精气不足,纳气失职,亦会导致肺气受损,加之肾主水,为水之下源,下虚则上不实,津液输布失常,清涕则出。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鼻鼽为病,其根本在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脾、肾两脏虚损,皆可严重影响肺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以本病病机以肺脏亏虚为主,肺气不足,卫表不固,六淫邪气趁虚而入,正邪交争,束于皮毛,阳气无从发越,逆而向上喷出为嚏,内饮受邪而动,症见鼻塞流涕反复发作。

1.2 邪气致病

①风寒外侵:风寒邪气的侵入,是引起鼻鼽的重要因素。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伤人,耗伤阳气,影响正常生活。邪乃冬季之主气,故以冬季多见,但寒邪致病,四时节气皆可见,多因季节交替,乍暖还寒时,调护不当,感受寒邪。若素体阳虚,水冰地坼之时,更易受寒邪侵袭。寒性收引,若侵袭肌表,腠理闭塞不通,阳气为之郁遏不得宣泄,正邪相争,卫阳欲格邪外出则鼻痒,喷嚏连作。正如脾胃论中:“肺者……寒甚出浊涕,嚏不止”[3]。

②火热致病:火热致病,同样不受天气季节的限制,伤人致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火性炎上,火热之邪致病有向上趋向的特点,肺脏位属上焦,又为清虚之体,小儿肺脏更为娇嫩,对邪气的抵御能力较弱,更容易受火热之邪侵袭。《古今医统》的记录:“气逆冲上,火气炎上也……战栗摇动而……嚏呕,鼻中气痒而作声也。”更有部分医家认为“以火炼金,热极反化为水”。如何梦瑶《医碥》:“常流清涕名鼻鼽,肺热者,肺热则气盛,化水成清涕,其不为稠浊者,火性急速流,不及浊也。”

1.3 小儿发病特点

中国古代医书中专门论述小儿鼻鼽的并不多,且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也较为特殊,但本病基本病理病机却都包含于古代论述成人的著作中,这是因为儿童与成人之鼻鼽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灵枢·本神篇》中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可见古人认为鼻塞症状的发生与肺气虚弱密切相关。清代《辨证录·鼻渊门》云:“人有身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非脑漏也……”[4],此则表明古人认可肺气虚寒才是本病缠绵,发作时则流清涕的主要病机,其本质为肺脏阳气虚弱而内生饮邪。

郝瑞芳从小儿生理特点角度出发,结合多年儿科临床诊疗经验,总结出“外寒内饮,肺气不足”为最常见的小儿鼻鼽发病病机。其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则肺气虚,腠理疏松,相较成人而言更容易受风寒诸邪侵害。若肺脏受寒则气机壅滞,鼻窍不通,发为鼻塞、喷嚏;若正邪交争,则发鼻痒,风邪善行数变,故鼻鼽患儿的鼻痒、打喷嚏等症状具有突然发作,但短期内减轻的特征;肺主行水,肺气不行则津液停聚,聚而化饮,上犯鼻窍,可见清水样涕。外邪易去,饮邪独留,每遇风寒则再次为病,此为患儿症状每逢季节交替则复发,缠绵难愈的内在原因;风寒邪气犯肺则为发病的直接原因。郝瑞芳认为除四大主症外,此类患儿还可兼见畏风怕冷、自汗等肺气不足的症状。肺气不足,不能宣发卫阳温煦皮毛、肌膝,故见畏风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膝理不密,故见自汗;肺失宣降,肺气不利,发为咳嗽,饮邪留恋,则咳痰清稀。

参考《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常将小儿鼻鼽分为肺气虚寒证、肺经伏热证、脾气虚弱证和肾阳不足证4种主要证型[5]。郝瑞芳认为“外寒内饮,肺气不足”可大致归为肺气虚寒证一类,患儿常以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症状。临床上还可以发现此类患儿,常有不耐风寒、易出汗、气短懒言等特点,素有晨起清咽、咳嗽等表现,咽部查体常可见鼻后滴漏清涕。

2 治则治法

现代医学关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诊疗,多以口服用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作为首选治疗方案[5],但因本病的治疗周期较长,部分家长容易产生对孩子长期服用西药是否存在副作用的忧虑。中医药治疗本病,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正确的遣方用药能在鼻鼽发作期缓解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能兼顾调节患儿体质,提高机体的内外御邪能力,在治疗理念和方法上有着其独到之处。

根据上述小儿鼻鼽的病证特征,郝瑞芳提出了此病是内外合邪,虚实夹杂之证的观点,其中的虚主要指肺气虚,实指风寒外邪及素有或新生之饮邪。治疗本病当以解表散寒,温阳化饮为主,稍佐益气收敛之品,运用小青龙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小青龙汤为中国医圣张仲景所创的著名经方,临床应用广泛,主要可用于肺系疾病和其他的系统疾病。原文中,张仲景就运用了小青龙汤治表寒兼水饮内停之证,如《伤寒论》第40条所言:“伤寒表不解……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方药基础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白芍、五味子。本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兼利水为君,发汗解表的同时,使得肺之饮邪从汗而解;桂枝以散寒通经,与麻黄相须为用,二者辛温,同气相求,与麻黄共奏发汗解表之功的同时温阳化气以利水饮之化;细辛为通鼻窍之要药,与干姜同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但内有痰饮,且脾肺本虚,如纯用辛温发散,恐更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收敛肺气,芍药和养营血敛阴以防发汗太过;半夏则发挥燥湿化痰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诸药互相作用,能起到解表散寒,温阳化饮通窍的效果。郝瑞芳强调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不可拘泥于主方,务必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再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加减化裁,如此才可显效。究其根本在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而本方药物较为温热,长期服用恐耗伤阴气的同时,亦可能转化为热证,故此时可以适当使用清热之品以制辛温太过之弊。若见面色萎黄,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脾气亏虚之证象,兼以健脾助运化水饮,可加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若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不足之证,建议温补肾阳以化饮散寒,可酌情加地黄、山药、山茱萸等。

3 验案举隅

朱某,男,8岁,2021年4月16日初诊。主诉:鼻塞、流清涕1月余。现病史:患儿1月前因外出受凉后出现发热、鼻塞、流涕伴轻咳,于外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治疗后热退未复,咳止,现仍鼻塞、流涕,量多质清稀,喷嚏频作,常于晨起较为明显,伴清咽、眼痒,无发热,纳尚可,夜寐欠安,二便调。既往有湿疹史,鼻炎史,平素易感冒,母亲有鼻炎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咽部稍红,鼻后滴漏稀水样涕,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血常规及CRP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肺气虚寒证。治法:解表散寒,温阳化饮。给予小青龙汤加减。处方:蜜麻黄5g、白芍10g、细辛3g、干姜6g、桂枝10g、五味子6g、清半夏10g、炙甘草6g、辛夷6g、白芷10g、苍耳子6g、薄荷6g、乌梅6g、玄参10g。3剂,每日1剂,水煎后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嘱减少外出玩耍,避风寒,清淡饮食,不适随诊。

2021年4月19日复诊,患儿此前诸症明显缓解,现晨起鼻塞,流清涕,遇风作嚏,偶清咽,无发热,饮食可,夜寐安,小便可,大便稍干,1次/日。查体:咽部稍红,鼻后滴漏少量白涕,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辨证同前,且因前方收效甚佳,暂不予更改主方,调整原方为蜜麻黄3g,细辛2g,去苍耳子、乌梅,继服4剂,用法如前。

2021年4月23日三诊:诉药后偶迎风流清涕、打喷嚏,无鼻塞、清咽,饮食可,夜寐安,二便调。查体如前。患儿鼻部症状明显好转,但其平素易感,鼻鼽为病,最易受寒引动,此时适逢春夏交替,故在散寒化饮的基础上,加以补益以固其本。处方:蜜麻黄3g、桂枝6g、干姜3g、细辛2g、白芍10g、五味子6g、辛夷6g、白芷10g、防风10g、炒白术10g、黄芪10g、黄芩10g、甘草6g。予7剂,用法如前。1个月后随访,患儿鼻鼽诸症未复发。

4 讨论

郝瑞芳认为小儿鼻鼽的临床常见证型较多,论及本病所涉及的脏腑则往往与肺脾肾三脏紧密相连,但以肺脏与本病发病最为相关,本病患儿多具有肺气虚的体质,这符合小儿“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主通调水道,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失司,津液输布异常故饮邪内生。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外邪易侵,内饮受邪气引动而聚于鼻窍,导致临床症状的反复发作。上述病案属本虚标实之证,本次发病诱因为外感风寒之邪,初诊患儿鼻鼽症状急迫,当以治标为主,用药侧重散寒解表,温阳通窍。二诊患儿较前明显缓解,故去苍耳子、薄荷,但查体仍可见鼻后滴漏之象,可见寒饮未尽,又因其大便偏干,恐温热、发散太过而伤阴,故稍减麻黄、细辛用量。三诊时患儿症状仅偶尔受风时发作,表寒已解,卫表不固,饮伏于内,当乘胜追击,重在益气温阳化饮,意在治本以预防病情反复。此外,郝瑞芳指出本病遣方用药多以温热之品,切忌忽略敛阴,因小儿为“纯阳之体”,邪气易从热化而催生他证,此时继予本法治疗则谬之千里,临床辨证定当仔细思量后方可用药。

猜你喜欢

清涕瑞芳散寒
微信在线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解表散寒 苏性舒畅
老赵和瑞芳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崔瑞芳
中药治疗鼻鼽临床举隅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Zhongji (CV 3) and Zusanli (ST 36) for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Gynecological Surg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