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郝瑞芳从“内外合邪”论治小儿鼻鼽经验

2022-11-19林云京郝瑞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1期
关键词:瑞芳散寒津液

林云京,郝瑞芳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0 引言

鼻鼽,西医学又称之为过敏性鼻炎,临床上以鼻痒、鼻塞、打喷嚏和流清水样涕四症为主要表现[1]。“鼽”的概念最早记载于西周的《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后于金元时期由刘完素对“鼽”与“嚏”进行明确区分,《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自此,“鼻鼽”才被多数医家认可为一个独立疾病。据统计,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达15.79%[2],其整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郝瑞芳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多年,认为小儿鼻鼽的主要病机是肺脾肾三脏虚损,内生伏饮,外邪趁虚内侵引动伏饮而发为本病。儿科临床工作中以外寒内饮,肺气不足最为常见,治宜解表散寒,温阳化饮,佐以益气,收效甚佳。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鼻鼽为病,责之内因外因二者。肺、脾、肾三脏虚损多被认为是本病发病的内因,因此三脏与鼻密切联系,此三脏阴阳失衡,滋生内邪,正气不足,御外无力;外因则多为外感风邪、寒邪或异气之邪,邪气内侵,引动伏饮,上犯鼻窍导致,亦有部分医家坚持火热致病之说。

1.1 脏腑功能失调

①肺:鼻为肺之官,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清浊之气呼吸出入的通道,肺气上通于鼻,与鼻共司呼吸,肺气虚则鼻窍闭塞不通。肺为华盖,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亦为娇脏,外合皮毛,与天气相通,故外邪入侵,无论自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均易犯肺而致病。肺气不足,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更加易受外邪所犯,以致肺脏阴阳失衡,宣肃功能失常,津液输布异常,从而滋生内饮,若津液受邪引动停聚于鼻窍,则可见鼻流清涕不止、鼻塞等症。

②脾:鼻尖位居面之中央,属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脏不行”则人的九窍均窒塞。脾气亏虚,运化能力不足,水液代谢失职,津液运行停滞,停聚日久,也可凝结生痰。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故肺失后天滋养,亦无法正常发挥宣发肃降功能,气机不利则津液集聚,化而为饮,故古人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不能宣散津液则津液不布,聚于鼻窍则流涕鼻塞并见发为鼻鼽。

③肾:肾脏乃先天阴阳之根源,金水相生,肾阳受损,子病及母,亦可导致肺的阴阳失衡。肾主纳气,为气之根,鼻之呼吸有赖于肺肾两脏的协同,若肾气不足或肾阳虚弱,则风寒之邪易由鼻窍而入。倘若肾之精气不足,纳气失职,亦会导致肺气受损,加之肾主水,为水之下源,下虚则上不实,津液输布失常,清涕则出。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鼻鼽为病,其根本在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脾、肾两脏虚损,皆可严重影响肺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以本病病机以肺脏亏虚为主,肺气不足,卫表不固,六淫邪气趁虚而入,正邪交争,束于皮毛,阳气无从发越,逆而向上喷出为嚏,内饮受邪而动,症见鼻塞流涕反复发作。

1.2 邪气致病

①风寒外侵:风寒邪气的侵入,是引起鼻鼽的重要因素。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伤人,耗伤阳气,影响正常生活。邪乃冬季之主气,故以冬季多见,但寒邪致病,四时节气皆可见,多因季节交替,乍暖还寒时,调护不当,感受寒邪。若素体阳虚,水冰地坼之时,更易受寒邪侵袭。寒性收引,若侵袭肌表,腠理闭塞不通,阳气为之郁遏不得宣泄,正邪相争,卫阳欲格邪外出则鼻痒,喷嚏连作。正如脾胃论中:“肺者……寒甚出浊涕,嚏不止”[3]。

②火热致病:火热致病,同样不受天气季节的限制,伤人致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火性炎上,火热之邪致病有向上趋向的特点,肺脏位属上焦,又为清虚之体,小儿肺脏更为娇嫩,对邪气的抵御能力较弱,更容易受火热之邪侵袭。《古今医统》的记录:“气逆冲上,火气炎上也……战栗摇动而……嚏呕,鼻中气痒而作声也。”更有部分医家认为“以火炼金,热极反化为水”。如何梦瑶《医碥》:“常流清涕名鼻鼽,肺热者,肺热则气盛,化水成清涕,其不为稠浊者,火性急速流,不及浊也。”

1.3 小儿发病特点

中国古代医书中专门论述小儿鼻鼽的并不多,且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也较为特殊,但本病基本病理病机却都包含于古代论述成人的著作中,这是因为儿童与成人之鼻鼽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灵枢·本神篇》中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可见古人认为鼻塞症状的发生与肺气虚弱密切相关。清代《辨证录·鼻渊门》云:“人有身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非脑漏也……”[4],此则表明古人认可肺气虚寒才是本病缠绵,发作时则流清涕的主要病机,其本质为肺脏阳气虚弱而内生饮邪。

郝瑞芳从小儿生理特点角度出发,结合多年儿科临床诊疗经验,总结出“外寒内饮,肺气不足”为最常见的小儿鼻鼽发病病机。其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则肺气虚,腠理疏松,相较成人而言更容易受风寒诸邪侵害。若肺脏受寒则气机壅滞,鼻窍不通,发为鼻塞、喷嚏;若正邪交争,则发鼻痒,风邪善行数变,故鼻鼽患儿的鼻痒、打喷嚏等症状具有突然发作,但短期内减轻的特征;肺主行水,肺气不行则津液停聚,聚而化饮,上犯鼻窍,可见清水样涕。外邪易去,饮邪独留,每遇风寒则再次为病,此为患儿症状每逢季节交替则复发,缠绵难愈的内在原因;风寒邪气犯肺则为发病的直接原因。郝瑞芳认为除四大主症外,此类患儿还可兼见畏风怕冷、自汗等肺气不足的症状。肺气不足,不能宣发卫阳温煦皮毛、肌膝,故见畏风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膝理不密,故见自汗;肺失宣降,肺气不利,发为咳嗽,饮邪留恋,则咳痰清稀。

参考《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常将小儿鼻鼽分为肺气虚寒证、肺经伏热证、脾气虚弱证和肾阳不足证4种主要证型[5]。郝瑞芳认为“外寒内饮,肺气不足”可大致归为肺气虚寒证一类,患儿常以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症状。临床上还可以发现此类患儿,常有不耐风寒、易出汗、气短懒言等特点,素有晨起清咽、咳嗽等表现,咽部查体常可见鼻后滴漏清涕。

2 治则治法

现代医学关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诊疗,多以口服用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作为首选治疗方案[5],但因本病的治疗周期较长,部分家长容易产生对孩子长期服用西药是否存在副作用的忧虑。中医药治疗本病,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正确的遣方用药能在鼻鼽发作期缓解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能兼顾调节患儿体质,提高机体的内外御邪能力,在治疗理念和方法上有着其独到之处。

根据上述小儿鼻鼽的病证特征,郝瑞芳提出了此病是内外合邪,虚实夹杂之证的观点,其中的虚主要指肺气虚,实指风寒外邪及素有或新生之饮邪。治疗本病当以解表散寒,温阳化饮为主,稍佐益气收敛之品,运用小青龙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小青龙汤为中国医圣张仲景所创的著名经方,临床应用广泛,主要可用于肺系疾病和其他的系统疾病。原文中,张仲景就运用了小青龙汤治表寒兼水饮内停之证,如《伤寒论》第40条所言:“伤寒表不解……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方药基础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白芍、五味子。本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兼利水为君,发汗解表的同时,使得肺之饮邪从汗而解;桂枝以散寒通经,与麻黄相须为用,二者辛温,同气相求,与麻黄共奏发汗解表之功的同时温阳化气以利水饮之化;细辛为通鼻窍之要药,与干姜同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但内有痰饮,且脾肺本虚,如纯用辛温发散,恐更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收敛肺气,芍药和养营血敛阴以防发汗太过;半夏则发挥燥湿化痰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诸药互相作用,能起到解表散寒,温阳化饮通窍的效果。郝瑞芳强调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不可拘泥于主方,务必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再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加减化裁,如此才可显效。究其根本在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而本方药物较为温热,长期服用恐耗伤阴气的同时,亦可能转化为热证,故此时可以适当使用清热之品以制辛温太过之弊。若见面色萎黄,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脾气亏虚之证象,兼以健脾助运化水饮,可加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若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不足之证,建议温补肾阳以化饮散寒,可酌情加地黄、山药、山茱萸等。

3 验案举隅

朱某,男,8岁,2021年4月16日初诊。主诉:鼻塞、流清涕1月余。现病史:患儿1月前因外出受凉后出现发热、鼻塞、流涕伴轻咳,于外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治疗后热退未复,咳止,现仍鼻塞、流涕,量多质清稀,喷嚏频作,常于晨起较为明显,伴清咽、眼痒,无发热,纳尚可,夜寐欠安,二便调。既往有湿疹史,鼻炎史,平素易感冒,母亲有鼻炎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咽部稍红,鼻后滴漏稀水样涕,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血常规及CRP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肺气虚寒证。治法:解表散寒,温阳化饮。给予小青龙汤加减。处方:蜜麻黄5g、白芍10g、细辛3g、干姜6g、桂枝10g、五味子6g、清半夏10g、炙甘草6g、辛夷6g、白芷10g、苍耳子6g、薄荷6g、乌梅6g、玄参10g。3剂,每日1剂,水煎后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嘱减少外出玩耍,避风寒,清淡饮食,不适随诊。

2021年4月19日复诊,患儿此前诸症明显缓解,现晨起鼻塞,流清涕,遇风作嚏,偶清咽,无发热,饮食可,夜寐安,小便可,大便稍干,1次/日。查体:咽部稍红,鼻后滴漏少量白涕,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辨证同前,且因前方收效甚佳,暂不予更改主方,调整原方为蜜麻黄3g,细辛2g,去苍耳子、乌梅,继服4剂,用法如前。

2021年4月23日三诊:诉药后偶迎风流清涕、打喷嚏,无鼻塞、清咽,饮食可,夜寐安,二便调。查体如前。患儿鼻部症状明显好转,但其平素易感,鼻鼽为病,最易受寒引动,此时适逢春夏交替,故在散寒化饮的基础上,加以补益以固其本。处方:蜜麻黄3g、桂枝6g、干姜3g、细辛2g、白芍10g、五味子6g、辛夷6g、白芷10g、防风10g、炒白术10g、黄芪10g、黄芩10g、甘草6g。予7剂,用法如前。1个月后随访,患儿鼻鼽诸症未复发。

4 讨论

郝瑞芳认为小儿鼻鼽的临床常见证型较多,论及本病所涉及的脏腑则往往与肺脾肾三脏紧密相连,但以肺脏与本病发病最为相关,本病患儿多具有肺气虚的体质,这符合小儿“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主通调水道,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失司,津液输布异常故饮邪内生。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外邪易侵,内饮受邪气引动而聚于鼻窍,导致临床症状的反复发作。上述病案属本虚标实之证,本次发病诱因为外感风寒之邪,初诊患儿鼻鼽症状急迫,当以治标为主,用药侧重散寒解表,温阳通窍。二诊患儿较前明显缓解,故去苍耳子、薄荷,但查体仍可见鼻后滴漏之象,可见寒饮未尽,又因其大便偏干,恐温热、发散太过而伤阴,故稍减麻黄、细辛用量。三诊时患儿症状仅偶尔受风时发作,表寒已解,卫表不固,饮伏于内,当乘胜追击,重在益气温阳化饮,意在治本以预防病情反复。此外,郝瑞芳指出本病遣方用药多以温热之品,切忌忽略敛阴,因小儿为“纯阳之体”,邪气易从热化而催生他证,此时继予本法治疗则谬之千里,临床辨证定当仔细思量后方可用药。

猜你喜欢

瑞芳散寒津液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A Puppet of Men An Analysis of Ophelia in Hamlet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胃泰灵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