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热致病”论治痛风
2022-11-18熊小花杨柳王莘智
熊小花 杨柳 王莘智
【摘 要】 痛风基本病因病机为人体正气不足,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蕴,热邪扰动,痹阻肢体经络气血,局部气血不通不荣,从而引发痛风。在其致病过程中,痰热之邪起关键作用,决定着发病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及最后的病理转归,瘀血因素贯穿其中。因此,临床治宜清热化痰、祛痹通络,兼顾利湿行瘀、扶助正气,疗效甚好。
【关键词】 痛风;痹证;痰热;瘀血;医案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肾损害等。本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妇女,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呈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1%~3%[1-3]。
中医学中,“痛风”病名首见于金元时期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论》,认为其病机为:“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冷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由此可见,西医学的痛风与中医学的“痛风”同名而异义[4]。临床表现为急、慢性关节炎时,属于中医学“浊瘀痹”“热痹”“历节病”“痛风”等范畴;以尿路结石、肾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属于中医学“石淋”范畴;以痛风肾病为主要表现时,属于中医学“水肿”“尿血”“关格”范畴[5]。目前,从“痰热”论治痛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故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痰热侵袭为病因之长
中医学认为,痛风属“痹证”中“热痹”范畴[6],多由热邪侵扰所致,但在临床中常常忽略了“痰”这个病理因素。在朱丹溪首创“痛风”之名时,便谈及“百病皆因痰作祟”“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此后,李时珍也提“痰生百病食生灾”。足见痰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西医学认为,痛风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有研究经多元回归分析认为,痰湿体质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最大,且呈正相关[7];丁宇康等[8]研究得出痛风的病理因素热在急性期多见,瘀在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多见。可见痰、热在痛风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要致病作用,且瘀贯穿其中。因此,笔者认为,痰热合邪、瘀阻其中,外侵肢体、内流关节,故发痛风。
2 病机探讨
2.1 急性发作期——湿热内结,痹阻经络 中医学认为,痹证有多重病因,“痛风”则恰如《中藏经·论肉痹》所云:“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油腻之品滋腻伤脾碍胃,脾胃失于运化则清不升浊不降,于中焦久酿则化热,热邪内舍于血则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运行不畅而生瘀,热邪夹水谷之湿而壅遏机体,湿热内结,湿性趋下、黏滞,于关节衔接、血流丰富处更易留滞;加之瘀血不行,痹阻经络气血,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故发痛风。而西医学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时,血液中快速流动的白细胞变为在血管壁上慢速转动运行[9],由于尿酸盐结晶趋化白细胞,使白细胞附于内皮上,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出现变形后的细胞不断移动,最终到达周围组织中,开始逐渐吞噬细菌、代谢产物和免疫物等,且释放一定量的溶酶体酶、化学介质以及毒性自由基,最终造成组织肿胀、疼痛[10]。
2.2 间歇发作期——痰瘀内蕴,热扰则发 《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云:“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痛风间歇期病机之本为脾虚,致病之本为湿、痰、瘀,治疗以健脾利湿助运、化痰祛瘀通络为原则[11]。而笔者认为,早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肥甘化热已生痰浊之邪,滋腻热结已生瘀滞之机,急则治标,痛止而痰浊内伏、瘀滞内脏,伏邪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流滞于脏腑,伺机而发。因此,疾病间歇之时,痰浊、瘀阻隐匿体内,若轻易放纵,妄恣随性,而不畅达周身气血、强健体魄,使正气存内,则易受外感六淫侵扰,热扰则发。
2.3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痰浊凝滞,热灼重瘀 中医学认为,痰饮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又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新生的病理产物,因此,痰饮致病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疾病加重和病情进展[12]。而瘀血一旦形成,停积体内,不仅影响气机血脉运行,加重原有病症,尚使新血无可复生。痰热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而到了疾病后期,痰浊久留,热侵则发,循环往复,热炼液成痰,痰郁久化热,病情愈加缠绵反复、难以控制。疾病每发则见痰热搏结,痰阻气滞则血瘀更甚,热灼津液则瘀血愈加,至疾病后期,痰热瘀三邪反复累积,痰熱愈凝,瘀阻愈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局部,难以及时消散,使局部病位刺痛、固定不移,产生癥积瘕块,西医称之为痛风石。
3 治法方药
中医治则概需遵循痹证治疗,以“祛邪通络、宣痹止痛”为治疗大法,且“痛风”以痰热致病为主要病机,瘀阻贯穿其中,故仍需随证治之。初发急性期患者多体质尚强,正气尚充,致病以饮食不慎后湿热之邪偏盛为主,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三仁汤、四妙散一类。然而,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痛风多发于腹型肥胖、痰湿体质的中青年男性,故急性期痰湿因素亦不可忽视;同时,痰湿热邪均可影响气机血行,若不及时佐以行气活血之品,则祛邪之后尚留寇于体内,病难痊愈。故临证应根据患者舌脉症,佐以祛痰理气化瘀之品以防痰邪流滞、气滞血瘀,如贝母、栝楼、郁金、川芎等。至疾病间歇期患者无关节剧烈疼痛等不适,但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体内仍有痰瘀内蕴,甚者外邪稍加引动则可再次发作,故间歇期宜清除伏邪,改善体质。治宜化痰通络、行瘀散浊,方用二陈汤、桃红四物汤之属,驱逐伏邪之外尚可注意稍加清热利湿补虚,佐以荷叶、车前草、黄芪、甘草之类,不仅使痰湿得化,亦可培补正气,减少复发。慢性期患者,久病正气已虚,无力抗邪,痰热之邪多次扰动血脉,加重原有瘀滞,痰热瘀邪久留体内,阻碍脏腑气机,肾气化不利则易生水肿,封藏失职则精不内守,精消髓减则诸病难瘥,疾病难愈。治宜补益脾肾、行瘀消癥,方用茯苓丸、大黄䗪虫丸之类;配合桔梗、熟地黄、山药等扶正化痰之品,疗效更佳。同时,使用上述治法之时,无论何时,均需兼顾舒筋通络。
4 预后调护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关节炎,虽然可以治愈,但在现代少有达到无需服药、终身不发、无其他系统累及的病例;更多的是不规范、不规律、不积极治疗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降低。所以,对于疾病的预后调护,显得极为重要。庞亚飞等[13]研究显示,男性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为高血压病,其次为肥胖症、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中医学认为:“肥人多痰湿。”《素问·奇病论篇》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首先要注重饮食调护,有少数患者体内痰热之邪尚不壮盛,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即可奏效。其次是运动防治,中医学认为:“以不疲劳为度。”古代便有导引、五禽戏助强健体魄,使气血流通、痰热自除。再次是情志疏导,时有疼痛折磨,加之长期服药,久病难以根治,情志易趋忧思躁怒,因此,“节喜怒”“减思虑”有利于疾病向愈。最后是避外感六淫侵袭,外邪易引动伏邪,加重疾病,因此,注意调节内外环境、避免过寒过热等。综合而言,痛风患者应注意保暖、节制饮食,并加强自身锻炼、护理及心理疏导,以改善预后。
5 小 结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已不再是一种“富贵病”,西医仍难以做到完全治愈,中医将其视为优势病种。归根结底,中医深刻地认识到痛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痰热致病、瘀阻其中,痰热是关键因素,而瘀血贯穿全程。痰热内扰,则气血不畅,瘀血内流,则痹阻关节,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故中医辨证论治,治宜清热化痰、祛痹通络,同时兼顾利湿行瘀、扶助正气,佐以随症治之,配合诸多调护之法,疗效甚优。
参考文献
[1] 许飞,肖勇洪,周文强,等.中医对痛风的认识[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5):62-64.
[2] 秦天楠,艾元飘,汪学良,等.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8):72-75.
[3] 崔淑芬,魏合成,田志莲,等.张家口地区蔚县职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调查[J].临床荟萃,2014,29(9):1028-1029.
[4] 方勇飞.痛风病名考据[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1):53-55.
[5] 邹耀武.从痰浊瘀毒辨治痛风性关节炎[J].光明中医,2021,36(15):2608-2609.
[6] 佟颖,许雅萱,金汤,等.痹宁胶囊治疗湿浊瘀热型痛风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5):1-4,10.
[7] 师晓毅.高尿酸血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复方土茯苓颗粒干预作用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8] 丁宇康,喻建平,莫丽莎,等.痛风性关节炎与湿热浊瘀互结病机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3):73-75.
[9] SCIRÈ CA,CARRARA G,VIROLI C.Development and first validation of a disease activity score for gout[J].Arthritis Care Res(Hoboken),2016,68(10):1530-1537.
[10] FINKENSTAEDT T,MANOLIOU A,TONIOLO M.
Gouty arthritis: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act of dual-energy CT[J].Eur Radiol,2016,26(11):3989-3999.
[11] 馮君,刘建和,冉俊宁,等.从痰、瘀、虚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病机[J].陕西中医,2020,41(2):217-219.
[12] 刘芬芬,羊维,黄琳,等.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治疗策略[J].中医杂志,2015,56(6):475-477.
[13] 庞亚飞,敖扬坤,孔瑞娜.男性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伴发代谢性疾病和骨代谢情况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21,38(8):558-559.
收稿日期:2022-03-11;修回日期: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