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11-18黄巧任毅侯涛廖行伟尹时华
黄巧 任毅△ 侯涛 廖行伟 尹时华
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已经提出了许多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血管紊乱、微循环衰竭和免疫介导[1]。有研究表明血小板与淋巴细胞之比(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NLR)是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指标[2],而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有效地结合了PLR和NLR两个指标,能全面反映宿主全身炎症程度及免疫状态,其计算方法为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SII在突发性聋疗效评估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突发性聋与NLR、PLR和SII的关系,探讨这三个指标预测突聋预后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根据《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以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突发性聋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且为首次治疗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无类固醇治疗史。排除标准:任何急性炎症性感染、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肝病、肺病、传染病(例如梅毒)、免疫学疾病、脑梗塞、血液病,以及任何耳科疾病(例如:慢性中耳炎、耳硬化症、听神经瘤、耳外伤史和梅尼埃病),服用类固醇激素、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或有近期输血病史的患者。
按疗效分组,100例患者中有效组59例,无效组41例。有效组中男23例,女36例,低频下降型20例,高频下降型13例,平坦型10例,全聋型16例;无效组中男21例,女20例;低频下降型3例,高频下降型11例,平坦型10例,全聋型17例。
1.2研究方法
1.2.1外周血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采集所有受试者空腹外周血,然后进行常规血细胞分析,获得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绝对计数,并计算NLR、PLR和SII。
1.2.2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根据《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接受以下治疗:连续6 d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 3 d+5 mg 3 d);连续10 d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平坦型和全聋型患者除了上述治疗外还额外静脉滴注巴曲酶注射液,高频下降型合并有耳鸣且无禁忌症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10 ml,连用5 d。
1.2.3纯音听阈检测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250、500、1 000、2 000、4 000和8 000 Hz的气骨导听阈值,根据《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3]的疗效评估标准,将痊愈、显效和有效患者归为有效组,无效患者归为无效组。
2 结果
2.1影响突聋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突发性聋预后与听力分型、听力损失程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SII有关(P<0.05),而与初诊时间(病程)、住院天数、性别、年龄、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PLR无关(P>0.05)(表1)。
2.2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对听力分型、听力损失程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SII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OR=2.477,95%CI 1.493~4.110,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OR=1.803,95%CI 1.170~2.779,P<0.05)、NLR(OR=2.865,95%CI 1.208~6.791,P<0.05)、SII(OR=1.897,95%CI 1.031~3.393,P<0.05)对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2.3影响突发性聋预后因素的ROC曲线分析 ROC曲线显示,白细胞计数的截断值为7.4×109/L,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62.7%;中性粒细胞的截断值为7.15×109/L,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69.5%;NLR的截断值为5.495,敏感度为87.8%,特异度为61%;SII的截断值为1 724.33,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79.7%(图1、表3)。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表2 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表3 ROC曲线分析结果
3 讨论
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慢性炎症会导致微血管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耳蜗缺血的风险[4]。耳蜗的血液供应主要依赖迷路动脉,而耳蜗毛细胞耗氧量高,对缺氧的耐受性差,因此,缺氧时内耳极易发生循环系统改变。已有研究表明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PLR为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4-7]。本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为突发性聋独立危险因素;而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P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Ulu研究结果一致[8,9]。
NLR是心血管疾病发展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LR与胆道动脉硬化伴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研究[10,11]发现突发性聋患者的NLR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eo等[6]报道突发性聋患者的NLR和PLR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NLR较高表明发生了局部微动脉血管炎症,涉及迷路动脉;而SII综合了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计数的炎症相关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综合免疫和炎症情况[12,13]。SII被证明是预测肿瘤和其他炎症性疾病临床结果的有用指标,并引起了很多研究的关注[13-15]。突发性聋病因可能与慢性炎症有关,本研究中无效组的SII高于有效组,SII预测突聋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70%以上(AUC=0.800,P<0.001),其截断值为1 724.33,高SII患者预后较差,其可能为突发性聋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Ulu研究结果一致[9]。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炎症呈正相关,已被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16],SII计算方法为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SII升高是由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血小板计数增加和/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在炎症期间减少会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诱导氧化应激,促进细胞凋亡,从而聚集炎症,促进疾病的发展[17]。而随着全身炎症的发生,血小板增加、聚集、粘附、募集和释放的过程形成恶性循环,加剧炎症的损伤,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血小板是动脉粥样硬化中积极参与的细胞群,也是炎症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关键交联[18]。因此,SII升高说明炎症活动增加,导致微血管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耳蜗缺血的风险。本研究无效组治疗前SII高于有效组,说明其耳蜗微血管局部炎症更严重。因此,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发挥抗炎作用并减少涉及迷路动脉的微血管局部炎症反应,取得令人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总之,NLR和SII 升高可能为突发性聋预后不良的因素,且对突发性聋预后的预测效果较好。鉴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研究结论尚需要更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