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智慧救助体系让民生兜底保障更有温度
2022-11-18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
☉ 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
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以全国“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为契机,统筹推进一体化集成、智能化研判、网格化联动、社会化动员、制度化运行的“五化”智慧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加强信息化和大数据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一体化集成:救助申办更加便捷
家住金坛区西城街道丽锦家园的胡女士家中发生了火灾,经济损失高达30余万元。社区网格员帮助胡女士通过“我的常州”手机APP登录了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并申请了急难型临时救助,信息快速流转至街道民政人员处,几个工作日内胡女士就收到了3000元救助金。
社会救助“加速度”,民生保障有力度。常州市民政局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为统筹,牵头全市社会救助职能部门共同打造“一门受理+一网通办”的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将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依托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整合救助业务,建立了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以及各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综合性业务系统,14个救助部门的32项业务都可在线申请办理。通过业务集成实现资源集聚,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汇集各方资源,建立政府救助资源库、救助对象和资金数据库、社会力量救助资源库,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搭建了供需对接平台。与此同时,市民政局推动将救助项目服务和管理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固化,使救助流程有规可依、救助项目有章可循、救助标准有据可查,实现科学规范救助。
智能化研判:救助覆盖更加精准
“感谢社区对我的关心,这两笔救助金,真帮了我大忙了。”日前,家住天宁区的居民小邵向上门走访的社区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
小邵的母亲突发疾病生活无法自理,通过司法考试不久的小邵毅然辞去了工作,在家照顾母亲。在街道的宣传下,小邵登录了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提交了诉求反映。平台通过“智能研判”功能初步分析出小邵的家庭情况符合支出型贫困临时救助、慈善助医和就业援助三项救助政策,并将信息推送给了对应部门的工作人员,小邵先后领取到了两笔救助金,合计约3500元。
小邵的经历,是常州智慧救助体系惠及困难群众、以解“燃眉之急”的一个缩影。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实时对接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历史救助资源数据库,打通数据链条,实现了救助方式的智能筛选研判,提高了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困难群众登录“江苏政务服务”“我的常州”APP或者扫描“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二维码进入救助平台后,只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等基础信息,反映诉求即可一键申请救助。系统智能研判、自动精准匹配救助政策,并实时对接推送相关救助部门办理。
不仅如此,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与医保系统对接,通过对当年大额医疗费用支出对象的自动预警,构建返贫监测预警体系,主动发现因病致贫对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预警范围覆盖全市3万多低收入人口。
此外,充分运用救助大数据,监控分析救助项目、救助对象、救助资金、居民反馈、业务推送、部门办理、警示预警等指标,也为民政部门政策优化和制度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网格化联动:救助网底更加密实
日前,溧阳市社渚镇河口村专职网格员王琴根的手机收到信息,提示所辖网格内一名困难群众出现了“医疗预警”情况,王琴第一时间来到虞先生家里。原来,虞先生不慎摔倒导致腰部和背部骨折,已经住院治疗半个多月,医疗支出较高,其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王琴根通过手机APP提交了救助申请,虞先生很快就领取到了5000元的临时救助金。
常州市民政局抓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和网格化社会治理集成改革的契机,联合市政法委打造“网格+社会救助”体系,将社会救助相关工作列入网格化管理入格事项,形成“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工作模式。一方面,建立联动工作细则,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业务培训,全市13000多名网格员以社会救助辅导员的身份融入社会救助服务体系,拓展了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的主体和渠道。另一方面,实时联通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联动指挥平台,把低收入人口和医疗预警信息按照对应网格推送至网格员手机,实现了对易返贫户、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等困难群体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平台互联以来,累计向网格员推送困难群众走访信息25000多条,推送大额支出预警信息2000多条,接收网格员走访反馈信息近8000条。
社会化动员:救助服务更加多元
天宁区青龙街道青龙苑北区社区和青龙苑南区社区是拆迁安置小区,困难群众人数较多。在常州市社会救助服务联盟的统筹下,社区的网格员通过上门走访的方式收集了30多户社区困难家庭“微心愿”,相关信息核实后在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进行了发布。服务联盟中的市女企业家协会在看到信息后迅速协调资源,第一时间完成了全部“微心愿”的认领。
截至目前,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微心愿”的方式为近200户困难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社会融入、精神慰藉等非物质类帮扶。
常州市民政局秉承“多元参与+精准对接”的理念,在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设立“社会参与”模块,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在供给端,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联盟,吸纳近100家社会组织、爱心单位参与,在线发布物质帮扶、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帮扶项目;在需求端,建立困难家庭“微心愿”发布制度,在线发布困难群众帮扶信息,供爱心组织和个人认领。与此同时,建立基层社会救助服务站点、网格员条线、社会力量三方参与的信息共享机制,将困难群众的动态监测、定期走访、上门摸排等数据信息及时反馈给参与帮扶助困的社会力量,为社会救助的多元参与提供精准的信息指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救助,实现了政府救助兜底保基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促提升的良好互动。
制度化运行:救助更加常态长效
智慧救助长效化、常态化,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常州市民政局积极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救助协作机制创新,为智慧救助体系的运作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推动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优化33个成员单位的救助职责和任务清单,并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加强部门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推行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一证一书”即可申请救助,实现困难群众“只需跑一次,无须开证明”。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整合成立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着力打造所辖市(区)救助分中心、镇(街道)救助服务站、村(社区)救助服务点,形成衔接互通的四级服务网络,全面保障智慧救助体系的常态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