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意识对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重要性分析与研究
2022-11-18孟庆海
孟庆海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融媒体时代到来,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面对新兴媒体的激烈竞争,为保持自身的市场占有地位,要求新闻编辑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策划意识和职业素养,在新闻采访和策划制作过程中发挥专业素养,制作出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视新闻节目,提高电视新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编辑记者在新闻采访与策划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保证电视新闻节目质量,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使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包围中脱颖而出,延长节目寿命。
一、培养策划意识对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重要性
(一)能力提升与节目质量升级需求
电视新闻节目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短平快的新闻消息播出类节目,在单位时间内集中报道当天的热门新闻消息;另一类为深度跟踪报道类新闻节目,在播出新闻的同时同步播出采访过程和采访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受众对节目的质量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编辑记者在工作中需要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在原有的报道中不断扩大其内涵并坚持向外延伸,为新闻报道赋予思想,让新闻节目质量满足受众需求[1]。
编辑记者在工作中为保证节目质量,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在新闻采访、文稿撰写、编辑新闻资料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策划意识,针对受众的喜好和需求以及舆论引导方向合理安排材料,规划采访进程,保证采访内容深刻,能够引人思考。新媒体新闻报道走向碎片化发展方向,优势在于碎片化的新闻报道缩短了篇幅,方便受众快速浏览了解新闻内容,但过短的篇幅也意味着新媒体从业人员难以对新闻线索进行深度挖掘。针对这一特点,新闻编辑记者可以在保证新闻播放快节奏的基础上追加深度报道,突出电视新闻节目的完整性和深入性,保证新闻节目质量。
(二)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提升节目收视率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新闻媒体与电视新闻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年轻群体偏好使用手机获取新闻资讯,电视媒体在这一方面处于天然劣势,为提高节目吸引力,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编辑记者需要具备策划能力,在整合新闻资源的同时详细分析受众需求,保证节目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社会舆论,始终如一地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策划意识的关键作用在于对事物的系统性分析和针对性调整,在前瞻性调整中增强节目的感染力,满足观众需求。以新闻编辑记者工作为例,在开始工作前,编辑记者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目标:保证节目获得更高收视率。确定目标后需要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如受众的情感敏感点和求知方向等,调查了解受众关注热点,根据以往调查结果中受众的年龄结构策划新闻主体,例如年龄较大的观众喜爱民生新闻和文化新闻,青年群体的关注点倾向于热点新闻和国际新闻,明确新闻内容和新闻主题后,寻找对应类型的新闻线索。了解到新闻内容后,多方对比确定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根据预设的主题思想剪辑新闻内容,在新闻报道中突出重点,合理引导受众的情绪,保证新闻节目的感染力渗透到观众的内心,提高节目收视率[2]。
二、策划意识表现途径
(一)新闻材料收集
在新闻材料收集过程中进行策划,能够帮助新闻编辑记者在数量众多的新闻线索中选出符合受众需求的热点新闻线索;在采访过程中预先做好策划,帮助记者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了解新闻事实,证明收集的新闻材料的真实性,保证新闻报道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让电视新闻节目成为传递真实社会信息的平台。此外,在收集新闻材料的同时,有规划地收集同类新闻材料能够促进新闻节目内容的整合,将关联性内容联系在一起,方便进行系列性报道。
(二)确定新闻选题
新闻选题决定着新闻报道涉及的社会领域,决定新闻能够吸引的观众,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收视率。在新闻选题中进行前瞻性策划,能够促使编辑记者实时了解社会群众的思维关注点,将新闻事件与民众的想法连接在一起,聚焦观众关注热点,使新闻节目成为人民群众的发声平台。以电子游戏新闻主题为例,电子游戏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形式,愉悦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部分学生因沉迷电子游戏而荒废学业,在电子游戏中过度消费充值影响了部分家庭的正常生活,针对这一情况制作播出新闻节目,可以分别采访支持电子游戏发展和阻碍电子游戏发展的相关人员,整理采访报道,抓住受众关注热点,阐述电子游戏的利弊[3]。
(三)新闻编辑制作
新闻编辑制作质量影响着观众的收看体验,包括新闻画面是否流畅、报道内容前后衔接是否顺畅、字幕是否准确、配乐是否符合新闻内容等。在新闻编辑制作中进行策划,编辑记者作为新闻节目的制作人应了解和熟悉各类新闻画面制作技术和声音处理技术,根据电视台现有的技术条件制作新闻节目,保证新闻节目呈现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要求编辑记者在节目中发表的想法和观点始终与舆论宣传要求相符合。而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制作上,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编辑记者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学习吸收新媒体新闻节目优势特点,在新闻制作中适当融入个人情感,让节目“落地”,记者与观众在编辑采访中产生共情,以此提高观众对节目的认可度。
三、培养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策划意识的策略
(一)提高现场互动环节比重,培养策划意识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交流传递越发便利,观众在新闻信息的接收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接收新闻信息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记者在工作中需要从新闻编辑制作入手,迎合观众的需求和呼声,改革新闻内容。分析新闻市场发展状况以及观众收看新闻节目各个环节的时长等数据信息,在新闻评论交流区中了解群众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求,结合新闻受众在评论区中的呼声,适当增加现场采访互动环节在新闻节目中的占比,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
增加采访互动环节在新闻节目中占据的比重,新闻编辑记者在开始采访前必须先确定本次采访的主题和采访问题,确定采访提问的脉络和各项现场活动,在现场采访中尽可能多提问多发言,必要时记者可将自身角色代入到观众视角当中,模拟观众想法结合现场情况提出问题,让问题内容与观众求知需求保持一致[4]。
此外,采访互动环节的质量与电视摄像水平存在直接关系,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应提前与摄影师做好充分沟通,要求摄影师充分掌握记者的采访意图和倾向性,在摄影中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和记者的发言调整摄录方式,融入自身思考,将采访节目中的小细节展示出来,保证拍摄质量。如在央视新闻《美丽中国乡村行》系列栏目关于《关注查干湖冬捕》新闻节目中,现场记者在采访时为凸显鱼类的肥美,尝试对比人脸和鱼脸,摄影人员在此时拉近镜头距离,照顾到观众观感的同时,也提高了现场采访互动环节的质量。
在后续节目制作中编辑记者应重新浏览所有拍摄记录,以策划性思维分析确定观众喜爱的新闻内容,调整新闻采访节目的时间占比,突出观众喜爱的内容,保证新闻采访质量符合受众需求。
(二)提高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度,加强政策理论水平
新闻记者策划意识的培养要注重提前规划。考虑到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接触事物的领域较为广泛,为保证采访内容质量,提高新闻主题科学性,应在开始前根据新闻线索模拟多个新闻主题,结合主题学习相关知识内容,保证采访内容触及新闻事件核心。为此,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应提升自身对社会敏感事件、话题事件的敏感度,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如:军事类节目提前准备,了解采访重点和基本军事概念;农业类节目可提前拨打电话了解基本情况,提前接触采访内容,消化整理其中的农业专业知识,在现场正式采访中明确提问方向,让观众快速了解农业技术前沿资讯[5]。
在追逐社会热点事件、策划采访活动的过程中,部分编辑记者因过分追逐收视率忽视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要求,导致部分新闻报道存在失实或片面性情况,激起社会负面舆论或群众恐慌情绪。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新闻编辑记者在追求社会热点和新闻关注度的同时,应规范职业道德,认识到个人言行对群众的引导作用,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在工作中积极学习党政国家方针,在党政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开展编辑采访工作,坚持正面引导,还原事件真相。
为确定观众需求,编辑记者在工作中应树立大数据意识,以大数据思想综合分析各类热点新闻的特征,在热点新闻事件中探索其共性特征,了解群众喜好,打造出兼具时政性和社会性的新闻媒体节目。在新闻选题、资料搜集、新闻编排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讲述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让新闻节目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6]。
(三)提升新闻材料写作水平,保证新闻质量
编辑记者在工作中需要结合采访内容撰写新闻材料,并在节目制作前对材料进行二次创作,为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节目,使电视新闻节目获得流量,新闻编辑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策略意识,在采访编辑中树立大局观念,在同质化的新闻消息和采访内容中抓住其中的关键性差异,围绕差异性内容深化新闻事件的信息,在后续的新闻材料的二次创作中将自己的观念和看法融入其中,让编辑记者与观众在新闻节目中产生情感共鸣,让新闻节目“接地气”,凸显新闻事件的立意和高度,保证新闻节目的创新性,在与同类型新闻节目的竞争中取得优势[7]。
在新闻材料分析、整合、创作过程中,编辑记者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写作水平,保证所写新闻材料能够展示在各个文化层次的观众面前;另一方面,记者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应认识到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存在的差异,在新闻材料创作前预先了解地方的特色文化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根据民众的情况和接受力对新闻材料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新闻节目贴近各地居民生活,提高新闻节目的播出质量。
(四)优化节目编排形式,激发观看欲望
新闻编排环节是新闻节目制作的最后环节,编排质量直接决定着受众的观感,决定节目的收视率。为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节目播放的同时与观众进行有效互动,编辑记者在工作中应积极运用策划意识,将个人风格融入到节目当中,在编排上适当调整新闻节目的播放节奏,保证新闻内容以集约化、扁平化、梯次化、多元化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流程设计上,抓住节目播出的中间空白时间与观众进行互动,互动问题应与新闻内容相关联,让观众能够在互动中发问,说出自己在看到新闻内容后的真实想法,提高群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度。此外,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的突出重点存在一定差别。如:专题访谈关注的是某一类问题,节目内容除采访外,引入各类专家学者的建议和讨论,帮助观众正确了解问题本质;新闻调查类节目主要指对新闻线索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深度追踪指针对某一类新闻事件进行长期、深入的走访调查。不同类型的节目的编排形式存在一定差异,编辑记者在工作中应详细区分不同新闻事件的特征,编排节目形式,保证节目质量。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网络新闻媒体新闻节目的持续时间普遍在1-2分钟左右,突出短、平、快的特点,在短时间内快速将新闻内容传递给观众。与之相比,电视新闻节目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通常一段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放时间会保持在20分钟左右。为保证电视新闻节目对观众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在不改变时间长度的前提下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新闻编辑记者在节目编排中应突出节目层次,分析哪些新闻事件的价值更高,舆论引导意义更加突出,在节目排布上抢占时效,先声夺人,将其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新闻内容(如: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等),安排在节目的中后段,并在播放新闻节目中积极应用虚拟演播室、三维动画等技术,提高节目内容的丰富性,避免单一演播画面增加观众疲劳感,保证新闻节目的价值性与时效性[8]。
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注重培养自身策划意识,在工作中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结合观众喜好制定编辑采访方案,在电视新闻的选题、采访、材料编辑和节目编排中做好准备,保证播出的新闻节目与大众的需求相符合,提高节目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