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监测下臀位外倒转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11-18陈琳
陈 琳
(新余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江西 新余 338000)
臀位外倒转能够将臀位及混合臀先露的胎儿通过手法复位转为头位,从而让孕妇可以经由阴道顺产,从而避免因胎位不正而导致的剖宫产术发生[1]。随着当前医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非必要剖宫产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使得其带来的母婴预后风险不断增加,仅仅通过剖宫产来对臀位或混合臀先露位胎儿进行处理虽然可能降低母婴预后不良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并发症,故而不是最好的选择,临床还应该探寻更优的方式来对胎位进行改变,故而在临床上推广臀位外倒转术十分必要[2]。从2000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发布第一版臀位倒转指南开始,就意味着该项技术已经渐趋成熟,并逐渐开始在国内应用[3]。故而本研究收集在新余市人民医院接收治疗的5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B超监测下臀位倒转术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3月在新余市人民医院接收检查的单臀或混合臀先露孕妇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臀位外倒转意愿将其进行分组,将25 例同意接受臀位外倒转的孕妇纳入观察组,另25例孕妇为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嘱其可采取膝胸卧位操或者艾灸至阴穴对胎位进行转正。观察组:年龄 22~ 36 岁,平均(28.15±3.23) 岁;孕周 37~41 周,平均(39.11±1.76) 周;体质量指数为25~33 kg/ m2,平均(28.35±2.32)kg/m2;产次 0 ~ 3 次,平均(1.35±0.33) 次。对照组:年龄 22~36 岁,平 均(27.89±3.11) 岁; 孕 周 37~ 41周, 平 均(38.79±1.59) 周;体质量指数为 25~ 33 kg/ m2,平 均(28.42±2.30)kg/m2; 产 次 0~ 3次, 平 均(1.29±0.18) 次。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属于临产孕妇且单臀或混合臀先露的健康孕妇[4];②孕周已满37周;③无刺激胎心监护(non-stress test,NST)为阴性;④孕妇获知外倒转可能存在的风险,且愿意接受研究。排除标准:①明显胎盘前置、子宫畸形;②合并其他剖宫产指征者;③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胆汁淤积或系统性狼疮等合并症、并发症患者;④多胎妊娠或术前1周出现过阴道出血者;⑤羊水过少、脐带绕颈1圈及以上或存在阴道分娩禁忌证。
1.2 方法
观察组:孕36周时到医院门诊再次评估必要条件,确定胎儿方位及有无相关禁忌,并于术前行常规NST,认为NST反应型后给予导尿并开放静脉通路,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心电监护并呼叫床旁B超(厂家: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UMT-500),对胎位进行确认后给予硫酸特布他林0.25 mg/支+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以1 m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通过持续B超监测对胎位进行再次确认,然后开始实行臀位外倒转术,采取该术式时孕妇平卧位双腿稍屈曲,使得臀部抬高约30°后由医师轻柔将胎臀慢慢推出盆腔,并将另一只手放于孕妇耻骨联合上方,沿着胎背方向慢慢引导胎头转向孕妇骨盆入口,并使得胎臀可以对着宫底;此过程中全程进行监护,如果臀位倒转成功则采用腹带将下腹部固定,住院期间患者可多走动,待胎头入盆,可出院,若发动则阴道试产,倒转过程中如出现紧急情况,如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等紧急情况,则行急诊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对照组:被确诊为臀位后每周进行一次产检,确认胎儿纠正方位,并采用传统的膝胸卧位操或艾灸至阴穴来指导孕妇,主要使得孕妇在床上采用胸膝着床,使得臀部抬高,尽量使得大腿位置可以和床垂直,并保证胸部贴近创面,每天早晚各做1次,每次约持续10 min,直至胎儿方位纠正或待产,每次做膝胸卧位操时需注意松开裤袋。
1.3 观察指标
①胎位纠正及分娩方式:在对胎儿实行胎位纠正后每周采用B超对胎儿方位进行记录,并以最终分娩结果为标准,分娩时漏出来的为头部属于胎位纠正成功,若是仍为臀部,则表明纠正失败,纠正失败时考虑采用剖宫产或是阴道侧切方式进行分娩,记录两组胎位纠正和分娩方式。
②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出现率,包括胎儿窘迫(胎动减少,OCT试验为阳性,胎儿缺氧等)、胎心异常(连续10 min内,胎心率<110次/min或胎心率>160次/min)、胎盘早剥(胎盘出现异常早期剥离,且可能局部或全部脱离于子宫壁,发生于胎儿娩出前)等。
③对两组分娩后新生儿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新生儿脐动脉血糖(BG)、碳酸氢根(HCO3)、血氧分压(PaO2)、体重水平、1 min阿普加(Apgar)评分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入住率;新生儿脐动脉血于胎儿娩出后1 min内利用专门采血针获取,并采用丹麦雷度米特ABL800型血气分析仪进行相关指标检测;1 min Apgar评分主要包括对患儿五项体征进行观察,其中如皮肤颜色、心率、呼吸、肌张力、反射等,评分最高值为10分,如果不满7分提示新生儿窒息[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胎位纠正情况及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胎位纠正成功率为96.00%,阴道自然分娩率为84.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56.00%;观察组剖宫产率8.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妇胎位纠正情况及分娩方式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0%,与对照组的16.00%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新生儿一般指标比较
两组新生儿BG、体重、NICU入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O2、1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新生儿一般指标比较
3 讨论
依据当前临床研究调查,所有臀位的发生率在3%~4%,而目前伴随剖宫产应用范围的扩大,因为胎位异常而采取剖宫产方式分娩的发生率也显著增高[6]。故而对于B超监测下臀位外倒转进行普及是临床的当务之急,有利于胎儿能经阴道顺产。而且外倒转术相对安全,若孕37周外倒转失败,且倒转过程中如无胎儿缺氧、胎盘早剥、胎膜破裂等情况,患者仍可回家待产至39周返院行择期剖宫产,若倒转过程中有上述紧急情况,也可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一般不会明显增加不良预后,还能帮助筛选那些非必要的胎儿异常剖宫产胎儿,使得胎儿经阴道分娩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相应并发症的产生,让生物医学经济及社会负担都得到缓解[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胎位纠正成功率为96.00%,阴道自然分娩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56.00%;观察组剖宫产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这表明B超监测下臀位倒转术能明显对胎位进行纠正,从而降低剖宫产发生率。胎儿在臀位或横位时,医师通过用手在腹部进行操作,将胎位进行倒转变为头位,使得胎儿可以被顺利产下,这一过程避免任何阴道内操作,且属于物理方式,使得胎儿可以呈头位娩出,而不需要采取剖宫产来降低母婴风险。B超则可将从换能器中发出的超声波经声透镜聚焦在不透明的孕妇腹部,使得从腹部透出的超声波能够携带被照射部位的有关信息,并显示于荧光屏上,而臀位外倒转在这种清晰视野下的操作更加方便,因而可以更准确地帮助胎儿实现正位,从而完成顺利分娩[9]。而未完成纠正的产妇,胸膝卧位也无法完成,说明他们本身可能就存在影响胎头向下成为头位的未可知因素,故而实施外倒转术时阻力增大,反而不易成功,因此需要尽早采取剖宫产,使得胎儿可以娩出[10]。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0%,与对照组16.00%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B超监测下臀位倒转术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实施外倒转前,首先需要胎儿做一个“前滚翻动作”,臀围倒转能够按照该“前滚翻”方向进行转动时,胎儿胎位更容易被纠正。但如果胎盘附着于宫底部左侧或右侧时,宫腔内性状可能尚不十分规则,导致胎儿在孕晚期在地心引力的阻碍下影响到头位的正常翻转,使得胎儿继续保持臀位,不易纠正,从而产生相应的并发症,故而在采取该手段时首先要对胎儿转动方向进行预估以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11]。另外,臀位外倒转手术实施的孕周在37周左右,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医源性早产的发生,不会明显增高并发症发生率[12]。
两组新生儿BG、体重、NICU入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aO2、1 min 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臀位倒转术不会增加对新生儿的不利影响,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血氧不足风险。本研究在操作之前通过B超对胎盘位置、胎儿具体方位、羊水含量等指标进行明确,使得早期能较早的确定是否能够采用B超检测下臀位倒转术,并识别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采取相应的预防,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尽早进行终止[13]。而其对新生儿血氧改善效果可能与其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有关,剖宫产手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生儿肺部发育,并且手术或器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增高其宫内窒息发生率,使得胎儿呼吸窘迫更为明显,胎儿由于呼吸功能相对较差,从而影响其血氧的改善,导致血氧饱和度不足[14-15]。
综上所述,B超监测下臀位外倒转术旨在提高头位阴道分娩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剖宫产,更使得其带来的并发症也得到改善,这明显提高了社会效益,临床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