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磁共振诊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价值及诊断准确性对比分析
2022-11-18李萍萍
李萍萍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属于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会对患儿的神经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并且具有较高发病率,若不加以及时的治疗干预,会对患儿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因素较多,较为常见的有急性和非急性炎症,即人体的脑部、被膜和血管等受到生物病原体感染所致。该病症的典型症状多以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为主,部分患儿还可能同时伴有些许意识障碍,在病发过程中,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病原体的侵犯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但若未及时加以治疗干预,患儿的脊液和脑部也可能被感染,进而破坏其神经功能系统,对患儿的健康安全有着重大威胁,故及早对病情进行准确评估诊断,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3]。此前,在针对该疾病的诊断中,CT和磁共振是运用较为广泛的方式,其实际诊断效果各有差异。基于此,本文将以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60例为对象展开研究,意在对比CT与磁共振诊断两种方式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对其诊断准确性加以评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CT与磁共振诊断。60例患儿中,35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患儿年龄为2~14岁,平均年龄为(7.00±1.00) 岁;病程为2~30天,平均病程为(12.50±5.50)天。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经脑脊液病细胞学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②患儿家属对此次分析知晓病表示同意参与;③患儿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依从性,能正常配合各项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④患儿临床有关基础资料完整;⑤病程未超过一个月者。排除标准:①患儿家属拒绝参与本研究;②患儿配合度较低;③存在一定认知功能障碍的患儿;④同时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⑤患儿临床基础资料显示不完整;⑥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CT和磁共振诊断。以西门子64排螺旋CT作为CT诊断仪器,在诊断前需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儿无异常表现后方可进行平行扫描操作,即引导患儿保持正确的仰卧位,从其颅脑底部处开始,调整层厚为5 mm,层间厚3 mm进行连续扫描,各层的间隔时长为3 s,检查层数为10层。以1.5T核磁共振成像仪进行磁共振诊断,取常规诊断检测轴位,将层厚设置为5 mm,层距设置1 mm,扫描方向同样从患儿的颅脑底部开始,逐渐向其顶部展开扫描,扫描层数为20 层。整个检查过程均须严格遵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查完毕后由本院诊断经验丰富的多名影响学专业医师进行阅片讨论,以最大限度减小受人为因素对诊断结果造成的差异,最终再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对上述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上述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将其与实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诊断准确率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与磁共振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的诊断结果比较
实际诊断结果显示:60例患儿中,有27例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15例被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12例为脑囊虫病,6例为化脓性脑膜炎。
经CT诊断,共有42例(70.00%)诊断准确;经磁共振诊断共有57例(95.00%)诊断准确,磁共振的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CT诊断(χ2=12.987,P<0.05)。具体见表1。
表1 CT与磁共振诊断运用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比较[n(%)]
3 讨论
小儿由于自身年纪尚小,身体免疫力较弱等多种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感染。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属于临床常见且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类型,病情发展迅速危急,病死率高,且其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4-5]。一旦患病后若未能及时加以治疗和控制,将会对患儿的神经组织造成一定损伤,严重时,患儿的脑功能也将可能因此受伤,进而会使得其生命健康安全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因而,做好临床上疾病的相关诊断工作,同时予以高效的治疗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是由于寄生虫、真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产生感染所引发的疾病,在对疾病的分类中,基于其疾病部位的不同常常可分为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等多种,再更具体的表现则多为常见的神经炎、结核性脑膜炎和脊膜炎等[7-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最为典型的临床症状多以发热、恶心呕吐、头痛等为主,要是没能及时采取相关的治疗干预措施,患儿的神经组织会受到严重的损伤,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会进一步使得其局部神经功能缺损,最为常见的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使得患儿的正常生活因此受到尤为严重的影响[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还具有疾病多样化、病原体多元化的显著特点,再加上患儿年龄尚幼,自身免疫力较弱等,因此在对其进行诊治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难度。一直以来,就对临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中,常常以患儿的过往疾病史、临床相关表现、相关特征等指标对患儿的病理学和脑脊液等进行检查。但是,在受到疾病感染后,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会遭到不断侵犯,在此过程期间容易致使患儿脑功能出现障碍,由此还将可能进进一步使得患儿的脑结构产生异常反应[10-11]。因此,还需要对患儿加以进一步的检查,如常见的CT平扫以及磁共振诊断,以保证能更为准确直观地呈现出患儿的颅内结构病变情况,并就此更好地明确患儿病情,从而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患儿病程发展,缓解病情,促进患儿更快康复。
在针对该疾病的临床实际诊断中,可能会因多种因素(如人脑结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性、患者自身身体情况等)的共同影响对诊断过程及诊断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进行诸如CT及磁共振等相关的影像类诊断中更为明显。常用的CT诊断检查方式较为简单直接,且快捷省时、创伤性小,在进行颅脑横面解剖及探查脑组织结构变化情况中能较为清晰地显现检查结果,利于更好地检测患儿的病变情况。但是,此种方式存在较多干扰因素,进而容易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常见的有分辨率较低,成像画质较为模糊,难以有效判断诊断准确性。此外,对疾病的诊断判别中,若出现病灶直径不足1 cm,也会对疾病类型的判别有一定影响。加之患儿的后颅凹及颅底位置等常常伴有较多的骨骼重叠情况,故而更有可能产生较多的伪影,再加上分辨率的共同影响则更进一步加大了CT诊断的难度[12]。虽然在磁共振诊断中也同样存在这些干扰和影响,但不同的是该种诊断方式与CT相比,其具有更佳的分辨率,能保证成像更加清晰且具有多方位成像的优势,由此,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因脑部结构特殊性对诊断结果带来的影响,同时,也更利于展开对疾病的深入观察,明确疾病类型,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13]。
为了能更好地明确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具体类型,通常于临床实际诊断中,常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作为衡量最终诊断结果的金标准,就本次分析中,所有患儿的诊断结果也均以此为基础进行对比,并以此对诊断疾病的具体类型有了明确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一旦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遭受到感染,在抗原性的影响作用下,患儿的特征细胞将会随之表现出有关的免疫反应,其中以激活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等最为常见。由于不同的疾病类型表现出的反应各有所异,因而,取患儿脑脊液细胞学进行检查,可以有效准确地判定患儿疾病类型,就此为后续相关治疗提供相关参考依据[5,14]。但是,该种检查方式具有较为严重的损伤性,并且实际穿刺过程中还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其使用。在影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目前的临床实际中也更倾向于采用影像诊断检查,一旦发现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早期症状时,应及时采用影像诊断来明确病情,以尽早采取预防治疗措施,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诊断中,较为常用的方式有CT和磁共振两种,但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方式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就CT方式而言,其在对患儿颅脑加以扫描观察时最主要的是以平扫的方式展开,不具有创伤性,且操作较为简单,便捷,可有效反映患儿的脑组织结构。但与此同时,也容易受到分辨率不清晰的影响,其诊断过程中所运用对的放射线也会对患儿机体产生明显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运用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磁共振诊断方式则是以多参数成像原理为基础展开检查,可有效实现多方位的检查,更好地对患儿病变情况定性。结合既往临床实践经验来看,与CT诊断方式相比,磁共振诊断技方式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对疾病病变组织范围、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确定,基于不同的疾病类型中重点表现如下的显著特点:①在患儿同时伴有纤维蛋白、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炎症等情况下,诊断结果多表现T1、T2信号减少、延长。②在患儿同时伴有增殖性炎症或者肉芽肿性时,上述两种信号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但是在对于炎性病变及周围水肿等方面的区分,磁共振诊断也较为薄弱。因而,为了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类型的诊断准确性,对于临床诊断的扫描强度还应不断加强。由该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CT诊断、磁共振诊断在60例患儿中的诊断准确数分别为42例、57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0.00%、95.00%,从中可以看出,磁共振的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结果,能更好地诊断出疾病类型,对临床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将CT和磁共振诊断运用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后者的分辨率相对呈更高显示,且还具有多角度成像的优势,因此所得诊断结果的准确率也较高,临床实用价值更高,值得展开进一步推广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