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合域”逻辑与路径创新

2022-11-18安冬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逻辑校企

安冬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正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职业教育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有所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于变局中开新局。[1]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历史实践因目标模糊、逻辑失序犹如“迷失羔羊”,尚未回归“理想正途”,造成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容乐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且必须改出“中国特色”。诚然,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历史发展受益过国外先进经验,但“过度地拿来主义”愈发“水土不服”,说明“国外药方治标不治本”,中国有能力有责任开出中国良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汲取博大精深的经典智慧“变中求道”,运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构建“中国逻辑”、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路径”,以“中国智慧”的不变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万变,方是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的根本之道。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确定未来走向,精准定位发展目标,“标”新立异构建逻辑引领,以此为循创新实践路径,精准导航职业教育产教“深融实合”,对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

1 变中求“道”: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理性回归

1.1 “高瞻远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走向“高质量”

《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其中蕴含了“高瞻远瞩”的发展格局智慧。国家政策是“风向标”,引领国家一切事业未来走向;运用“高瞻远瞩”智慧,站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高度,正确把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未来走向。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各类人才;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系列举措;2017年1月国务院下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行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程度”;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2022年,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0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动态追踪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深度解读,可得出四个重要结论:一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头戏;二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培养制造业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三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程中“企业参与度不高、产教融合型企业不多、示范城市尚未形成、系统制度缺位、激励政策缺乏”等诸多复杂问题尚存;四是五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从“概念提出”升华为“高质量发展”。 据此,站位“高度”展望“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走向“高质量融合”。

1.2 “谋定后动”:高质量产教融合的“三才三量”目标

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蕴含了“谋定后动”的目标战略智慧。目标是“指南针”,影响行动的成败;目标谋得越精准,行动方向越明确。运用“谋定后动”智慧,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国情出发,“精心谋划”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行动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2]。可见,“供给侧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主旋律。职业教育作为“供给侧改革”重要分支——“人才供给侧”,只有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才能履行好“人才供给”使命,这意味着解决好“人才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匹配问题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冲出“迷局”走向“高质量”的关键所在。从人才需求侧视角出发,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应满足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对“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专业管理人才”的“三才”需求。所谓专业技术人才指能够担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智能创新研发重任的高技术人才;所谓专业技能人才指能够对接制造业升级转型需求,处理和完成先进生产过程的高技能人才;所谓专业管理人才则指能够胜任从研发、转化、生产到销售等智能制造和先进生产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高水平管理人才。从人才供给侧视角出发,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应确保对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人才数量、人才存量、人才质量”的“三量”供给。人才数量指企业现实所需的人才规模,人才存量指储备产业升级转型后企业未来需求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指令企业满意人才的综合素能。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兼容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视角,可精准定位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三才三量”目标。

2 “标”新立异: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合域”逻辑

2.1 “大道至简”:“合域”逻辑的生成原理

有目标并不代表一定能够达到目标,要想达到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行动;精准的逻辑意味着以精准的语言设定精准行动法则或规则;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效的行动实现,有效的行动依赖于精准的逻辑作引领,新目标将催发新逻辑的系统再生,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三才三量”目标亟需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行动逻辑。老子《道德经》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2]。蕴含了“大道至简”的方法论智慧,提供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的处理方法。固然,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归属于人类社会实践之一, 人类社会实践共性规律为思考问题时每增加一个维度就将多出无穷多倍的信息以及无穷多倍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问题时每增加一个维度也会多出无穷多倍的宇宙智慧。思考问题的维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难易,如一维问题若用一维思维解决只有一条解决路径,若用二维思维解决则会增加多条解决路径,逐此类推,维度愈高,路径愈多。[3]据此,探究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逻辑应尊重“大道至简”宇宙法则,运用“多维”思维,居高临下看得更全面、观得更透彻、想得更周到。

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根本追求是实现“教育”和“产业”的“多维融合”,融合维度愈多,融合愈加充分,融合质量愈高。鉴于此,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当务之急是构建能够彰显“多维”思维的逻辑系统引领实践。“域”原指是网络上的用户和计算机组成的逻辑集合,一个网络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域,每个域均有一个安全界限,即各种权限的设置不能跨越不同的域。这里的“域”引申为包括时空、动静所有要素的集合。若将思维维度提升,构建能够包容“点、线、面、体、时”的“合域”逻辑体系,势必生成强大理论动力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实践路径的“另辟蹊径”与“豁然开朗”。所谓“合域”是为了“域合”,即职业教育“域”和产业“域”解除各自权限设置重新构成一个有序的逻辑组合,即融合成一个“新域”——“产教融合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域生成意味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走向高质量。

2.2 多维俯视:“合域”逻辑的系统构成

为清晰俯视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合域”逻辑体系的系统构成,可构建如下平面模型进行解析,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合域”逻辑平面模型

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合域”逻辑体系平面模型中可以看出:就母系统的维度构成而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合域”逻辑体系包括动态维、静态维、主体维、客体维四个维度,其中静态维兼容主体维,动态维兼容客体维。就主体维要素构成而言,主体维是由学习者、育人者、教学者三要素构成。学习者拥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即以学生身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学徒身份练就熟稔的技术技能;育人者包括学校企业“双重主体”,即职业院校和企业犹如“夫妻档”共同承担育人工作;教学者拥有教师和师傅“双重角色”,即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和企业现场教学能力,企业的师傅不仅能承担企业现场的实操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胜任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任务。

就客体维要素构成而言,客体维是由学习过程、管理过程和评价过程三要素构成。学习过程应在“学场—工场双重情境”中完成,即职业院校“学习场”要营造“工作场”氛围,学生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企业“工作场”要营造“学习场”氛围,学生可在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管理过程应执行教学和生产“双重制度”,即职业院校教学制度应充分映射企业生产制度,促使学生树立“精益学习促精准生产”的规范意识;企业的生产制度中应渗透学校的教学制度,促使学生树立“创新生产需永恒学习”的学习意识。评价过程应运用“毕业—就业双重标准”,即学生毕业时应接受双重考核,既要通过学校的毕业课程考试确保具备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通过企业设定的就业考试确保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2.3 多维透视:“合域”逻辑的内部结构

为全景透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合域”逻辑体系的内部结构,可建构一个立体模型进行展示,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合域”逻辑立体字体模型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合域”逻辑系统立体模型中可以观测到:第一,系统结构的外在表征是“主静维、客动维”同频共振、平行融合。平面ABEF代表静态主体融合层,BE、AF两条平行线分别代表静态维和主体维,二者同频共振,AB、CD、EF三条平行线则分别代表学习者、育人者和教学者,三者同频共振、融合于面;平面abef代表动态客体融合层,be、af两条平行线分别代表动态维和客体维,二者同频共振,ab、cd、ef三条平行线则分别代表学习过程、管理过程和评价过程,三者同频共振、融合于面。第二,系统结构的内部关系是“主客维、静动维”同频共振、有机融合。在平面ABba中学习者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代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学习者以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置于“学场工场双重情境”中完成学习过程;在平面CDda中育人者与管理过程有机融合,代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于育人者“学校—企业双重主体”将教学和生产“双重制度”镶嵌于彼此的管理过程;在平面EFfe中教学者与评价过程有机融合,代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教学者以教师师傅“双重角色”胜任评价过程中毕业就业“双重标准”的教学使命。第三,“合域”逻辑的价值追求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与时俱进、持续自觉。平面BCcb 、平面CEec、平面ADda和平面DFfd表示实现价值的关键融合路径,因为该逻辑具有动态时间维度,彰显出动态变化特征,所以关键融合路径需因时进行设计与实施,确保校企双方资源在各个环节上精准匹配、耦合共生的常态性、过程性与自觉性,最终单域的职业教育与单域的产业形成彼此嵌入、合体共长、结构稳固的自组织“域合”系统。

3 路径创新: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中国实践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从“梦想”到“成真”,将在职业院校自身的高质量建设中扎根落地,且以具体的运行机构为载体进行落实。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合域”逻辑依托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拓展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问题的思维空间,是对传统思维和研究模式的全面超越。据此逻辑为导航,运用“多维”思维打造四个关键中心,可创新构建“科研引领、技术攻坚、师资固本、成果化能”的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四+四”路径,如图3所示,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中国实践。

图3 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立体实践路径蓝图

3.1 以多元、开放、融合、协同为理念,建设“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引领实践行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中心理应合法登场。鉴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开放性、融合性等复杂特征,加之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起步较晚、历史经验缺乏等先天不足,遵循“合域”逻辑应以多元、开放、融合、协同为理念,建设产教融合研究中心[4]。所谓“多元”是指研究中心应吸纳多个国家、多个企业、多个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的多元经验、多元人才、多元资源等多元力量。所谓“开放”是指研究中心应打破校园或企业围墙走“双向开放”之路,一是向国内开放,“筑巢引凤”吸引国内人才“入巢”,汇聚国内专家群智;二是向国际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动态吸纳学习国际先进理论、经验,汇聚国际多元智慧进行中国实践转化。

所谓“融合”指研究中心内部的校企合作关系、校校合作关系应由简单、松散的单向线性关系走向互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形成嵌合共生生态格局。所谓“协同”是指研究中心既要做到“ 国际协同,外学中用”还要做到“国内协同,校企互驻”,形成“双循环”协同发展局面。“国际协同,外学中用”:一方面引进国外知名职业院校(包括优秀教师、研究者等)、国际知名企业(包括技能行家、行业能手等)到国内企业、国内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国内知名企业、职业院校走进国外知名职业院校、国外知名企业交流合作,以国际项目为载体协同积累国际经验,共建国内产教融合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国内协同,校企互驻”:一方面,推动同区协同,即同区域的实力企业与相关职业院校互相入驻,通过同区双向驻场行动共建区域性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另一方面,推动跨区协同,即有实力的企业与跨区域相关职业院校互相入驻,通过跨区校企驻场行动共建跨区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3.2 以共谋、共商、共力、共研为理念,建设“校企技术协同研发中心”

“技术需要联合攻坚”,新时代技术市场日新月异,产业技术竞争激烈,企业只有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方可“经久不衰”,若有职业院校科研创新助力势必事半功倍,所以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进程中“校企技术协同研发中心”必须“在线”[5]。源于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前沿性和跨界性等高端特征,单打独斗式的攻坚克难着实低效,即便能够应对现实问题的破解,难免受困于竞争对手技术的秒速超越,为此,立足“合域”逻辑,应以共谋、共商、共力、共研为理念建立“校企技术协同研发中心”。

所谓“共谋”指向技术攻坚的效率,即在推进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研发时可通过“共谋”提高攻坚效率,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人才的群策能力,汇聚职业院校与企业高端科研人才,实施汇智共谋攻克战略,从理论和实践“双箭发力”形成“夹攻锐矛”,瞄准核心技术难题进行“靶向攻击”。所谓“共商”指向学校科研的效用,即在开展技术研发时可通过“共商”提升科研效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的科研服务能力,吸纳企业前沿技术难题并及时转化为科研问题立项研究,借助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共同商讨破解对策。所谓“共力”指向研究成本的效益,即技术研发的各项资源投入可通过“共力”有效控制成本,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聚合能力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效应,立足校企技术研发资源存量的调整和整合,力求以最小的技术研发投入获取最优的技术研发成果;所谓“共研”指向技术研究的效果,即在技术科研成果实践应用转化时可通过“共研”提升应用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时地将科研成果置于企业生产实践进行落地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校企共同研究矫正和改进方案,提速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3.3 以精湛、精细、精心、精益为理念,建设“校企匠师协同赋能中心”

“能者为师且可固本”。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大国工匠”和“匠心能手”,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匠师队伍”何以孕育“名匠大军”?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程中“校企匠师协同赋能中心”不可缺席。这里的赋能中心指能为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为职业教育匠师全过程提供终身学习支持的专业机构。“工匠”指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该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技术人员或师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优秀品质是为“匠”而生,亦“匠”所具。这意味着,匠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以“匠”品赋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成长,立足“合域”逻辑,应以精湛、精细、精心、精益为理念建立“校企匠师协同赋能中心”。

“精湛、精细、精心、精益”分别明确了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匠师协同赋能中心”的四个关键主题,即师资水平、培养过程、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精湛”明确了师资水平,即“校企匠师协同赋能中心”应充分挖掘和整合校企精英人才组建一支技能精湛的匠师导师团队,只有拥有精湛技能的导师团队才能培养出拥有精湛技能的“匠师队伍”,最终完成培养拥有精湛技能“名匠大军”的职业教育时代使命;“精细”明确了培养过程,即“校企匠师协同赋能中心”应遵循匠师成长生态规律,设计一个精细化的匠师培育过程,根据匠师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习需要提供学习支持,助推“匠师队伍”“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强到匠”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精心”明确了教学内容,即“校企匠师协同赋能中心”应敏锐追踪和匠心萃取行业关键技术,精心设计培训课程体系,该培训课程体系应具备开放性特征,能够支持课程内容应时顺境调整需求,确保培养出精准对接行业需求的“匠师队伍”;“精益”明确了考核标准,即“校企匠师协同赋能中心”应尊重匠师成长阶段性过程结果,设计一套由不同层级匠师考核与认定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该套标准体系不仅能够精准地评估不同层级匠师的学习效果和达标结果,而且有益于匠师根据考核结果分析自身的“未精之处”、开展精益求精式的完善学习。

3.4 以尊重、理解、鼓励、认可为理念,建设“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科技贵在化能应用”。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职业院校的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企业或社会服务能力,职业院校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仅能够强效吸引需求企业的主动关注和自觉合作,而且能够有效激发校内师生的技术研发热情和技术创新动力[6]。为此,需要建设一大批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顺应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历史潮流。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来自内生技术的进步,职业院校校内创生的科技成果是全体师生为获得身份尊重和工作认可、企业为获得社会利益和经济收益耦合驱动的结果[7]。据此视角,立足“合域”逻辑,应以尊重、理解、鼓励、认可为理念建设“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服务职业院校科技成果,基于市场化运作,进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关键要实现“四个彻底改变”,在“四个硬骨头”上下功夫。一是充分尊重发明者的知识产权,彻底改变知识产权意识淡泊的“传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门协助校内师生申请知识产权专利,为校内师生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专业性服务;二是充分理解企业利益追求的本质,彻底改变要求企业“无私奉献”的“一厢情愿”,在企业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中,应以企业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杠杆,提升企业的投资意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三是充分鼓励获得成果转化的收益,彻底改变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完全公有化”现象,鼓励科技成果发明者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益,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合法地获取转化收益;四是充分认可校内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彻底改变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零功劳”现象,通过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标准的双向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其中转化为“加分项”。

猜你喜欢

产教逻辑校企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逻辑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