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深圳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结构分析

2022-11-18段春莲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深圳

林 波,段春莲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技能办,广东 深圳 518172)

产教融合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制度安排;协同创新是多组织围绕共同目标相互配合、获得收益的创新形式。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则是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汇聚,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活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1]。2021年,深圳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布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这为深圳深化产教融合带来全新机遇[2]。在各种利好政策引领下,深圳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数字化产业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 深圳产业与教育就业结构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实现了由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在经济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提升、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和突破。

1.1 深圳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经济体量长期以来持续攀升。根据深圳统计年鉴数据显示,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到2020年的2.76万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 1.6%。在此期间,深圳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3],产业占比从改革开放初的37.04:20.46:42.50转变为当前阶段的0.09:37.78:62.13,如图1所示,深圳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图1 1979—2020年深圳三次 业结构演进趋势图

(1)产业结构调整初期(1979—1988年)。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深圳作为试点城市承担着现代服务业发展探索任务,第三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这个时期,深圳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成为深圳经济根基,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虽然第三产业存在不稳定波动趋势,但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保持未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期(1989—2008年)。在这个时期,深圳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缓慢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快速上升后逐渐放缓,此时第二产业对深圳经济贡献率远高于第三产业,成为深圳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圳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使深圳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产业结构逐步趋向高端化。

(3)产业结构调整高端化时期(2009—2020年)。在此时期,非农化趋势明显。深圳第一产业持续出现负增长,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逐渐拉大。特别是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超第二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发布加快了深圳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高端化进程,逐步形成以创新经济、信息经济、科技经济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发展形态。

1.2 深圳劳动力市场变化态势

随着产业结构趋于高端化与非农化,深圳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深圳统计年鉴数据,如图2所示,深圳劳动力总量在快速增长发展态势下呈现以下明显特征。

图2 1979—2020年深圳年末就业人员数量变化图

(1)劳动力快速聚集。深圳就业规模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入而不断增加,成为全国劳动力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极少,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对比较平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经历了大幅下降后因用工制度调整又迅速回升的波动,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现逐渐趋于稳定。

(2)劳动力质量优化。随着深圳产业结构趋于高端化,劳动力质量也在升级优化。“十三五”期间,深圳人才引进政策成效显著,围绕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给予高层次人才全面支持,以培育新能源、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聚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劳动力结构性失衡。虽然深圳吸引沉淀了大量流动人口,但依然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失衡,供需缺口逐渐扩大,职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均在上升,熟练的技术型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缓解了部分产业人才稀缺的压力,但伴随城市节奏的加速,部分劳动力出现了转移外溢。

1.3 深圳高等院校发展现状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驱城市,前期高等教育发展短板较为突出,亟需高等教育发挥核心引擎作用,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近年,为适应“双区”建设战略发展需要,深圳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和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高等院校规模逐步扩大。深圳紧紧把握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契机,围绕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需求,于2010年相继出台了系列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文件,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截至目前,深圳有高校15所,见表1所示,2020年在校生达16.93万人。

表1 深圳高等教育学校创办情况表

经过“十三五”时期建设,深圳高等教育涵盖了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等不同类型,建立了从专科到博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公办与民办兼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举、自办与引进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2)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深圳各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紧跟发展前沿,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根据深圳产业特色,重点发展与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等相关的交叉学科专业;聚焦深圳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变革,加强对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数字创意等学科建设,专业结构设置趋于丰富。

(3)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11月,广东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4所高校和20个重点建设学科成功入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双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

2 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环境适配度测算

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决定了劳动者规模和就业结构,劳动力资源状况反向决定了城市产业发展道路。新时期,产业结构演进对劳动者提出新的要求,产教融合成为破解人才瓶颈的有效途径。

2.1 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展示出城市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产业间高质量聚合,使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对合理化进行衡量[4],既反映了产业间协调程度,也反映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为避免测算出现产业比重均等化情况,使用修正泰尔指数用以刻画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TL为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即泰尔指数,此值越趋向0,产业和就业结构匹配性越趋于合理;若泰尔指数为负值,表明劳动力冗余,反之,则产业具有就业消化能力;n=3,即i取值为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Gi为第i类产业产值,G为三大产业总产值;Li为第i类产业大类就业人数,L为三大就业总人数。根据广东及深圳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2005—2020年深圳市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如图3所示。

图3 2005—2020年深圳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势图

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趋势来看,十六年间,深圳市三大产业泰尔指数值逐步向0趋近,结构日渐合理。随着时间推移,深圳“三、二、一”产业结构明显,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均为负数,就业人员供大于求,存在富余劳动力向劳动力供给不足且依然存在较大吸纳空间的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2 产业与就业结构静态协调系数

协调系数是将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整合得出的数值,从总体上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相似程度[5]。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CE为协调系数。协调指数越趋向1,说明该产业与就业结构越协调,反之,协调指数越趋向0,说明该产业与就业结构越不平衡;Gi/G为第i类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Li/L为第i类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例。根据广东及深圳统计年鉴,计算得到2005—2020年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2005—2020年深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六年间,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基本趋同于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好。近年,随着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下,各大产业资源配置变得更为合理。

2.3 产业与就业结构动态调整系数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并非静态演进,二者之间存在动态调整的过程。借鉴学者们前期的研究成果,采用Moore提出的利用空间向量夹角改变衡量结构变动程度的方法,分别观察产业结构与就业机构动态协调趋势。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G、ML分别为产业与就业结构摩尔变化值,表示t期和t+1期的第i产业结构变化程度,摩尔结构变化值越大,说明两个时期内结构变动越剧烈,反之,摩尔结构变化值越小,说明两个时期内结构变动越平缓。计算得出2006—2019年深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Moore值,如表3所示。

表3 2006—2019年深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摩尔系数表

从表3可以看出,2006—2019年间,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走势基本保持一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摩尔系数变动均值分别为0.9996、0.9993,这充分说明,就业结构能够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做出适当调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协调发展。

3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性评价

城市功能与教育发展、区域文化、治理能力等软实力密切相关,当人力资本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时,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部门的重要地位得以彰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1 研究院(所)专业与产业对接分析

20世纪90年代,深圳确立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深圳开始谋划打造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自2013年起,深圳陆续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全面推进未来产业发展。

研究院(所)向来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源头,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紧密围绕产业布局,优质研究资源在深圳加速集聚,通过研究院(所)官方网站专业梳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其专业属性为推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为服务城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院(所)研究领域继续面向未来产业拓展,而重点聚焦机器人产业的南开大学深圳研究院、聚焦生命健康与海洋经济产业的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等也相继落户运行。

3.2 高水平大学专业与产业对接分析

深圳大学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和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光荣使命,南方科技大学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现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深圳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它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对接。

暨南大学深圳校区自建立以来特色鲜明,专业聚焦;深圳技术大学着力打造全国应用型高校领跑者和标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创建之初就以创新驱动为指引,以粤港澳大湾区需求为导向,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涵盖了区域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高水平大学是区域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和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深圳高水平大学专业设置均体现出科学研究应用性、社会服务大众性、文化传承区域性等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双区”建设驱动下,各高校紧抓历史机遇,增设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对接专业,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香港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和深圳创意设计学院等新高校正在筹备规划中。

3.3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6]。高职院校必须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出发,考虑专业结构布局。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立足民生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覆盖广泛,所有专业对接深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特色鲜明,学校70%以上专业都紧密契合信息产业的研发、应用和服务。

深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新要求特征较为明显。2016年、2021年分别作为“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特别是2016年教育部首次对高职(专科)专业目录及其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后,各院校紧跟时代步伐,专业设置调整迅速且涉及范围广泛,不仅直接对接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而且专业设置更为细化,整体技术含量提升、社会应用性增强。2021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拟将深圳技师学院更名为“深圳技师职业学院”并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深圳高职院校将持续创新升级,为区域高水平人才提供充足储备。

4 城市空间产教融合生态结构布局特色

从产业结构变迁可以发现,深圳正迈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深圳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在这块热土上筑梦,根据毕业生调查,深圳本土高校超过60%毕业生选择留深就业。高等教育的快速集聚成为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才供给的有力支撑[7],区域产教融合生态结构布局愈发清晰。

4.1 构建多维立体格局

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创新驱动要求人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精神起主导作用,为此,多主体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市场牵引——政府推动——院校服务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政府不断加大供给,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政策体系,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渗透。研究院(所)、高水平大学、高等职业学校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以服务深圳及国家战略为目标导向,将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建立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有梯度可衔接的国际化创新领袖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创新应用人才——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4.2 完善城市功能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圳等中国一线城市纷纷表达出加强功能建设的强烈意愿。功能建设以产业结构升级、专业化分工和创新驱动为前提,生产性服务供给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现代服务业融入数字化、智能化元素,出现服务化与数字智能并举的态势,发展空间巨大。深圳市政府高度关注以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功能建设,在促进服务化向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功能建设方面积极作为。深圳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不仅紧密对接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结构,也积极回应社会民生关切;既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人才培养,也同时向民生重点领域专业倾斜,全面助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

4.3 把握产业跨界融合

随着现代产业各细分领域的不断进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产业边界渐渐模糊,原有按行业划分的产业聚集模式现已逐步被日益频繁和密集的跨领域碰撞所取代。产业跨界融合由新需求驱动,以新科技和新平台为依托,将现有产业领域和要素资源,经过相互渗透、融合或裂变,整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或突破,多层次的跨界融合为深圳带来了全新的产业创新机遇。高校教育同步加快跨界产业和细分行业的专业设置布局,从城市功能建设和产业发展前沿需求角度出发,注重面向实际应用,紧密围绕人类生产、生活、生态基本方面,通过多层次培养输送市场亟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4 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深圳是现今我国最为瞩目的国际化创新发展城市,正着力构建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经济体制,积极推动全球优质资源国际合作,促进产业对接及融合。政府为产业与高校搭建合作渠道,形成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有效推动区域内科研、产业、人才等优质资源高效汇聚。高等教育立足深圳、融汇中外、放眼全球,紧扣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城市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姿态在学习中借鉴,在创新中超越,着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国际通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多方合力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高质量发展现已升级为国家战略命题,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政府、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多方深度融合,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打造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受到高度重视。基于生态视角,充分认识产教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及价值,增强生态系统成员的信任度、责任心与认同感,减少参与主体为防止对方损害合作而耗散的精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倍增效应,促使产教融合系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升社会总体效益。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深圳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吴·现代潮菜深圳店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深圳歌剧院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