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提升路径探究
2022-11-18张德文马云峰
张德文,王 刚,马云峰
(1.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081;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江苏 无锡 214153)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其中,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可以让求职就业更快,而良好的职业素养则更能让学生积蓄职业生涯发展后劲。本文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方法与思维,以跨学科研究视角来思考和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新时代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生态学内涵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最早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教授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他运用生态平衡理论系统、整体、协调地分析了教育生态中的生态因子,对教育生态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2]。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如图1,包含主体、环境和结构三要素,是一个整体、动态和平衡的生态系统,教职员工、组织机构和学生都是教育生态主体的组成部分,系统内环境(教师教学、学生管理、行政服务系统内的环境因素)和系统外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构成教育生态环境,生态主体在生态环境内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与形式构成了职业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方面,要弄清职业素养教育生态的内部结构以及与外部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职业素养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创造有利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中心,整合校内外等诸多教育因素,从教学、管理、服务层面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职业素养教育效果[3]。要想深刻理解职业素养教育的生态学内涵,就要分析职业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与层次。
图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示意图
1.1 边界: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之说,“冰山以上部分”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是显性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或各种职业证书来证明。而藏在“冰山以下的部分”则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是隐性的内在修养,能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不能把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混为一谈,防止出现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替代职业素养教育的现象。所以,高职院校要放眼整座“冰山”,重点培养“冰山以下的部分”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范围:公共职业素养与专业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素养
公共职业素养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具备的素养,是走上工作岗位的所有人共有的基础性素养;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注重专业与产业、行业乃至企业实际需要对接,专业职业素养培育则应根据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内容;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在同一行业、不同岗位从业者的作风和行为习惯都有区别[4]。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在厚植公共职业素养基础之上,认真积蓄专业职业素养,进而形成不同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
1.3 层次:重点职业素养与核心职业素养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在职业素养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核心职业素养是重点职业素养的内核,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需要求和关键能力。各专业应在重点内容指导下确定其核心职业素养的内容,如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丝不苟”、幼儿教育学生的“励学乐教”。
2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就业素质是职业素养,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生涯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5]。目前,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生态系统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职业素养教育生态主体认识不统一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说过:“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的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6]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思想教育和教师课堂教学常常只看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隐形的“软实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生态学认为: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7]。管理者、教师、学生是职业素养教育系统中的生态主体,是限制因子,一旦他们对职业素养教育认识有偏差,职业素养教育生态系统失衡,整个系统就很难有效运行,难以实现能量、物质、信息交流的不断进行。高职院校学生如果仅掌握应聘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那么将很难完美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职责,也将会影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2 职业素养教育适度区间掌握不平衡
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大阵地、两条主线,但两者融合、联动的“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职业素养教育没有进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缺乏整体规划、组织实施,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割裂。教育生态学认为: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的耐受度和承受力是有限的,超过或达不到应有的程度,都会产生不良的效果[8]。职业素养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主体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各自适应区间,只有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此范围内的各主体才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对立面。职业素养教育中项目课程设置的数量和难度必须在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否则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育人合力,使其达到最优化,也要遵循其最适度的原则。
2.3 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环境融入不到位
在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既有通过高考前提前招生、高考后专科批次入学的学生,也有中职对口单招、中职注册入学的学生。两类生源知识结构不同,高中生善于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空白;中职生熟悉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接受程度的主体,通过第二、三课堂,借助社团活动或者社会实践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教育生态学认为:“花盆效应”,会削弱教育生态个体(或群体)的生存能力,泯灭创新意识[9]。只有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得到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熏陶,才可以让学生摆脱高职院校小系统的局限,实现从“学生”身份到“员工”岗位的无缝对接,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职业素养教育创新意识的提高,也要打破“花盆效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
2.4 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节律衔接不合拍
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越来越重视,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方面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但是,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常是简单复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而未能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实质,不能制定出分年级、分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实施方案。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人,人有各种生理节律,如果教育节律不与人的生理节律相适应,任意随机安排,就会打乱正常的教育与教学秩序[10]。
3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优化策略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融合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所以,无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都必须重视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各层次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可以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培育路径,获得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效应和显著成效。
3.1 体系重塑:职业素养教育需要顶层设计
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教育者的思想装进被教育者的脑袋不能靠突击性的灌输或强制的行政命令来实现整体性突破,需要设计多维度职业素养教育提升体系。高职院校应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逻辑顺序构建职业素养教育“三融入”体系。
(1)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增强职业素养迁移针对性。培养目标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11]。在产业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大潮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频频涌现,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技能+素养”双轮驱动,增强职业素养迁移能力。职业素养教育能够把学生从“技术人”培养成“职业人”最终形成“完整人”,实现从“为了掌握技术而学习”转向“为了全面发展和适应变化而学习”[12]。要聚焦产业链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要求,设计职业素养的内容与形式,推动职业素养教育生态系统各个要素的整体推进,不断吸收新的教育资源。
(2)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职业素养课程多样性。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可以将职业素养教育和课堂教学、职业技能训练融合;将教学管理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有机融合,将教师教书育人与辅导员管理育人融合。构建职业素养教育项目化课程,设置相应学分;根据专业人才特质和职业领域要求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职业素养元素,科学设计职业素养公选课、训练项目,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入、活动上的融合、队伍上的融洽。
(3)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提高职业素养实践操作性。人才培养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采用一定的方法,才能使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案真正落到实处。可以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专业教育之中,通过“五个设计”(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考核体系设计),使各专业(群)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更加细化和明确、课程(项目活动)体系更加完备、课程标准更加准确、过程设计更加可行、考核评价更加科学。可以紧紧围绕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和专业(群)职业素养教育,创设科学的日常监测和最终成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监测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记录,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基础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考核,既有基础文明行为方面考核,也有课程(活动)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要将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纳入最终工作成效的考核范围,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外在驱动力。
3.2 要素整合: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合力推进
职业素养教育需要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形成“组合拳”。
(1)教书育人。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是职业素养教育“主渠道”、教师队伍是职业素养教育“主力军”、课程建设是职业素养教育“主战场”的作用。努力改变“知识等于素养”传统课堂教学观念,通过简单的考试将知识装进学生的记忆中,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所有教师都要自觉承担起职业素养教育的应有职责,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这些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职业品质。
(2)管理育人。要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之中,体现管理工作的育人导向,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工人员,要深入学生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职业素养主题班会、专题活动、社会实践,从中观测、指导、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3)服务育人。行政人员要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职业素养育人功能,在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服务中,以专业的服务精神及良好的服务意识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思想影响,同时以校内第三方视角审视、督查、考核、反馈各二级学院职业素养教育成效。
3.3 样态创新:职业素养教育需要丰富载体
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中,通过理论引导、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养成与未来职业相匹配的职业品格[13]。要科学规划和充分挖掘“三个课堂”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通过目标、内容和课堂形成相互联动的综合平台,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14]。
(1)第一课堂以教师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深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的有机统一。教师应不断了解并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各方面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侧重体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15],在课程标准中确定职业素养的要求,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2)第二课堂以校园文化为主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资源,对职业素养教育起着无形的浸润作用。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职业素养学习、专业成果展示等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将职业元素融入其中[16];通过杰出校友座谈会、企业文化讲坛等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提升素养认同、拓宽职业视野;组织职业素养教育展示周,重视校园文化熏陶和企业文化渗透作用,营造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文化氛围。
(3)第三课堂以工学结合为主战场。依托校企合作企业优势资源,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行业共同研究职业素养教育渗透的最佳方式,共同开发职业素养教育配套课程;引入企业、行业职业素养评价机制,提升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举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举办“工学归来思享汇”,让学生认知企业、认同岗位需求,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清就业形势,合理定位,使职业素养教育更加鲜活。
3.4 分级推进: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循序渐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级推进,分阶段发展。分级推进,就是职业素养教育要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形到神逐层深入,不期望一步到位。应根据大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与教育特征,把公共职业素养教育、专业(群)职业素养教育、岗位职业素养教育与三个年级相匹配,使职业素养教育既有边界又有范围和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系统和生态链。大一年级培养具有基本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大二年级形成全面发展的准职业人,大三年级塑造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间的成长成才需要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围绕人才培养中心轴同轴相向、相互促进,呈现“一轴两链四要素”双螺旋进阶式上升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DNA是生物遗传物质,它是由两条主链以“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彼此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结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正如DNA的两条主链,他们围绕“立德树人”这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心轴旋转,促进不同年级职业素养教育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最终推动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学生在三年六个学期中循序渐进地完成“踏进校园感知、进入课堂学习,走入企业体察、实习实训练习,顶岗实习检验、步入职场展示”职业素养的升华。
图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双螺旋结构模型
4 结语
职业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需要我们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对待职业素养教育,以更加多元的视域解析职业素养教育,以更加明确的路径深化职业素养教育,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