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影响因素
2022-11-18方俊丽徐淑娴陈蕾蕾吴一波
方俊丽,葛 蒲,徐淑娴,陈蕾蕾,吴一波
应急科普信息是指针对社会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及时面向公众开展的各种科普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公众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意识及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公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及整个社会的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全球的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的不同阶段人们采纳相关的健康应急科普信息都会受到许多干扰。在疫情暴发初期,人们往往会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1],这可能会影响其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第47 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0%,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各省市科普组织、媒体平台快速启动了应急科普联动措施,但由于互联网信息存在“数量大”“更新快”“质量杂”等问题,公众仍难以获得有效的应急科普信息[3],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何在互联网用户中传递易于理解、内容通俗的应急科普信息尤为重要。
中外学者对影响应急科普信息传播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范围较广、成果较多,本文用“人格”和“应急科普”两个关键词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 两个数据库进行主题词检索,结果显示极少有论文同时涉及这两个关键词;用“personality”与“information accepted”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期限截至2021 年5 月23 日,检索时间为2021年5 月27 日,限定文献类型为论文,共检出相关文献215 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格特征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和人格特质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两个方面。
关于人格特征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和对新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大五人格模型,即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当前研究认为其5 个因素很接近人格的真实维度,分别是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亲和性和尽责性。有学者以人格特征中的“尽责性”和“亲和性”作为中介变量对计算机用户信息安全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尽责性”和“亲和性”会产生积极影响[4]。有学者发现人格特征中的“亲和性”“尽责性”和“开放性”显著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银行的意愿,其中“亲和性”呈强相关[5]。有学者根据每个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应用程序数据预测其五大个性特征,发现不同人格特征对用户使用移动程序的选择有重大影响,如“尽责性”高的人会选择更多的视频软件,低的人则会选择更多的摄影软件;“开放性”高的人会主动探索和升级软件,低的人会等待自动升级等[6]。有学者结合全球创新理论对创新技术采纳模型进行研究,即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依据他人经验独立地做出创新的决定,发现影响全球创新的因素中“忍耐性”与用户采纳创新技术的程度存在正相关[7]。有学者研究了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这一新兴产品的购买意愿,结果显示乐观和消极两个不同的人格特征对实际购买行为有影响,乐观特征越明显对新产品的接纳程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实际购买行为[8]。有学者利用大五人格模型研究消费者在线购买食品的意愿,发现虽然没有任何人格特征对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但主观准则可以通过影响态度进而影响到购买行为[9]。
目前,关于应急科普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暂未出现以人格特征作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本文以核心自我评价理论与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理论为基础,结合公众媒介偏好,构建以人格特征为变量的互联网用户信息采纳行为影响模型,研究互联网用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1 模型维度与研究假设
本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的各维度及其假设是基于核心自我评价理论、UTAUT 理论和拉斯韦尔5W 传播模型理论分析提出的。其中,媒介偏好维度源自拉斯韦尔5W 传播模型理论。
1.1 核心自我评价理论维度与相关假设
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s)的概念来源于工业组织心理学的研究,最开始被用于研究如何通过人格特质能够更好地预测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10],是一个人对自我持有的一种基本的、基础的价值判断,修正后的理论最后定义为个人对自我、环境及自我与环境关系评价的最高层的人格概念[11]。核心自我评价具有以评价为中心、基本性和广泛性3 个特性。根据3 个特性,有学者在众多人格特质中筛选出自尊、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心理控制源/控制点和一般自我效能这4 种特质对核心自我评价进行描述。这4 种特质能够组合成一个潜在的、宽泛的结构,从而形成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该量表是一个单维度自评量表[12-13]。
有学者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005-2020年发表的与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相关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核心自我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明显上升,从心理学领域延伸至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应用广泛[14]。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性格特征、大五人格等人格特质会对公众行为产生影响,如有学者在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学习投入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个人核心自我评价能够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评价等级越高自控能力越强[15];有学者研究了核心自我评价在应对压力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等级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存在正相关关系[16]。在信息冗杂、更新迭代频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媒体平台、媒介形态外,互联网用户自身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个人对信息的选择,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互联网用户核心自我评价等级对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1.2 UTAUT 理论维度和相关假设
UTAUT 理论是继整合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技术接受模型2(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2,TAM2)、信息采纳模型(information adoption model,IAM)、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等理论后提出的一种信息系统接受整合模型,在信息采纳行为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7]。该理论包括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SI)和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4 个核心因素,其中前3 个因素影响用户的行为意愿,而行为意愿和便利条件共同影响用户的实际行为[18-19]。UTAUT 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19],考虑因素合理全面,其有效性高于以前的任何单一采纳模型[17]。本文通过UTAUT 模型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行为进行解释,并建立预测模型(图1)。
图1 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行为的UTAUT 理论模型
我国有学者利用UTAUT 理论模型解释了微信用户对公众号里养生类信息的采纳意愿[20];有学者对信息采纳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修正,研究了在线评论媒介的有效性[21];有学者从健康素养和信任的视角研究了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的信息采纳意愿[22]。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采纳情景下,UTAUT 模型中不同维度对采纳意愿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二者之间甚至不具有相关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2:绩效期望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假设3:努力期望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假设4:社会影响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假设5:便利条件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假设6:行为意愿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1.3 媒介偏好维度和相关假设
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70%,除传统的信息渠道外,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当前的主要信息载体。由于社交平台的多样化,短视频及AR/VR 等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在研究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行为时要考虑到媒介传播的影响。拉斯韦尔5W 传播模型理论提出了信息传播的5 大环节,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5 大环节组成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23]。基于该理论本文将媒介偏好维度作为模型的中介变量,并将该维度细分为“传播平台偏好”“传播渠道偏好”和“传播形式偏好”。
本文将传播平台偏好对应5W 传播模型中“谁(who)”的环节,主要是指承载各类媒体和用户的不同载体。关于媒介载体,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用户接触传播平台的面越宽广,越能更好地传播应急科普信息,越能消除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为此提出了要搭建融媒体宣传矩阵,在包括官网、手机App 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在内的全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布局[24]。传播渠道偏好主要指互联网用户对新媒体、传统媒体或人际传播等不同信息获取方式的倾向。有学者分析了疫情中《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和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中传播应急科普信息表现,分析结果显示,3 家媒体的科普信息均通过不同传播渠道发布,内容呈现形式和信息来源多样且专业,受众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25]。有学者对网络热点事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当前互联网用户有较高的信息需求,但互联网信息来源多且杂,无法准确甄别,导致其信任度降低[26]。传播形式偏好是指在应急科普信息传播过程中针对同一内容公众更偏好某几种信息存在形式,这些形式主要指文字、音频、视频等[27]。有学者对科普短视频进行了研究,发现相较于文本,科普短视频具有生产及时、传播高效、形式多样、知识聚焦的特征,传播覆盖范围广、受众易于理解[28];有学者提出了基于“5G+VR”的应急科普信息平台设计,认为数字化技术将成为科普信息传播的驱动力[29];有学者根据中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选择应急科普内容的呈现形式、发布平台和推送时间,如针对老年人常打开的地图、音乐、听书等App 制作弹出式应急科普海报等[30]。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传播平台偏好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假设8:传播渠道偏好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假设9:传播形式偏好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2 问卷调查
2.1 问卷设计
本文设计的问卷主要包括5 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居住地和所在省份。
第二部分是核心自我评价量表[13],共10 个条目(表1),每个条目均采用李克特5 级评分法进行计分,“完全同意”计为5 分,“同意”计为4 分,“不能确定”计为3 分,“不同意”计为2分,“完全不同意”计为1 分,其中有6 项为反向评分,计分方式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别计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最后将10个条目的得分相加,根据总分将核心自我评价量表测量结果分为很低(10~20 分)、较低(21~30 分)、较高(31~40 分)、很高(41~50 分)4 个等级。
第三部分是UTAUT 理论模型,包括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和行为意愿5 个维度(表1)。每个维度包括4 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和“完全符合”5 个选项,分别计为1 分、2 分、3 分、4 分和5 分。
第四部分为媒介偏好,包括“传播平台偏好”“传播渠道偏好”“传播形式偏好”3 个维度(表1),每个维度包括4 个条目,每个条目同样包括“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和“完全符合”5 个选项,分别计为1 分、2 分、3 分、4 分和5 分。
第五部分为结局指标,即表1 中“实际行为”。这一指标分为“我可以做到搜索与筛选相关应急科普信息”“我曾将所知道的防疫应急科普知识应用在生活中”“我曾将所接触到的防疫应急科普知识普及给身边人”“当别人接受我传播的应急科普知识我很快乐”4 个条目进行测量(表1)。
表1 核心自我评价、UTAUT 模型与媒介偏好问卷条目
2.2 问卷调查
问卷于2020 年11 月17 日至12 月25 日通过百度智能云团队发放,最终共回收699 份,其中有效问卷605 份,有效率为86.55%。有效样本数据中,男性人数为353 人(占58.35%),女性人数为252 人(占41.65%);居住地为农村的调查对象有165 人(占27.27%),城镇的有440 人(占72.73%)。调查结果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 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国互联网用户性别比与城乡比相近,符合调研要求和实际情况。本次调查主要以青年人为主,年龄在 19~40 岁之间的调查对象有 482 人(占79.67%)。学历为大学专科的调查对象有170 人、本科为182 人,两者之和占总人数的58.18%。家庭人均月收入为4 001~6 000 元的调查对象人数最多,为171 人(占28.26%),其次为6 001~8 000元,为123 人(占20.33%)。常住地GDP 等级为高、中、低的调查对象分别有237 人、170 人和198人,比例约为4∶3∶3。
2.3 统计方法
本文运用SPSS 22.0 和AMO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随后将调查对象核心自我评价总得分作为自变量,其实际行为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两者间相关关系。最后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矩阵间相关关系,潜变量分析采用IBM AMOS 24.0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常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合理性评价指标包括卡方自由度(Chi squared over degrees of freedom,CMIN/DF)、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AGFI)、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es,CFI)、近似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标准拟合指数(normal-fit index,NFI)、塔克-刘易斯指数(Tucker-Lewis index,TLI),以Cronbachα=0.05 作为统计检验显著性的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信效度检验结果
本文采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问卷的9 个维度,各维度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6,说明本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良好。本文参考KMO 检验与Bartlett 球形检验2 项效度检验指标,经SPSS 检验,因子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KMO 值大于0.9,说明样本数据适合用于因子分析。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经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提取了9 个因子,旋转载荷平方和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3.55%,大于50%,表示共同因素较可靠,各因子构面内部稳定性和一致性较高,本文的量表结构效度符合标准。
3.2 分析
3.2.1 互联网用户核心自我评价等级对实际行为有正向影响
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探究矩阵间相关关系,表2 显示各维度间均显著相关,以此进行进一步相关性分析。首先以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为自变量,实际行为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控制变量,对互联网用户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与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用户核心自我评价与实际采纳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t=8.062(β=0.312,SE=0.022,P<0.001),因此假设1 成立。
表2 各因子间相关关系矩阵
3.2.2 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和行为意愿影响互联网用户实际行为
根据研究假设,在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基础上运用AMOS 软件建立待验证的结构方程模型,经过多次修正,拟合出影响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的最佳模型,使各适配度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最终拟合指数如下:CMIN/DF=4.254(<5),GFI=0.968(>0.9),AGFI=0.928(>0.9),CFI=0.985(>0.9),RMSEA=0.073(<0.08),NFI=0.981(>0.9),TLI=0.972(>0.9),说明模型与调查数据适配,整体较科学有效。
本文构建的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结构方程模型(图2)中,绩效期望(P<0.001)、社会影响(P<0.001)、行为意愿(λ=0.411)与公众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假设2、假设4、假设6 成立,在模型中未发现努力期望与便利条件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假设3、假设5 不成立。
图2 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结构方程模型
3.2.3 传播渠道、传播平台和传播形式影响互联网用户实际行为
将媒介偏好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其对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实际行为的影响。结合各因子间相关关系矩阵(表2)和结构方程模型(图2)进行分析,发现传播渠道(P<0.001)虽然不受互联网用户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但同样与实际行为呈正相关,传播形式偏好(λ=0.303)和传播平台偏好(λ=0.228)与互联网用户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直接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假设7、假设8、假设9 成立。
4 讨论
4.1 核心自我评价对实际行为的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与实际行为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核心自我评价得分的提高,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可能性也越高。这可能是因为核心自我评价所涉及的4 个人格特质在实验中显示出高度相关,并能够在综合层面反映一个人的自我评价[31]。当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切身感受高、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的目标更有信心、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自身对周围环境控制感强时,更有意愿对新事物采取控制或行动。
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对个体的正面影响越大,这一结论在其他研究中也被证实。核心自我评价高的青少年更不容易使用智能手机成瘾[32]。大学生宿舍学习氛围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等级与学业倦怠则呈负相关,即在宿舍学习氛围相似时,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相比,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其学业倦怠水平会更低[33]。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社会地位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如加强对核心自我评价各因素的培养可以增强人际信任,有助于低社会地位群体获得资源,缩减不同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的差距[34]等。
4.2 核心自我评价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绩效期望是指个体在某一活动中通过某种行为获得的感知好处,被认为是影响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35]。公众能够感知到应急科普信息对自身带来的益处,其行为的意愿就会随之提高。相较于模型中社会影响、努力期望和便利条件3 个维度,绩效期望的主观性更强,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互联网用户及其需求传播不同内容能够提高绩效期望,进而提高用户的行为意愿。
结构方程模型中,绩效期望通过影响行为意愿进而影响实际行为,行为意愿对实际行为的正向影响远大于传播形式偏好和传播平台偏好对实际行为的正向影响。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公众实际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行为,意愿对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出现该结果是合理的。
4.3 核心自我评价对传播形式偏好的影响
结构方程模型中传播形式偏好的间接正向影响最大,如相较于单纯的文字信息,互联网用户可能更倾向于包括图片、音频、动画等形式在内的多样化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偏好还可以通过影响传播渠道偏好和社会群体等指标提高行为意愿。因此多样化的科普传播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的公众需求,使家庭中各个成员以不同的形式获得应急科普信息,由点汇集成面,增加社会影响程度。同时,不同的传播形式需要不同媒介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用户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行为意愿。
4.4 建议
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从以下3 方面着手,以更有效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应急科普信息的作用。
一是精准传播。与核心自我评价等级较低的人群相比,等级越高的人群能够更主动地收集和采纳应急科普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分析手段,针对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搜索方式,给不经常浏览相关信息的人群推送应急科普信息,实现触点式精准传播,使应急科普信息传播资源下沉,加深影响力度,提高传播效力。二是加强家庭、社区、学校等群体传播,使互联网用户主动感知应急科普信息的益处,增加其接受意愿。当朋友、家人及所在群体组织有意识地采纳科普信息时,互联网用户自身行为也会受到社会影响而改变。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将应急科普纳入教育体系,学校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程安排适当开设应急科普课程;社区可通过发动居委会成员上门告知或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积极营造全社会传播和分享应急科普信息的良好氛围。三是丰富应急科普信息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平台,提高应急科普知识的吸引力和可及范围。在应急科普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广播、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形式,将专业科学的应急科普知识以通俗、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公众。同时借助腾讯新闻、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渠道满足公众应急科普知识需求,扩大应急科普信息的传播面。
5 结语
本文采取线上发放问卷进行调研,难以做到完全随机化,可能存在选择偏倚,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时间和疫情发展变化可能对公众采纳应急科普信息的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结论仅为各维度因子与公众当前参与应急科普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来可以进一步通过追踪数据对各维度因子的长期效应进行分析,并扩大样本量进行反复多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