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

2022-11-18曾菡

新闻传播 2022年19期
关键词:版权保护数字

曾菡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湖北 武汉 43022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的方式得以推广和应用,为受众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受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影响,数字出版物也因自身的独特性,成为版权保护的难点,严重威胁着版权人的权益。分析原因,和相关制度不完善、版权保护意识淡薄等方面相关。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关注力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措施,强化对数字版权的保护,以推动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现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本文主体数字出版为例,其显著特征是数字化,无论是它的生产、管理,还是传播途径,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在2016年,数字出版被例入“十三五”规划中,从此,该产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期。据不完全统计,在2018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共收入8330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7.8%。但是,在该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例如,当下的大数据、AI技术应用普遍,很多人利用这些新型技术,对已在网络上发布的作品进行“洗稿”,然后以新作品售卖。由于原作品的创作者举证困难,很难进行维权。这一情况,势必会打击原创作品,数字出版由此进入了一个怪圈,即“越抄越红”。另一方面,高速流动的资源,增加了侵权的识别难度,再加上数字版权的标准模糊,版权保护机构的新型技术落后等,严重限制着对数字版权的保护;电子签名技术存在缺陷,容易被涂改等。总之,当下的数字版权侵犯现象复杂,版权保护难度大,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

二、大数据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现实困境

(一)法律政策层面

数字版权作为形式特殊的一种著作权,理应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所制定的版权保护法律和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出版形式,和数字出版不匹配。表现为:1.对于数字出版,当前尚不存在行业规范。对于版权的保护范围及对象,不同人的理解不同,给不法之徒带来可乘之机。2.数字版权的保护,主要参考《著作权法》等法律政策,未形成相对统一、系统的规范,而且法律效力也大不相同,缺乏执法依据。3.一旦出现侵权的现象,不仅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准备材料,而且诉讼费用也比较高,甚至赔偿金都不够支付维权成本,导致部分人放弃维权。

(二)技术层面

数字出版的关键是数字化技术,数字版权的保护也需要这一技术,目标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不仅无法获得数字出版物,也不能进行复制和传播。现阶段,我国比较常用的版权技术为云计算、数字水印等,但它们只适合传统出版,和当下的版权保护技术需求不符。区块链技术是热门技术,满足了数字版权的要求,借助存证机制,将处于同一平台的信息录入区块链,经过智能化的合约签订合同。但是在具体运用中,此类技术效果较差,采用时间戳登记版权类似于传统模式,若全部记录作品的创作环节,后期将很难进行修改;透明、公开的特性,增加了泄露创作者隐私的可能性,无法保障隐私权益。

(三)意识层面

近几年,国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关注。由于数字版权传播、获取便利,再加上受众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不愿意付费等,版权的保护意识仍处于薄弱的状态。比如,出版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严格审核有版权但有瑕疵的作品,出版时出现侵权的现象;网站、运营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率,对盗版产品视而不见;在出版转型期间,缺乏版权意识,侵犯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在交易过程中,网站不仅有绝对的话语权,还会对侵权行为“钓鱼维权”。例如,2019年出现黑洞照片后,视觉中国在第一时间将其录入网站,要求观看者付费,此行为提高了公众对“钓鱼维权”的广泛关注。长久以来,国内有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习惯或者不愿意为原创付费,宁愿看盗版,个别出版方、创作者等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范围,默认消费者的这一行为,间接助长了侵权行为。

(四)版权运营层面

正是因为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缺乏相应的保护技术,版权保护意识薄弱等,导致数字版权的运营出现缺乏核心能力、创新力度不足等现象。例如,网络文学版权,虽然网文平台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版权,但运营功底相对匮乏,特别是纸质版权、线上看书等方面,和其相匹配的出版集团,受各因素影响所掌握的数字版权也比较少。据调查,有99%的读者在线上阅读之后,通常不会再选择纸版书籍,导致集团不再愿意向运营商提供版权资源。

三、大数据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入研究数字版权的法律、政策问题,及时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条文。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数字版权保护,专门出台相关的规定,明确数字出版的侵权方式、使用范围等,切实保障版权人的权益。同时,结合数字出版的相关特征,对版权人的标准进行明确,允许版权人经过各种方式标记作品。其次,政府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在现有的版权协会上,建立个性化的、专业的协会,并进行版权培训,发挥出协会的桥梁作用,正确地处理各协会间的关系。加大数字版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宣扬侵权的惩罚措施,由公众为数字版权筑起“防火墙”。再次,明确侵权的认定标准,增加赔偿机制。规范数字版权的转让流程,做到可追溯,可识别。最后,加强行政执法,严格查处侵权行为,对构成犯罪的个体或组织,对刑事责任进行追究。

(二)加大对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借助技术手段保护数字版权是数字出版行业的重要任务。首先,适当简化数字版权的保护流程,制定并完善信息监控、惩罚制度,建立全过程的版权保护体系,在行政层面提高保护效率。其次,正视区块链技术的优缺点。在数字出版领域,虽然区块链技术尚在开发,未进行认证和检验,存在诸多安全问题。但是,该技术仍然是保护数字版权的主要手段,应该充分挖掘技术优势,加大和技术开发企业的合作力度,推动区块链技术、数字版权的有机结合,扩大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体系,比如数字签名、身份证明等。

(三)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和能力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从内容的创作者到运营商、读者,对于版权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这可能和不了解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等方面有关。对此,必须强化版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向国民普及相关法律,尤其是创作者。首先,联动宣传。不能只局限于每年的产权保护日,要进行常态化的宣传,可以借助自媒体、线上平台等渠道,播放产权的保护广告。其次,相对于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的接受度更好,可以着重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针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养成阅读或购买正版读物的良好习惯。再次,作为创作者,更是要具有版权保护意识。在版权交易过程中,可以不经过中介平台,自行寻找销售渠道;作为自媒体平台,要对版权的保护模式进行创新,并强化日常监管。在主页面,除了要发布相关禁令外,还要明确版权的归属人,自觉承担起保护版权的责任,采用各种举措防范侵权。

(四)构建数字版权运营保障体系

首先,对作品实施全版权的运营模式,特别是专业人士创作的内容,先从线上运营,然后再延伸至线下,进一步强化数字版权的价值。作品出版时,采用产销分离的模式,创作者将作品交由代理商,由他们安排专人对版权的效益负责,这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防止版权运营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次,转变以往的运营方式,拓展版权载体,创新系统模式,拓展版权的授权空间;建立自媒体平台,采用付费、免费相结合的方式运营平台。最后,打造品牌效应,将创作者和作品绑定在一起,发挥特有的标志效应,让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提高对创作者的好感度、信任度,形成裂变式的营销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下,不仅提高了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要求,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多见的就是侵权形式多样、复杂,影响版权人的权益。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版权保护的困境,探讨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如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保护技术的研发、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和能力、构建数字版权运营保障体系,相信未来能够更好地遏制侵权、盗版等行为的发生,提升数字版权的保护水平。■

猜你喜欢

版权保护数字
众议新《著作权法》 版权保护覆盖面扩容,期待相应细则出台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的发展与版权保护
摄影作品的版权保护及侵权应对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