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生态防控技术

2022-11-18刘博艳李浩宇石怡彤刘豆豆李沐阳尹宝重李建文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致病菌侵染病原菌

刘博艳 李浩宇 石怡彤 刘豆豆 李沐阳 尹宝重* 李建文

(1 河北科技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2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3 石家庄市长安公园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其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1]。从致病菌菌种分布看,不同区域存在很大差异[2];从致病菌侵染循环特征看,适宜的温度环境是加速该致病菌增殖与侵染的重要原因。比如,冬季低温长寒冻害发生较重的地块,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也严重;土壤过度干旱也是诱发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3];另外,苗情较弱及其它逆境都可以加速病原菌的侵染。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化学处理手段包括利用化学药剂拌种包衣、化学防控等,无论何种化学药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田生态环境,甚至造成粮食中农药残留,影响食品安全。因此,系统的了解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征、致病菌种类及侵染循环规律、病菌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采用更多的农业技术措施,降低菌源数量与病原菌侵染速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增殖存活的生态环境,对控制小麦茎基腐病具有重要作用。

1 选择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减轻病害最直接的途径。长期以来,有关不同品种茎基腐病抗性的研究一直很多。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冀中南麦区,冀麦585、藁优5218、沧麦6002、保麦10、小偃60、京冬18 和轮选310 等品种,在春季限水条件下,茎基腐病发病程度相对较轻,适宜推广种植。金京京等[4]在室内对河北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49 份品种中,无免疫和高抗品种;石优17 号等6 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平均病情指数13.6,占供试品种的12.2%;藁优9908 等5 个品种表现为中感,平均病情指数为24.8,占供试品种的10.2%;其余品种均表现为高感,平均病指为57.2,占供试品种的77.6%。赵凯等[5]对河南部分小麦品种抗茎基腐的差异研究显示,豫农054、天民008 等品种对茎基腐病表现为中抗,占比3.33%;中感品种有郑麦366、望水白、国麦301 和国麦206 等,占比6.67%;高感品种(系)有植保273、郑麦99379、凭心1 号等54 个品种,占比90.0%,由此可见,河南省主推的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抗性普遍较差,仍需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育种研究。

2 采用适宜的耕作措施

土壤耕作是借助外部机械力调节土壤中的水、热、气和肥等因子,通过改变其物理化学性状,达到作物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6]。翻耕可通过对耕层进行翻转,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渗透强度,改善作物根系生态环境,提高作物根系生长活力,促进植物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8]。因此,通过适宜的耕作措施,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茎基腐病的发生概率和发病程度。比如,李鹏等[8]研究发现,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大,其中深耕和深松耕作对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连续2年深耕处理效果最好,拔节至开花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减少83.3%,因此,为抑制土传病害,推荐秸秆还田后选择深耕、深松或深耕与旋耕相结合的耕作模式。胡颖慧等[9]研究发现,秸秆深翻处理后,玉米茎基腐病病情指数明显低于免耕处理(降低77.4%),另外,深翻后耙细整平,表层土壤尽量平整,小麦播种深度均匀合理,可降低病菌侵染几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病害的目的。

3 合理轮作与施肥

3.1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土传病害的发生发展与作物连作关系密切。作物连续在同一地块种植,导致病原菌积累,养分被偏好性吸收,土壤养分失衡,加之部分作物根系分泌物产生自毒作用,加剧了土传病害的发生。比如,由镰刀菌属病原菌引起的草莓枯萎病,丝核菌属引起的黄瓜立枯病等,都是由连作引起。不同科属作物适宜的轮作是减轻土传病害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在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根据当地实际,每隔2~3年,通过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可切断菌源的连续积累,有效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3.2 合理施肥。施肥不合理导致地力下降,是加剧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茎基腐病发生与过量施用氮肥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合理施用氮肥,因产量定肥量、因地力定肥量、因病情定肥量的理念需要加强。另外,增施有机肥和微肥,补充地力,抑制有害菌的活跃程度,也是控制茎基腐病的重要渠道。

4 清除病残体与调整播期

4.1 清除病残体。病残体是引起作物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一直被认为是防控作物病害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对于零星发病麦田,可将患小麦茎基腐病的植株带出并进行集中销毁。对于发病严重的麦田,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应进行过腹还田或堆沤还田,从而减少土壤中的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数量。对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清除病残体更显重要。研究表明,小麦茎基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假禾谷镰刀菌,该病原菌的腐生性要明显强于寄生性,虽然该病原菌不能直接侵染玉米[2],但是可以在玉米秸秆中大量越冬,农田大量粉碎的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实际上为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安全越冬提供了良好条件[10]。所以,对于玉米秸秆量比较大的农田,适当将秸秆清除出田也可以减少越冬的菌源基数。

4.2 调整播期及播种量。晚播能够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各地应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和天气情况,适当推迟播期5~10 d。晚播地块需适当加大播种量,以冬前亩总茎数达到80 万~90 万为宜。播种过深会造成出苗时间长、地中茎加长,增加病原菌侵染几率,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 cm。

猜你喜欢

致病菌侵染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AM真菌对甘草侵染及生长的影响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比较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