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肥城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2022-11-18陈赛英

中国种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营农产品农业

陈赛英

(山东省肥城市农业农村局,肥城 271600)

肥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西麓,境内土壤肥沃,素有“自古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之说,辖14 个镇(街道),605 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46万hm2,基本农田5.67 万hm2,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种植、蔬菜生产基地县。肥城物产资源丰富,佛桃是地方独有特产,享有“中国佛桃之乡”的美誉。202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10.4 亿元、增加值62.9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 万元。

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主导产业形成规模肥城市形成了高产粮、有机菜、肥城桃为主的特色农业片区。一是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片区,基本农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播种面积7.33 万hm2,每667m2双季产量达到950kg 以上,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高,土地流转率48.3%。富世康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建立托管种植、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联户带农、合作共赢,推动粮食就地加工转化,生产面粉、食品、淀粉糖、胚芽油等优质产品,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开发,粮食产业规模化经营率高达91%。

二是南部有机蔬菜生产片区,以汶阳镇、边院镇、安庄镇、孙伯镇为重点的有机菜总面积5000hm2[1],年加工13 万t,销售收入6 亿元,出口创汇5760 万美元,边院镇、汶阳镇以有机蔬菜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形成了“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形式。如泰安绿龙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速冻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公司积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签订订单合同,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对使用的药品、种子等物资实行统一管理,直接带动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4200 户1.3 万余人。

三是中部肥城桃产业片区,以新城街道、仪阳街道、桃园镇为重点,实施肥城桃培优工程,认定标准园1333hm2,年产2360 万kg,产值2.4 亿元,成功举办桃花节、品桃节和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2],桃木旅游商品占全国90%以上市场份额。如山东康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致力打造肥城桃全产业链,广泛应用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建设国内领先的智能化选果分级车间,新上深加工车间,配套1000m2保鲜冷库,开发了肥城桃产业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现了种植、分选、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运营。

1.2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肥城市农业龙头企业204家,吸引61%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7%。带动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5.33万hm2、农户13.5 万户,户均增收2400 多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320 家,家庭农场573 家,经营主体既是种植户,也是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极大程度稳定了合作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双向增收。安庄镇地龙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133.33hm2,购置大型农机具165 余台(套)[3],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通过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在原有种植收入和农机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石磨面粉加工销售、粮食大批量烘干服务、粮食代储、土地托管等增收就业渠道。2020 年合作社营业收入达到160 多万元,平均每户社员通过分红增收3000 元。

1.3 基础配套支撑有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高标准农田2.93 万hm2,加快推进引黄入肥、引汶入肥两大水利工程。坚持以农业服务现代化引领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搭建“一十百”为农服务平台,市级层面打造汶阳田农高区为农服务中心1 个,镇级层面组建14 个镇街服务站,村级层面成立102 个村级服务点,打通生产需求与服务供给渠道,为经营主体提供“菜单式”“全程化”托管服务,粮食生产“十统一”覆盖率达到93%。金融支农政策帮助经营主体解决发展资金难题,2021 年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农担)新增担保649 户、3.4 亿元。肥城市政府与省农担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为肥城市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担保支持;与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积极对接,2021年新增贷款1.8 亿元。整建制推进小麦全成本保险,为小麦种植户提供4 亿元风险保障。2020 年赔付685.2 万元,累计赔付12654 户次,对分担农业经营风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质量品牌稳步提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完善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的检测制度;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对81 个出口蔬菜基地进行集中规范整顿,完善规章制度和档案资料;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102件,认证面积6.14 万hm2;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9 件,中国驰名商标3 件;“泰山金阳”“肥城白菜”等6 个品牌分获省市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

1.5 三次产业加快融合新型经营主体依托自身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融合模式。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配送,延长链条、提升价值;充分运用“互联网+”,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用好线上线下,实现融合发展;村居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全市旅游特色村及景区年接待游客130 多万人。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兴起,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2 存在问题

2.1 主导产业层次偏低高产粮、有机菜、肥城桃三大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产业聚集度较低,产品层次不优,质量效益不高,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强。全市耕地利用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规模化效益偏低,流转土地面积2.73 万hm2,流转率刚过半,整村流转土地的比例在15%左右,成方连片流转3.33hm2以上的不到1/3。各类产业总体规模较大,但是多数还是由农户分散承包经营,产业规模聚集效益不够明显。如肥城桃,百亩以上的高标准基地仅有6 处,近50%以上的面积仍由农户分散承包经营,种植成本高,品质难保证,收益相对偏低。通过调研座谈,发现制约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还是部分镇街区对各自产业发展的规划定位不够明确,在培植乡村产业、用活土地资源方面,缺乏统一的长远规划意识。

2.2 经营主体规模偏小2000 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66.6hm2以上的27 家,33.3hm2以上的45家,3.33hm2以上的不足半数。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4 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不足20 家,大部分龙头企业是收购初级农产品直接或经储藏后销售,或简单加工包装后上市,没有科技含量,缺乏市场竞争力,处于产业链低端。家庭农场规模偏小、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不强。规模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不完善。比如,有的龙头企业直接租用农户土地,没有吸纳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虽然减少了利益分红,但是租地成本高,占用了大量资金。“鲁担惠农贷”利用率不高,农业企业担保贷款仅占7%。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工商资本盲目投资农业的问题普遍存在,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大,参与投资的企业身份复杂,很多原来从事房地产、建筑业、商贸等行业,对投资农业风险估计不足,导致经营效益不高,甚至出现“跑路烂尾”“毁约弃耕”等现象,影响了其他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信心。

2.3 融合质量有待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综合效益偏低。肥城桃新上果汁、果酒、果醋加工生产线,规模较小,且主要在肥城桃成熟期生产,至今没有大的突破。采摘、民宿、旅游等规模普遍偏小,档次不高,缺少足够的人才、资金、技术支持。比如乡村休闲旅游业基础条件薄弱、所需资金较大、投入回报周期长,普遍存在资金和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在农超对接、走出去宣传推介、对接实体市场等方面做得还不够精细,生鲜物流、冷链配送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存在。数字农业刚刚起步,相关应用平台尚处于研发或调试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4 品牌效益不够突出品牌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布局规划,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定位、市场细分和营销策略不够清晰,创建、培育、扶持农产品品牌的政策不够稳定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对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多数规模基地(园区)没有自己的品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存在品牌与基地脱节现象。调研的大多数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与己无关。现有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多、杂、散、小”问题突出,肥城白菜、肥城土豆早在2018 年就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仅肥城土豆就有“金铃”“王庄”“金佛星”“桃香宝”等商标,注册数量不少,但知名度不高,大多各自为政且有品牌没市场,有商标没产品,没有形成溢价效应。

2.5 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经营主体特别是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小规模经营主体负责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分析与研判能力,不能适应网络经济、数字农业等发展形式。全市3.33hm2以上的经营主体负责人,50 岁以上的占60%,高中或中专以上仅占20%,既缺“智慧型”人才,更缺“体力型”人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向外转移,留在乡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农业劳动力匮乏,“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凸显。如王庄镇前于村是纯农业村,有193 户620 人,群众多以种植“两菜一粮”为主,受此制约,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但也达125 人,约占村庄人口的20%。南部离城区较远的安庄镇中江村,有293 户1096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00 多人,约占村庄人口的36%。泰安绿龙有机蔬菜有限公司,车间内加工、分拣岗位,每天工作10h,月工资3500 元以上,只能招到50 岁以上的工人,而且缺工10%。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

3 发展思路

3.1 提升产业层次立足区域规模优势不明显、村庄零星分布且存在空心化的问题,从规划布局入手,根据自然禀赋、生产条件、特色优势,精准划定高产粮、有机菜、肥城桃等几大片区,每个片区明确1 个主导产业和具体面积,推动区域集中,形成规模优势。选择具备规模化耕种条件的片区,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覆盖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创新完善“大田无垄”种植模式。实施好引黄干渠东延、大汶河砖舍坝拦蓄等项目,构建现代水网,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2 加快数字应用数字化是农业的未来,数字农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把数字化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加大与科技公司合作,加快特色农产品运营服务中心、肥城桃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完成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形成现代农业“数字底座”,着力打造100 处数字农业基地,集中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动主导产业率先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高效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便捷化。

3.3 培强经营主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外部主体的参与和真金白银的投入。加大力度引进工商资本,培强壮大龙头企业[4-5],规范提升合作社、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借助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打破资金瓶颈,使农业产业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并集聚起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优势,为农业发展配置最优良的资源,同时能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务工收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扩大与省农担、农发行等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在支农信贷上加大对经营主体贷款的授信额度,重点解决季节性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需要。引导保险公司创新产品,推动农业保险向其他产业延伸,最大限度保障经营主体收益。

3.4 加快三产融合农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最初端,竞争优势最弱。要做好“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不能仅抓特色产业种植,只有坚持产销融合,推进“接二连三”,拉长产业链,才能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有机蔬菜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开发特色产品,支持肥城桃种植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增强市场带动能力。畅通农产品营销网络,构建加工、营销、配送综合服务网络,让农产品直接进入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推进农、文、旅、养无缝衔接,深度融合,为发展休闲农业、文旅产业和降低成本打好基础。

3.5 做响质量品牌品牌是农业的“金名片”,没有品牌,农产品质量再好、产量再高,永远也是大路货,无法实现从产业优势转换成市场价值。发挥党委政府优势,瞄准群众想做但做不了、做不好的事集中发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整体包装,加强与中国品牌农业战略推进中心对接合作,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开拓多个产品营销渠道,在大中城市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店和大型商超营销专柜,为“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提供重要保障。

3.6 强化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承担培训主体和学习载体的功能,让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等现身说法,带动当地村民向“懂技术、懂创新、懂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型,提高培训实用性。为职业农民提供技能和职业认证,把“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技术员”,实现持证上岗,打造一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农民队伍。用好在外肥城人才,加大返乡下乡双创人员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从商环境,构建支持引导社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打通人才向乡村、基层流动的通道。

猜你喜欢

经营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