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城桃史刍论

2023-10-26陈文玉李武刚

落叶果树 2023年5期
关键词:肥城

陈文玉,李武刚

(1.肥城市肥城桃产业发展中心,山东泰安271000;2.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山东泰安271000)

肥城桃又称大桃、佛桃、肥桃、寿桃,以香气馥郁、果实硕大、外形美观(图1)、果肉细嫩、汁多甘甜、营养丰富,被誉为“群桃之冠”, 驰名中外。山东省肥城市是中国佛桃之乡,有“世上桃源”的美誉。

图1 肥城桃结果状

肥城桃是在毛桃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精心培育而形成的特有品牌产品,山东三宝(莱阳梨、肥城桃、德州瓜)之一,清代贡品。目前在栽培面积、果实品质、品牌的提升、科研成果的推广上均取得丰硕成果,逐步成为肥城市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2022年10月,“肥城桃”品牌价值达40.21亿元。笔者通过梳理肥城桃的历史渊源,栽培技术和文化内涵,为当代桃产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1 肥城桃的历史渊源

据黄河流域出土文物考证,桃在6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广泛分布,在原始农业形成之前,采集野生果实是古人的食物来源之一,桃随着古人类的迁移而传播。《山海经》[1]是一部记录中国上古时代山川地理的典籍,成书约在战国时代,书中关于桃的记载有6处。学者刘宗迪《众神的山川》考证认为,《山海经》西王母所居之玉山应当在肥城。传说中西王母有仙桃即指肥城桃。肥城地区栽植桃的历史已有2 700多年,春秋时期[2],肥城一地便有‘桃’这一地名,至汉代,桃、桃山、桃水、桃乡等因桃而起的地名一直沿用[1,3]。这说明在春秋之时,肥城地区便有了驯化栽培的桃。

两汉、魏晋时期,肥城桃种植开创了繁荣局面。肥城桃因其品质超群,果大无朋且原始最早,在中国汉时已有之,是以享盛名亦独久也。然肥城桃一总名耳,其种类则夥甚。 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4]记载,“桃生于泰山川谷”而“今处处有之”。可见2 200多年前,肥城栽植的桃已经有了规模与名气。

隋唐宋金元时期是肥城桃的黄金发展期,桃的品种和栽培技术,都有较大的发展。黄桃、蟠桃、油桃、蜜桃等也出现在肥城。唐代邹平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述时任御史中丞的史论在齐州(今济南市)出猎至一县界时,碰到一僧人正在吃桃,其桃大如碗,鲜美异常。中丞随其访寻桃林,翻山越岭,见有桃树数百株,枝干扫地,高二三尺,芳香扑鼻,此桃林即肥城牛山的桃林。可见,在 1 400 多年前的隋唐之始,肥城的桃树栽培规模之大与桃的美誉度之高已经名声在外[5]。

元末明初的战乱与灾疫致使肥城十室九空。经过明初的大移民与休养生息,至明代中叶,肥城的人口与生产超过了前朝。肥城人民面对壤地偏小、川原燥湿的条件,继续大力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桃树,以解决收入和温饱问题。随着种桃规模的日渐扩大,加上对栽培技术与桃品质的追求,肥城桃成为地方名产。

清朝时期,肥城桃便以水果名品为世人所知。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物产》记载“今取大而显著者类志之”,肥城桃居肥城县果类第一。雍正四年(1726年)《山东通志》记载:“桃产肥城者佳,临清次之,分销各处”。说明此时肥城桃已经成为全省名产果品。嘉庆二十年(1815年)《肥城县新志·物产志》载:“桃,味美,他境莫能及,惟吕店、凤山、固留诸社出者尤佳”。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物产》记载肥城县“果品亦多,惟桃最著名,远近千里外莫不知有肥桃者,而吕店、凤山、固留诸社所植尤佳”。这时的肥城桃,已从省内走向省外,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肥城县乡土志·物产·植物天然产》称:“惟桃最著名,近来东西洋诸国亦莫不知有肥桃者。”也就是说,清末肥城桃已蜚声海外,名噪世界,成为国际品牌。

1928年《申报》刊文称:“肥城桃,在前帝制时代为进贡之御用品,光绪帝封为桃树王,可见当时名贵之至。” 无锡《人报》[6]称:“肥城桃是前清三大贡品之一,浆足味甜,果实巨大,色香味俱佳,久已驰名”。 《农业进步》[7]刊文:“肥城桃名重世界,昔为帝王贡品,现在远销济南、南京一带,赠送阔官大佬,亦称为无上珍品”。《山东的三宝》[8]载:莱阳梨、肥城桃、德州瓜,山东人素称“山东三宝”,并素有山歌称赞曰:“莱阳梨,嫩如雪,到口无渣又无核;肥城桃,甜如蜜,人儿闻香便想吃;德州瓜,圆又长,只因味美称瓜王”。 这皆说明肥城桃的品牌价值之高[9]。

肥城桃作为佳果名品,外地引种者自古有之。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无锡县胥山湾(今惠山区阳山镇)刘大福在山东担任县衙师爷时,将肥城桃引入无锡。20 世纪20年代初,无锡县阳山、武进等地刘耀生、段孟陶等人纷纷引进良种肥城桃,经过悉心栽培,声名鹊起。民国《晶报》报道了孙静庵将肥城桃成功移植于太湖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一果品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肥城桃的栽培技术也随着异地引种传播到外地。

自清末肥城桃入贡后,“光绪一尝之下,封为御桃”[10],官府借机掠夺桃农,成为一方之害。“每年上市时先以最佳者运赴北京,余者方能销售。将成熟时,知县即遣人至各桃园看守,其于种植者损失不少”。民初小说《老残游记·下编》[11]写了桃农所受各种骚扰,尤其是遭受官府的迫害,正如评者所揭:“前代之采办贡品,为病民之虐政,即如此桃可见一斑”。张恺[12]在调查中也说:“彼时农民以种桃为受害之媒,遂率他营,此为肥桃极衰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制度腐朽没落,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官僚士绅层层盘剥桃农,严重阻碍了肥城桃产业的发展。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全中国各项生产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肥城桃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果品质量稳中提高,产业规模逐年扩大,肥城桃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肥城桃产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强到优的发展过程。21世纪,肥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肥城桃种植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通过开展科技培训、引进良种、建设贸易市场、拓展线上销售、打造特色品牌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2 肥城桃栽培技术的发展

2 000多年来,肥城先人对肥城桃的认知不断加深,积累了丰富的栽培技术经验。在汉代就已采用长方形密植栽培法。1 500多年前已经掌握了种子层积后熟的实生育苗经验和防止落果、促进丰产、延长果树年限的栽培技术。宋代开始进行多种嫁接组合的探索,出现了桃、李、杏、梅的属间嫁接和正反嫁接技术。从实践中探索桃的栽培技术,注重桃树的管理、桃品质的提高。

记载肥城桃种植的古籍有《管子·地员篇》《西京杂记》《齐民要术》《农书》等。光绪年间(1875—1905年),肥城知县王玉堂在《上农工商局呈送肥桃嘉种清折禀》[13]中记载了肥城桃的栽培法。近代肥城桃栽培技术类书籍中,首推吴耕民的《肥城桃调查报告》。1917年徐警吾《肥城桃调查报告》[14],从肥城桃的种植及特征、栽培区域、地势及土壤特性、养苗及接木、树形及整理、施肥及灌溉、害虫及驱除、结果后管理等11个方面详细记述了当时肥城桃的栽培方法。1923年,张恺撰《山东肥桃之调查》,详述了肥城桃栽植的沿革,从地势与土壤、产桃区域、种类、栽植法,实生与嫁接、施肥与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改良要点等方面记录肥城桃的栽培技术。1925 年雨公《山东肥桃之调查》[15]详述肥城桃种植技法,实现了由经验到技术的升华。

古代,肥城桃的栽培技术多源于桃农栽植桃的实践活动,有经验也有教训,还借鉴其他果树的管理经验,为以后的肥城桃产业发展与兴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桃农根据肥城桃果实大、成熟晚、喜肥水等特点,在育苗、整形、施肥、灌溉、撑柱、吊桃等管理上总结出区别于其他区域桃树管理的独特技术。肥城桃除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外,栽培技术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繁殖育苗。以毛桃为砧木,或直播或移苗,以已结桃之枝所出新短枝为接穗,接活后当年即发育旺盛。

二是结桃后注重整形剪枝,肥城桃的整枝大都采用菱形状,自根际分生主枝3~9个,任其自然生长,不加修剪,结果后剪去伏地的枝。每年注重树形修剪,增加通风和坐果率。

三是肥料施用。每年施肥3次,或间施2次。第1次用堆肥,每株约用150 kg,于冬季11月间施用。第2次用豆饼肥,每株约用5 kg,开花期施用。第3次用有机肥,于果实如胡桃大时施用。绕树冠投影外缘挖沟,沟深、宽均约17 cm,施入肥料后覆土,灌溉1次。未结果的幼龄树不施肥。

四是浇水。肥城桃喜水,自幼果期开始灌溉,若不下雨,视土地干燥与否,每10 d左右灌水1次。行间有灌溉沟,呈“井”字形,水流入沟中渗透。7月底用豆饼后,如不下雨,每3 d灌溉1次。如仍不下雨,再每10 d灌水1次。做好早春熏烟防冻害、撑柱枝干、疏花疏果、吊果防坠枝、培土防治桃小、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对提升肥城桃产量、品质有重要作用。这套栽培管理技术一直沿用至今,保持了肥城桃独特的口味,成为享誉世界的佳果名品,独占鳌头。

21世纪以来的肥城桃栽培更加注重果园生态化与全域绿色化管理。每一项栽培管理技术均有相应的规程指导,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标准化达到新的水平(图2)。

图2 肥城桃园生草、覆膜

3 肥城桃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桃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人们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赋予多种精神内涵。桃被认为是福寿的象征,年画中的老寿星,总是右手拿拐杖,左手捧仙桃。人们在给老人祝寿时,桃成了不可缺少的礼品。桃被认为是喜庆的象征。王母娘娘的瑶池盛会,就是以蟠桃为主的喜宴。人们每逢喜庆活动时,四喜果盘中,总要有一盘鲜桃。桃被认为是仁义的象征,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就是在桃园进行的。桃被认为是驱邪的法物,人们喜欢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便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为了“消灾避难”,人们还喜欢用桃木做成刀剑,悬在厅堂檐下,挂于颈项胸前。在形容一个地方出尘脱俗的美好时,称其为世外桃源,陶渊明把远离尘嚣的大同世界命名为桃花源。桃文化中的女性和爱情的隐喻,缘分和感情的因素更是赋予了桃花的人文内涵。

肥城桃作为中国四大传统名桃(河北深州蜜桃、山东肥城佛桃、江苏无锡水蜜桃、浙江奉化玉露桃)之一,文化历史悠久,伴随着肥城桃诞生而生,随着肥城桃的发展而升华。肥城桃文化内涵丰富,表现通俗,传播广泛,是肥城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在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园中也特别出彩。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得以发展和开发利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肥城桃春花、夏荫、秋果、冬枝,四时美景。尤其在金秋采摘时节,红男绿女,车水马龙,采之者欣然,食之者抃舞,蔚为大观,邑人谓之“桃行市”[13]。由肥城桃衍生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民间传说故事、文学作品、桃制品、民间桃型手工制品、桃木工艺品、民间习俗等,极大程度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道德修为、言语行动,凝成了独具意义的肥城桃文化。

肥城桃品牌一直是肥城桃品质与文化的体现。随着肥城桃蜚声海内外,肥城的知名度渐渐提升。桃花之魅,桃肉之美,桃雕之巧,彰显着肥城大地的无穷魅力,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历经千年,肥城桃走过了“温饱桃-政治桃-科技桃-文化桃”的发展历程。肥城桃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有特定的意义。仅《人民日报》从1950年至今关于肥城桃的文章大概有三四十篇,不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肥城桃不仅仅是单纯的食品,更是一种被赋予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宣传的特殊物品,因此,从物质文化史视角看,肥城桃的起源发端、栽培技术和文化的演进,价值独特,意义非凡。

猜你喜欢

肥城
肥城桃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肥城桃产品包装现状与品牌化发展建议
更正
基于网络生态系统的淘宝村现象研究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可持续建设思考
——以山东肥城桃为例
一业活 百业兴
优良地方品种肥城桃作母本的杂交育种研究
肥城桃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群桃之冠
——肥城桃
肥城桃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带来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