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路径

2022-11-18曹荣安张佳苗于立河丁国超杨克军郭永霞王长远

农产品加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办学优势

曹荣安,张佳苗,于立河,丁国超,杨克军,郭永霞,韩 齐,王长远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3.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

1 研究背景

继实施“211 工程”“985 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以来,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是,重点建设同时也存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等问题,为认真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国务院于2015 年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方案明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高等高校和学科教育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统筹,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彰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国高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2]。目前,国内外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外看国际竞争加剧,大国关系复杂,科技发展迅速,而国内的主要矛盾变化、培养时代新人、实现民族复兴成为时代强音。在此形势下,“双一流”建设在原有的“211”“985”高校集聚大量人才、资源情况下,应满足社会多样性,善于发现不同领域的学科、人才,推动特色发展,展现学科优势,实现“双一流”背景条件下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把大学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2 优势特色学科概述

2.1 优势特色学科简介

优势特色学科又称特色优势学科,是指同属于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一级学科。任何一所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都是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进行建设,已有的学科基础(如学校的师资、设备) 既是一所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更是将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3]。一般来说,优势学科一期建设期满,ESI 排名或权威国际排名要明显上升,二期期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特色学科一期建设期满,相关学术学科排名要有明显上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取得标志性进展,二期期满在关键应用领域取得突破,相关学科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列。

2.2 特色和优势的含义及关系

2.2.1 办学特色

特色即事物本身所表现的独特的、区别于其本质的具有个性的色彩、风格等,世界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色彩,事物本身不同的特色影响着世界,形成了多元化、多样化。而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价值期待的多元化,将会导致高等教育在宏观上走向多样化,在微观上走向特色化。高等教育的建设离不开教学特色的建立,建设特色高等教育即将校园文化、优良传统、科学技术等方面融入教学模式中,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反映出来,决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建设高等优势特色学科,是立足校情、发挥最佳优势、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需求和价值期待,保持和发展办学特色,增强竞争能力的前提[4]。

2.2.2 办学优势

优势即自身拥有较他人来说具有能战胜、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但学校的办学优势不能理解为压倒其他学校的有利形势,而应该理解为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的长处。通过对资料及学校的教学研究,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办学优势理解为3 个方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无我有:即别人无而我有,这便是具有开创性、独特性的优势,可领先于他人;人有我优:则是在某一项或多项上优势强于他人,这种情况虽然也不多见,但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追求的目标;人优我特:这便可以理解为上面所说的办学特色。

2.2.3 办学优势与特色的相互关系

根据对以上办学优势、特色的含义及扩展的理解,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也是大学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它们共同推动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一所大学不可能没有办学优势,更不能没有办学特色,没有办学特色就难以发展成为办学优势,同样,没有办学优势也很难形成办学特色[5]。

3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意义

3.1 给高校学科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给地方高校学科带来更多机会。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可以避免高校之间学科、专业等重复交叉,有利于地方高校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建设优势学科还能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及重点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学科建设的层次与水平。

3.2 优化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

高质量的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不仅能给地方学科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还能够优化学科建设,完善办学机制,如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可以优化地方高校的治理结构,提升学科建设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优化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运行体系,健全面向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

3.3 有利于增强高校的优势能力

优势特色的建设能够提高培养人才和高校自身优势,从而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创造力。各高校的优势特色各不相同,大力支持优势特色领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各高校的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基地,发展优势特色可以加大科研发展,增加产品制造,为社会提供特色服务,从而增加贡献力。优势特色建设通过提升高校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贡献力,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资源等,从而提升自身影响力。

4 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路径

4.1 结合高校自身传统进行创新

大学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大学成立至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自身的优势特色往往非常具有底蕴,但是只有传统的特色也是不行的,时代在进步,科研在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6-7]。应该在原有的底蕴上继续开拓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当今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时代。但是,发展的前提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同人类的进化史一般,要适应社会,在创新和底蕴保持中间取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既保持自身的优势特色,又提高优势特色的影响力。

4.2 结合社会发展和地域的特点进行发展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发展就要掌握发展的趋势,把握发展方向,但只迎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不够的,地域在建设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因素。一般来说,大学自身的优势特色与地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利用所处的地域优势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大学的发展更加顺利[8]。

4.3 瞄准“冷门”专业发展

冷门专业的发展需与社会等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冷门专业并不包括前景不好、无发展的专业,而是指因地域等无法壮大但前景很好的专业,如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茶学专业、轴承专业。轴承专业目前为止只有河南科技大学一所学校,是中国轴承专业的最高学府,这便是该校的优势特色,虽然目前该专业还无法更进一步发展,但如茶学专业,茶艺成为新饮品界的发展潮流,更多的人专注养生,在安徽有很多有名的茶叶,因此茶学专业中安徽农业大学也是值得推荐的,这便是在优势特色基础上发展“冷门”专业。

4.4 创建优势特色学科合作

优势特色可以不单是一所大学,也可以是多所大学。当今社会提倡合作共赢,虽然地方高校不如高等学府影响力大,但是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渠道,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如从五院四系毕业的学生称呼对方为校友,这几所大学共同建设起中国法学界巨头。虽然这些学校师资优越、影响力大,但是可以效仿成立自己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在教学资源、优秀人才、研究经费上层次与水平都会大大提升。

4.5 成立跨学科合作平台

该路径和上述路径差不多,但此路径更强调跨学科,不同学科或者相近学科进行合作。跨学科研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需要院系之间相互合作,相近学科可以进行合作支撑,不同学科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各学科如同生产线上的各部门一样,各自研究形成研究链与网[9]。由于是跨学科建设,因此需要建立跨学科资金、资源等统筹管理部门,旨在对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项目管理进行日常审核、安排等。平台可以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构筑实践教学平台,根据需要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4.6 加大校企合作

建设优势特色,首先最重要的是资源和影响力,而一个强有力的企业合作伙伴则非常重要。校企双方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模式,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灵活多样”的原则[10],建立与特色和优势产业企业的多样化合作、办学机制与模式,从而提高影响力、资源等,并且还能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改革人才培养内容与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7 确定布局,全球化发展

高等院校需确定自己的方位进行战略布局,在学科的建设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确定不同的标准,在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适应本国的社会发展,还需要面向世界,坚持全球视野,打造富有成果和影响力的特色库,将“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探索建设国际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建设,搭建国际学术互动平台,搭建世界研究中国的学术网络和互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造就复合型、复语型、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11]。建立国际化人才,能够使国内外的科研资源进行共享,提升高校教育资源。

5 结语

各高校一定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立足校情发挥最佳优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双一流办学优势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画与话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