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伴互助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出路
2022-11-18王燕军
○王燕军
同伴互助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深化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与专业沟通,以便发现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对于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同伴互助视角,分析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并探索有针对性的出路。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及意义
(一)内涵
教师同伴互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促进教师合作、互助,推动教师共同发展的有效策略。同伴互助的内涵可划分为同伴和互助两个部分。其中,就同伴而言,教师在合作和互助过程中要忽略彼此年龄、学历、教学经验等差异,努力为沟通、合作以及互相学习营造和谐的氛围,最终推动全体教师的学术进步和专业发展;就互助而言,教师要通过沟通、交流、学习和研讨实现互相帮助和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关于同伴互助的整体内涵,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部分学者认为,同伴互助是指多名教师通过互相帮助、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和反思改进,实现彼此教学技能的共同进步;也有学者认为,同伴互助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一种能够实现接触新知识、学习新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等目的的互助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师团结互助的意识和能力,还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学者认为,同伴互助是指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切磋、研讨,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过程。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同伴互助是教师在拥有进步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化手段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深入反思、分享经验,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水平共同提升的集体教研活动。
(二)意义
同伴互助的意义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同伴互助能使教师在交流、合作、切磋和探讨中,相互学习、互相启发,从而实现新技能、新思想、新观念的开发和研究,最终实现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其二,同伴互助不仅是教师互助学习的媒介,也是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师的年龄、学历、教学资历及经验的不同,他们在教学技能、观念、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同伴互助能够全面打破教师个人技能、思维以及意识的局限性,帮助他们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不仅如此,教师间的互相交流还能为他们提供分享经验、共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机会。其三,同伴互助还能为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与学习气氛。教师在这种氛围下工作,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使得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从而有效推动各高校教师团队的稳步发展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基于同伴互助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研修与交流,各高校纷纷引入了同伴互助的策略。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学习环境氛围不佳、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不够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陈旧、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健全、激励与成果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
(一)学习环境氛围不佳
一方面,一些高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门负责教师培训的部门,难以实现教师培训工作与同伴互助的规范化管理;培训形式单一,无法全面调动起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对教师培训时间的合理规划,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培训;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视不足,没有为教师培训与同伴互助提供充足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没有努力为教师的同伴互助营造和谐的氛围,院校职称评定、晋升竞争激烈,院校对教师个人思想变化的重视不足,导致教师之间关系僵化,难以全身心投入到集体学习之中。这些都是影响同伴互助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不够完善
首先,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机构,疏于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没有全面促进各年龄层次、各专业教师的互助与合作,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全面了解他们专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其次,高校与同类院校及企业的合作层次较浅,没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学习、教研等活动,教师难以获得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地方教育部门也没有组建区域学术团队实现同伴互助,无法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类难题。最后,高校疏于对互联网优势的利用,教师互助学习缺乏交流、研讨与分享的平台,难以实现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准的提升。
(三)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陈旧
一方面,高校没有根据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需求提供个性化培训,对于青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相关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训,培训手段陈旧;对于老教师,缺乏对行业前沿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授,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另一方面,高校不同程度忽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没有引导教师突破学科、校际、年龄、资历等限制,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也没有为教师提供与同行及专家交流的机会,再加上缺乏对师生交流的鼓励和引导等原因,造成了教师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
(四)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健全
第一,高校教师评价没有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未能及时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个人,没有采取相关奖罚措施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也没有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选、年终评优评奖的主要依据,导致教师缺乏自我改进与同伴互助的意识和动力。第二,高校的教师评价工作参与主体单一,缺乏学生、领导、教育专家的共同参与,也没有引导教师深入开展自我反思,这都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与同伴互助的重要原因。第三,高校的教师评价标准缺乏灵活性,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层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引导新入职教师通过同伴互助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疏于对青年教师创新及科研能力的考察,缺乏对教师差异性的综合考虑。
(五)激励与成果保护机制不够健全
一方面,高校缺乏相关教师的同伴互助激励机制,疏于对教师参与积极性的调动,没有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同伴互助,帮助其他教师解决问题,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相关机制,缺乏对优秀典型的宣传。另一方面,高校缺乏相关教师的同伴互助成果保护机制,对教师个人的成果保护不力,盗用他人成果的情况时有发生,难以为教师参与同伴互助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参与热情。
三、基于同伴互助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出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企业和社会输出了大量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高校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组建一支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对此,在同伴互助策略下,高校应从优化学习环境氛围、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工作、改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健全教师评价制度、健全激励与成果保护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优化学习环境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对于院校整体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锻炼和指导。首先,高校应挑选管理人才组建教师培训部门,部门需要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考评工作,还要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同伴互助计划,开展多元化的同伴互助活动,同时借助多种媒体加以宣传,从而提高教师对各类培训活动与同伴互助的了解程度。其次,高校不仅要通过讲座、比赛、讨论会等形式丰富教师的培训形式,全面激发出教师的参与热情,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引导他们树立起同伴互助的意识,这样才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再次,高校应合理规划教师教学和培训时间,让教师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类培训,同时还应引导教师合理利用零散时间参与网络微课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效果。最后,高校应引导教师全面、深刻认识到同伴互助对于他们个人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整体进步的重要性,并为教师提供资源、场地等支持,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激励手段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高校应为教师互助营造团结、和谐的气氛。院校应全面解决职称评定、晋升给教师带来的竞争压力,密切关注教师个人的思想变化和教师间关系的转变,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对此,院校应始终强调教师合作互助的重要性,经常举办各类教师互助学习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淡化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让每名教师深入体会到集体学习的益处,从而为教师营造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工作
首先,高校应建立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构。由机构负责教师培训的规划、管理、监督和相关活动的组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机构要明确自身组织层次,全面促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学资历、不同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与互助,全面推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如此,院校还应加强对机构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求他们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引导他们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全面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服务。
其次,高校应加强与同类院校及企业的合作。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及互助,组织各类集体备课、学习、教研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共同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不仅如此,地方教育部门还可以选派各院校骨干教师共同组建区域学术团队,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类难题。对此,各院校应为团队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经济支持。除此之外,院校还应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全体教职人员的社会服务意识,引导教师发挥自身理论优势,主动为企业的技术、科研项目贡献力量,企业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深入一线学习实践的机会,从而全面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优势,为教师的培训、学习与互助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在网络平台上,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资历的教师能够排除一切限制,实现公平探讨,这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参与同伴互助的机会。教师在平台上不仅能够针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也可以及时传递行业相关的前沿信息和技术。这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共享、互助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参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准。
(三)改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一方面,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符合他们个性化专业发展的培训。对于新入职的教师,院校可引导年长教师借助在线答疑、课堂观摩等互助方式,帮助他们适应教学工作,使他们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对于青年教师,院校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提供更多与同行交流与互助的机会,使他们在交流与互助中实现共同进步;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院校可以通过相关活动和培训帮助他们更新专业知识,从而保证他们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对于行政及管理人员,院校应结合他们的工作内容及需求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应帮助和引导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对此,院校应鼓励教师突破学科、校际、年龄、资历等限制,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最终实现每名成员的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经验交流,主动与他人分享个人见解,在接受别人批评与指正的同时,也为别人提出改进意见,最终实现彼此的共同成长。不仅如此,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不仅能够拓宽教师自身的思维,使他们拥有更多样化的解决思路,还能帮助他们反思自身想法,从而优化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与同行及相关专家的交流与协作还能帮助他们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和迁移,同时有机会让他们接触到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因此,高校应全面借鉴国内外同伴互助的成功经验,引导教师在交流和互助中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院校还应通过师生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探讨教师教育、教学、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了解学生专业学习的真实需要。教师要根据讨论结果及时调整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健全教师评价制度
第一,高校的教师评价目标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同伴互助的优化为核心内容。院校应明确自身评价的主要目的:其一,教师评价要能及时发现教师教育教学与同伴互助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个人,从而推动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其二,教师评价要有与之配套的奖罚措施,这样才能全面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及参与同伴互助的热情;其三,教师评价结果要作为教师职称评选、年终评优评奖的主要依据。对此,院校应重视评价结果的利用价值,保证评价结果全面、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个人,同时对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不仅如此,院校还应加强教师评价的细致化程度,将评价深入到教师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对于表现出色的教师,院校应采取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激励,并加以宣传;对于教师工作与同伴互助过程中的各类缺陷,院校应及时更正并监督教师的改进情况,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高校应引导多样化主体参与教师的评价工作,从而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同伴互助形式的优化。对此,院校应选取学生、教师、领导及教育专家共同参与评价工作。其中,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能为同行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整改意见;领导能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教育专家能从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对教师进行中肯的评价。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深入开展自我评价,结合多元化主体的评价结果和意见,客观地分析出自身教育、教学、科研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自身专业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能够提高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还能有效推进同伴互助的全面实施,从而最终实现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
第三,高校应努力提升教师评价标准的灵活性。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层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专业发展需求的评价标准。对于刚入职的教师,院校应主要采取基础性考核的方式,引导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同时还要激励他们快速成长;对于青年教师,院校的考评内容除了教育教学质量之外,还应重视教师创新及科研能力的考察;对于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院校应根据其专业发展规划制定灵活的考察标准,这样才能推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同伴互助。
(五)健全激励与成果保护机制
一方面,高校应制定相关教师互助激励机制。对此,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参与积极性对于同伴互助策略实施的重要性,努力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于积极、主动参与同伴互助,帮助其他教师解决问题,与他人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教师,院校应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鼓励,同时通过校园网站等媒介加以宣传。在每学期、每学年结束前,院校还应开展学期、学年互助能手表彰大会,鼓励教师的同伴互助行为、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给予其合理的奖励。借助这种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院校能够全面激发教师参与同伴互助的热情;在合作中,教师也能够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分享经验,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同伴互助成果保护机制,为教师的交流、分享和互助提供安全的环境。对此,在同伴互助活动前,院校要将教师所要交流的内容记录下来,保证相关成果的所有权。同时还应出台相关制度,杜绝滥用他人成果的情况出现,从而为同伴互助营造出团结、和谐的氛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参与同伴互助时做到无所顾忌和毫无保留,从而实现其自身和教师队伍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