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尺度
——一种成人学习观的视角
2022-11-18刘绿芹李润洲
○刘绿芹 李润洲
聆听学术报告是研究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鼓励研究生广泛参与各种学术活动,聆听学术报告,部分高校还为研究生提供了经费支撑。聆听学术报告不仅可以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还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树立跨学科交流提高的思想,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聆听学术报告的确是研究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使得聆听学术报告具有了功利性的色彩。那么,在成人学习的场域内,研究生学习的功利性源头在哪里?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尺度又该如何把握呢?
一、研究生学习的功利性溯源
硕士研究生一般处于22周岁以上,博士研究生一般处于25周岁以上。按照教育学的认定,18周岁以下的人属于儿童,显然,研究生不再属于儿童序列,已是法定意义上的成人。因此,从学习观的角度看,研究生学习具有了成人学习的特征,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成人学习的功利性。
(一)成人学习
成人学习是相对于儿童学习而言。美国成人教育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M.S.Knowles)认为,与儿童相比,成人学习在学习需要、自我概念、学习经验、学习准备、学习倾向和学习动机六个方面有别于儿童学习。在学习需要上,儿童学习是围绕既定学习内容,几乎没有选择,而成人学习是围绕需求而学习,能主观选择学习内容。在自我概念上,儿童学习是依赖并顺从于教师或学校,无法决定学习内容,而成人学习是独立自主于自我需要,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在学习经验上,儿童学习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传递,受个人经验影响较小,而成人学习是结合已有经验的学习,受个体实践经验影响较为明显。在学习准备上,儿童学习是为考试、升学而做准备,而成人学习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而做准备。在学习倾向上,儿童学习以获得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而成人学习以实践问题解决为中心。在学习动机上,儿童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外部,如父母、家长的鼓励、压力等,而成人的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内部需要,如自我发展、生活改善、角色需要等。
然而,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发生着重要改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其所著《成人学习》(Adult Learning)一书中指出:成人依然有学习能力,成人学习能力的高峰期在25周岁左右,其后每年递减,直至45周岁为止。尽管成人学习的年龄域限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成人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限制性。因此,成人学习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成人学习需要有独立的自我认识观念,二是成人学习需要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三是成人学习要有改变个体社会角色的欲望,四是成人学习需要具有问题意识,五是拥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无论是成人学习的主要特征,还是基本条件,归纳起来看,成人学习具有鲜明的自我导向需求、社会导向指向和实践导向目的。所谓自我导向需求,即成人为了满足自我内心发展需要而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意识都较强。所谓社会导向指向,即成人要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个体追求社会认可意识比较明显。所谓实践导向目的,即成人要为解决实践问题而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问题解决意识较为强烈。
(二)成人学习的功利性
在成人学习的场域下,自我导向需求、社会导向指向和实践导向目的使得成人学习具有了功利性。合理的功利尺度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社会认同和实践成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影响成人学习的效果,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1.自我导向的功利性。与儿童的学习有所不同,克罗斯(Cross)的成人学习者模型研究认为,不论是自学还是参加正规的成人教育,成人的学习首先要受到内在的自我驱动。随着个体的成熟及独立能力的增强,成人能够自主地分析自身的学习需求,并根据自我兴趣爱好,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内容等。这是成人元认知能力在发挥着导向作用,是成人对自身认知的自我意识,即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自我发展的导向激发了成人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影响着学习的内容、方向和程度,即决定了成人学什么,学多少,学多深,以及准备为学习投入多大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以及物质成本。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逐级提升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需求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成人学习亦是如此,在自我导向的驱动下,一个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即产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如此往复,螺旋上升。正是在这样的自我导向支撑下,成人通过学习得到了充分发展,自我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然而,在自我导向的功利性作用下,成人将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有些时候,不考虑个体实际情况及环境的价值需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导致个体发展方向发生了偏移。
2.社会导向的功利性。成人群体的实际生存状态表明,其境遇与各种社会元素及其变迁之间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成人往往将学习提升和继续教育作为职业发展的转折点、关键点,其中,围绕社会中的问题、生活、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受社会导向影响较为明显。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产业革命”发展到“后产业革命”,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职业发展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行业门槛也随之越来越高。当下,许多行业、职业或岗位都设立了一定的准入门槛,或是学历要求,或是技能要求,或是资格认证要求等。不仅如此,随着社会进步,各种门槛还在逐步上升,这种“准入性知识”(吴康宁,2002)对人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儿童时期的学习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人不得不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适切或超越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成人学习的社会导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来达到职业(行业)准入门槛,确保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二是通过学习远离准入门槛,达到职业的安全保障区,并努力追求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由此可见,成人学习受社会导向的功利性影响,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所说,成人学习与改变自我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
3.实践导向的功利性。成人学习大多是以实践为导向,试图将新内容与已有实践经验相结合,一般说来,若匹配较好,则能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影响成人学习动力和效果。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成人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对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及时唤醒,强调任务中心或问题中心,其导向趋向于解决实践问题,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技能,以充分发挥其生命潜力。一般说来,成人参加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习得一个或多个知识、技能或思维,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所学的内容也是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践。欧盟曾在《终身学习备忘录》中提到:每个人都应该尊崇他们自己选择的学习道路,而不是屈从于那些达到特定目标的既定路线。由此可见,实践需求正是成人学习的道路指向,它能够有效激发成人学习兴趣,回应成人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促进成人的发展。然而,成人学习的实践导向功利性也较为显著,甚至有不少人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追求不那么急切,却对技巧性、应用型的技能追求较为迫切,期望一学就会,一会就能用,一用就能解决实践问题。
二、研究生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活动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创造性宗旨,聆听学术报告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学习,不再是结构化、被动式的学习,而是以自我导向、社会导向和实践导向为驱动力,以非结构化、非连续式的主题学习为主。在这过程中,研究生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性得到了凸显。
(一)学术报告的现实价值意蕴
聆听学术报告是一种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宽学术视野,了解他人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最新动态的重要途径。一般说来,除了学术论文外,学术报告是体现授课专家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正如J.W.Niemantsverdriet教授在网络资料“How to give successful oral and poster presentations”中提出,好的学术报告是介绍自己系列研究工作和成果的小综述。与一般的研究生课程相比,学术报告具有更高的现实价值。
首先,学术报告是研究生获取前沿理论成果的重要途径。在一般的研究生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往往是经过历史检验,体系较为健全的成熟内容,而在学术报告中,研究生学习的内容一般是以授课专家的个人(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是在经典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内容。尽管有些报告内容未经历史检验,甚至还未对外发布,但这些成果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能够使其站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开展学习和研究。另外,这些前沿理论的形成过程也给研究生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学术启蒙和研究思路。
其次,学术报告是研究生掌握成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很多的操作技能,而且不同的研究内容需要不同的操作技能,但这些操作技能无法通过一般的课堂学习来全面获取,特别是较为前沿的操作技能,更是无法从传统书本上获得。而在有关学术报告中,授课专家为了实证研究,佐证成果的合理性,往往详细介绍操作过程、技能方法、工艺流程等,其中蕴含了很多操作上的创新、技能上的创新、工具上的创新。因此,研究生能够从学术报告中获取所需的操作技能。
最后,学术报告是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几乎所有的导师在开展研究生教育时,都要求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但在一般的课堂上,受课程教学目标的限制,导师只能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无法广泛、深入地讲授。但学科前沿动态对研究生的发展又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研究的质量水平。而学术报告是展示学科前沿动态的窗口,则能够为研究生补上这一课。学术报告中的有些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领域的指向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学术报告甚至比学术论文更具有前瞻性,能够拓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为其提供新的学科思路和发展方向。
(二)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表现
从生理的角度上看,研究生是标准的“成人”,具有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职业发展规划和生活实践需求。正因为如此,研究生在聆听学术报告时,不可避免地遭遇成人学习的功利性问题。在未实质性进入社会的情况下,大多数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往往都有所欠缺,并在聆听学术报告时,存在过度关注满足内心需求的学术报告、强迫关注适切社会需要的学术报告、片面关注适合实践需求的学术报告等问题。
1.过度关注学术报告中满足内心需求的内容。在自我导向的功利性驱使下,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关注较多,并愿意为此投入,而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只为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研究生聆听学术报告也是如此,关注点往往聚焦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略其他可能促进自己发展的内容。从横向上看,部分研究生只关注学术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忽略了对学术报告的整体把握、逻辑关系以及情境背景,导致聆听学术报告出现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从纵向上看,部分研究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学术报告,并试图从中找到共鸣,满足于内心的自我陶醉,忽略了学术报告多元化对研究生成长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听感兴趣的学术报告坐前几排,对于不感兴趣的报告往往躲在后几排或角落里,甚至逃课。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功利性问题,是因为研究生心中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即期望成为自己眼中的人,用自我导向学习来满足自身内心的发展需要。此时,不管是否有人协助,研究生都能主动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所需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并自主选择和执行适切的学习策略。而在自我效能感有所欠缺的情况下,研究生无法有效感知自我兴趣与社会需求、实践需求的适切程度,只能追求“自我”的满足,导致其在聆听学术报告时出现了功利性偏差。
2.被动关注学术报告中适切社会需求的内容。作为所谓的成人,研究生面临着种种社会压力,其中以毕业、就业和职业认证最为显著。其一,每一所高校对研究生都有明确的毕业要求,比如课程学分必须达多少,学术论文必须发几篇,毕业论文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等,这使得研究生在聆听学术报告时不得不关注相关内容,试图从学术报告中获得帮助、经验甚至捷径。其二,尽管研究生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所学专业与就业精准匹配,在聆听学术报告时,那些适切社会热点需求的内容往往容易被研究生重点关注,尽管不是自己的专业内容,也不是兴趣爱好,但不得不关注,并努力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其建立联系。其三,一般来说,在学术报告中涉及到职业认证的内容时,总能吸引一大批研究生的关注。这是因为无论研究生多么优秀,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但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的资格认证的话,依然无法从事相关的行业或职业。由此看来,一些研究生在聆听报告时不得不舍弃其他关注点,重点聚焦其中的社会需求。具体表现为:向学术报告授课专家提出“我的这个专业能不能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等这一类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功利性问题,是因为社会对研究生有“他我”的现实要求,即期望研究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在“他我”的观念下,研究生不得不被动地满足社会需求,迫使自己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完善自己。因此,在自我效能感欠缺的情况下,研究生无法准确研判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一味地追求社会要求的“他我”,导致不得不功利性地追求毕业要求的显性目标、就业市场的热点趋势和职业认证的门槛要求。
3.浅层关注学术报告中符合实践需求的内容。一般来说,实践需要是大多数研究生聆听学术报告的目的之一,它的确能够给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带来实践性指导。然而,在现实中,很多研究生在聆听学术报告时只关注能够解决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模式,不关注实践背后的理论基础、适用背景、实施条件等,机械地进行模仿应用,使得研究生对某一学术报告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一知半解”式的功利性聆听会给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留下漏洞。具体表现为:对学术报告中的案例展示较为关注,会在学术报告中提出“能不能举个案例演示一下您的讲解内容”等这样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功利性问题,是因为实践导向需求对研究生提出了“无我”要求,即能模仿操作即可,无须更多自己的思考。同时,在自我效能感有所欠缺的情况下,研究生并不能有效感知需要哪些操作技能,只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实践技能,且自认为这样能够弥补自身技能上存在的缺陷。从这个角度上讲,研究生在聆听学术报告时,追求实践导向的功利性便可以理解。
三、研究生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性尺度
在成人学习功利性的场域下,研究生的需求边界受自我导向、社会导向和实践导向所影响,这意味着研究生需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把握好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尺度。
(一)需求边界决定了功利尺度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自我导向需求。在兴趣的驱动下,研究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各种成本,以实现内心的自我满足。例如,有的研究生酷爱实证研究,即使没有外部动力的驱动,也会想方设法地学习各种量化研究工具。然而,研究生需要明确并划清自我导向的需求边界,否则会陷入“玩物丧志”的自我陶醉之中。
不同的社会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导向需求。研究生不是也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他们需要与社会进行交往和互动,从某种程度上看,研究生的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社会导向的需要,但必须控制在一定的尺度内。例如,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导向,于是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成为热点领域,那是不是研究教育的所有内容都要与人工智能相关联呢?显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研究生要以适切自己的实际及研究内容为标准,划定社会导向的需求边界,否则会陷入“画蛇添足”的怪圈之中。
不同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实践导向需求。在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研究生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来开展研究工作,但究竟需要哪些操作技能、需要多少操作技能是个值得权衡的问题。例如,开展质性研究,需要掌握访谈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必备操作技能,至于是否要采用实验法等其他方法,则要根据具体研究实践情况而定,倘若一味追求技多不压身,则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无法聚焦主要研究任务。所以,研究生要围绕问题的解决,划定实践导向需求的边界,否则会陷入“多多益善”的谬误之中。
(二)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尺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研究生对功利性的追求应控制在以教育性为基本底线的尺度范围之内。在成人学习的场域中,不管是出于内心需求的满足,或者是社会需求的关注,还是实践需求的追求,研究生在聆听学术报告中都需要把握好不同的功利尺度,以切合自身的发展需要。
1.适当收敛内心兴趣需求。一般说来,在自我导向的兴趣驱动下,学术报告能够激发研究生不同的兴趣点,使之产生共鸣。然而,这些兴趣点并不是都能够匹配其研究实际需求,反而会占用研究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存在“玩物丧志”的风险。从研究生聆听学术报告的角度来讲,对内心兴趣需求的功利尺度把握,首先,要理智分析兴趣点的价值指向,若有助于研究生的生涯发展,则应该果断追求。反之,则应有所舍弃,留作日后继续关注。其次,要理性对待兴趣点的深度追逐,对于能够促进研究生研究任务推进的,则应该纵向追求,注重深度理解。反之,则应适当收敛,留作日后继续挖掘。最后,要理性考虑兴趣点的时间分配,不分配不利于研究生研究任务的兴趣点时间,少分配无关于研究生研究任务的兴趣点时间,加大分配有利于研究生研究任务的兴趣点时间。
2.避免盲从社会导向需求。在学术报告中,经常会涉及到毕业、就业和职业认证等社会导向需求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功利性再明显不过了。但如果追求的功利尺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将会出现主次不分,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可能。例如,对毕业要求的追求,如果仅仅是追求纸面上的课程学分、论文数量、课程课时等要求的话,只能说明研究生完成了量化指标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生已经符合了社会的需求。从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毕业要求的量化指标应该是研究生形成研究能力的副产品,是顺其自然而形成的结果,不应该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又如,对于就业热点的追逐,一些研究生为了迎合社会热点,将自己的研究与热点相联系,如果匹配适切了,则是创新。反之,则仅仅是“蹭热点”而已,得不偿失。另外,在研究生群体中,有一批“考证族”,他们抱有“多个证,多条路”的想法,考取了一大堆证书,用来迎合社会导向需求。而事实上,对研究生个体而言,资格认证的功利尺度应限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并深度浸润,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不是浅层认知,成为资格认证的奴隶。
3.深度追求实践解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学术报告能够为研究生解决实践问题,并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案、解决思路,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一般说来,专家授课介绍的实践解决方案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有很高的学习价值。然而,在聆听了大量学术报告后,研究生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在逐个尝试之后,却发现实践解决的效果并不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除了授课专家的实践解决方案不能匹配研究生的实践问题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生聆听报告后“浅尝辄止”造成的。研究生片面追求解决方案的多,试图通过逐个机械模仿的方式迅速解决实践问题,贪多嚼不烂,缺乏对学术报告中的实践解决方案的深度理解和整体把握。因此,对于实践解决的功利尺度,应在找准方向的基础上,避免广而浅,尽量专而深。
学术报告是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尽管日常生活中将功利性划分至贬义,但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丰富人性、培育德性、发展理性,在传授经验、知识中,探本寻理,养性问道,修德树人。教育的功利性主要是体现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即努力将“抽象的人”转变成“具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使得教育的功利性具有了褒义。从成人学习观的视角上看,教育功利性的褒与贬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对象及时空进行综合判断,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给出判断。另外,教育功利性还需要遵循《论语·先进》中的“过犹不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限度,否则会陷入教育的“过犹不及”困境,研究生聆听学术报告也是如此。
当然,聆听学术报告的功利性尺度把握,还需要研究生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同研究生有着不同的尺度范围,实事求是是把握功利尺度的根本原则。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研究生需要充分听取导师、同学的建议,从多个角度评估自己的功利尺度,并进行适当修正,使其与自己的实际需求、实际能力相匹配、相适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