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难养

2022-11-17吕德文

南风窗 2022年23期
关键词:非常态照料养老院

吕德文

乡村老人流传一种养老院恐惧症:老人要是进了养老院,不得病也会得病,不至于死的也会死。村民们在举证:某一残疾老人,因无儿无女,亲人无法照顾,便将其送往养老院,一年后去世了;一位老年痴呆的老年人,被子女送进养老院以后,没到半年也去世了。村民都说,谁愿意将亲人送到养老院呢?要不是迫不得已,实在无法照顾,不会到那一步。

村里一位老年妇女,许是犯了老年抑郁症,整日胡言乱语,见人就唠叨半天,还经常把老伴打得鼻青脸肿的,其子女没办法,想将其送往养老院。子女一看,养老院条件是不错,但住在里面的老人,精神呆滞、流着鼻涕,看着着实可怜。做子女的实在不忍心,还是把老人带回家了,忍着点吧。

这位老人算是幸运的。她生有三女二子,除了一个女儿在外,其他子女都在本地,经济上和日常照料都不成问题。换言之,由于养老资源比较丰富,子女还是可以满足老人的各种养老需求。但对于大多数留守老人而言,也许不会那么幸运了。

养老某种意义上就是消耗亲情。要是家庭氛围不好,亲密关系有冲突,养老质量大概率不会好。这种情况在留守老人群体中表现尤甚。当老年夫妻中的某一位生病时,子女多半还是希望另一位老人承担起日常照料责任。在这一代老人中,他们大多还是受到了伦理和道德的影响,“少年夫妻老来伴”算是深入人心,夫妻间基本的照料责任大多是可以履行的。但在夫妻感情不好时,照料者和被照料者都会心不甘情不愿,相互之间看人脸色,可以耗尽所有的温情,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不可能安詳。

现如今,“孝道”并不取决于子女的良心,而取决于“孝道”实现的客观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条件是最大的变量。比如,在十多年前,一些地区老年人自杀率比较高,表面上是和子女不尽孝有关。但客观上,其实是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子女将家庭资源优先配置给下一代,导致子女对老年人的反哺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崩溃了。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包括老年人有了更多可能性实现自养,经济条件就不再是养老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更大的制约因素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对留守老人的充分的日常照料。

这是因为,“一家两制”是农村家庭的普遍状况,农民家庭在城乡之间实现了居住和日常生活的代际分割,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完全不一样。农村老人已经接受了日常生活的自养秩序,但他们的确无法独自面对在生病时的养老照料问题。一旦需要子女专门从城市回到农村陪伴和照料生病老人,考验的不仅仅是经济基础,而是全方位的感情付出。比如,一旦需要照顾父母,日常安排就得围绕父母的需求展开,就得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甚至工作;生病的老人有较强的情感需求,做子女的就得满足其情感索取,乃至于得忍受一些委屈。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并不在于孝道本身,而在于子女很难适应家庭生活秩序的非常态变化。

病人的日常照料是一个对经济条件、感情投入和耐心的全方位挑战。在家庭养老中,“多子多福”仍然是有效的,因为多子女家庭可以极大分摊病人日常照料所带来的非常态生活秩序的挑战。机构养老往往被想象成是对家庭养老的补充,但客观而言,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养老院等专业机构,如果要维持稳定运作,就得标准化服务,服务人员得减少情感投入,这也是养老院恐惧症的根源之一。

俗话说,要理解人生,多去医院和养老院看看。其中的道理或许就在于,这两个地方其实是最容易消耗亲情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将人生赤裸裸摆在面前的地方。

猜你喜欢

非常态照料养老院
非常态之美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老太太养老院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